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高峰

作品数:10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青年发展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遗传毒性
  • 5篇微核
  • 4篇毒性
  • 3篇毒性研究
  • 3篇遗传毒性研究
  • 3篇彗星
  • 3篇SD大鼠
  • 2篇代谢研究
  • 2篇电泳
  • 2篇食蟹猴
  • 2篇饲喂
  • 2篇体外
  • 2篇彗星电泳
  • 2篇微核试验
  • 2篇基因
  • 2篇骨髓微核
  • 2篇骨髓微核试验
  • 2篇BT蛋白
  • 2篇大米
  • 2篇PIG-A

机构

  • 10篇中国食品药品...
  • 7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0篇陈高峰
  • 5篇王雪
  • 4篇宋捷
  • 4篇毛志慧
  • 3篇黄芝瑛
  • 3篇谭小燕
  • 3篇李琛
  • 2篇王伟凡
  • 2篇杨莹
  • 1篇汪祺
  • 1篇耿兴超
  • 1篇周晓冰
  • 1篇汤瑶
  • 1篇王丹

传媒

  • 1篇药物分析杂志
  • 1篇食品科学
  • 1篇癌变.畸变....
  • 1篇中国药房
  • 1篇中国新药杂志
  • 1篇中国毒理学会...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D大鼠重复给药毒性实验结合多终点遗传毒性研究
目的:开展SD大鼠3天重复经口灌胃给药毒性实验联合肝、肾和外周血碱性彗星电泳试验和骨髓微核试验,对遗传毒性试验常用的溶媒及阳性化合物进行检测和比较. 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去离子水组、0.9%氯化钠注射液组...
文海若毛志慧陈高峰宋捷李琛杨莹王伟凡王雪
关键词:骨髓微核试验SD大鼠
SD大鼠连续灌胃给药对碱性彗星电泳和骨髓微核的影响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开展SD大鼠3天重复经口灌胃给药毒性实验,联合肝、肾和外周血碱性彗星电泳试验和骨髓微核试验,并对遗传毒性试验常用的溶媒及阳性化合物进行检测和比较。通过对比相同实验条件下开展的以染色体损伤和DNA断裂为检测终点的组合遗传毒性试验结果,为给药和取材时间点以及阳性剂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去离子水组、0.9%氯化钠注射液组、玉米油组、环磷酰胺(CPA)10 mg·kg^(-1)组、环磷酰胺(CPA)40 mg·kg^(-1)组、N-乙基-N-亚硝基脲(ENU)40 mg·kg^(-1)组和甲磺酸乙酯(EMS)200 mg·kg^(-1)组,每组5只。连续3 d灌胃给药,实验期间记录动物临床症状和体重变化。末次给药后3 h处死大鼠。称量肝、肾脏器重量,并收集肝、肾及外周血制备单细胞悬液开展多脏器碱性彗星试验。样本制片后分别经裂解、解旋、电泳、染色等步骤,使用Komet 6.0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取材同时收集骨髓细胞制作涂片,计数2 000个嗜多染红细胞(PCE)的含微核细胞发生率。结果:1)CPA、ENU和EMS均未对动物整体产生严重的毒性作用。2)只有EMS组的肝细胞、肾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刺猬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CPA及ENU对刺猬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影响。ENU组在3种组织的彗尾DNA含量百分率及Olive尾矩与溶媒对照组比较为弱致DNA断裂作用;而EMS则在3种组织中均显示了强致DNA断裂作用。3)CPA作为经典的骨髓微核试验阳性剂,其微核结果显示了一定的剂量相关性;ENU的致微核作用相对较弱。结论:将多脏器彗星试验与微核试验与3天重复给药毒性实验整合是可行的;实验流程的标准化、阳性剂的选择及实验设计等需根据具体情况来设计。
文海若毛志慧陈高峰宋捷李琛杨莹王伟凡王雪黄芝瑛
关键词:遗传毒性试验骨髓微核试验
SD大鼠灌胃盐酸丙卡巴肼与乌拉坦的多脏器碱性彗星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通过碱性彗星实验评价盐酸丙卡巴肼(PCZ)和乌拉坦(EC)对大鼠不同脏器的DNA损伤效应,验证多脏器碱性彗星实验的可行性。方法:取30只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成6组,每组5只,分别为阴性对照组(超纯水)、PCZ 75 mg/kg组、PCZ150 mg/kg组、EC 400 mg/kg组、EC 800 mg/kg组以及阳性对照组(N-乙基-N-亚硝基脲,40 mg/kg)。大鼠连续灌胃给药4 d,实验期间观察其临床症状并记录体质量,末次给药后3 h内处死大鼠,称肝、肾、肺质量,收集肝、肾、肺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制备成单细胞悬液进行碱性彗星实验。样本分别经裂解、解旋、电泳、染色等步骤后,使用Komet 6.0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尾DNA含量百分率(尾DNA%)、尾距。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CZ 75、150 mg/kg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给药4 d后体质量和肝、肾质量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EC 800 mg/kg组大鼠给药4 d后仅体质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CZ 75、150 mg/kg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肾、肺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尾DNA%和尾距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其中PCZ对肝、肺的影响程度更明显;EC 800 mg/kg组大鼠肝、肾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尾DNA%和尾距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EC 400 mg/kg组大鼠仅肾组织的尾DNA%和尾距明显增加(P<0.05)。结论:PCZ诱导的细胞DNA损伤较强,肝和肺是其遗传毒性作用的易感器官;EC诱导的细胞DNA损伤相对较弱,肾是其遗传毒性作用最敏感的器官。
文海若陈高峰任璐毛志慧宋捷汪祺
关键词:SD大鼠
体内Pig-a基因突变试验联合微核实验和彗星实验检测化合物的遗传毒性研究
【目的】:考察体内Pig-a基因突变试验高通量方法联合微核实验和彗星实验检测化合物遗传毒性的可行性,并且结合短期或长期的一般毒性研究,探讨将基因突变、染色体断裂和DNA损伤三个不同遗传终点结合到大鼠短期或长期重复给药毒性...
陈高峰文海若宋捷王伟凡杨莹齐乃松毛志慧黄芝瑛王雪
关键词:PIG-A微核实验彗星实验长期毒性遗传毒性
文献传递
SD大鼠重复给予乌拉坦结合一般毒性的多终点遗传毒性研究
目的:采用短期与长期重复给药两种试验方案,验证Pig-a基因突变试验高通量方法对致突变物的检测窗和灵敏性,并探究将基因突变、染色体断裂和DNA损伤三种遗传学终点整合至重复给药毒性研究中的可行性。方法:以抗肿瘤药乌拉坦(E...
陈高峰文海若毛志慧宋捷王伟凡杨莹齐乃松黄芝瑛王雪
关键词:遗传毒性PIG-A微核彗星试验
文献传递
食蟹猴重复饲喂转Cry1Ab/1Ac大米6个月的Bt蛋白代谢研究
目的:"华恢1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转Bt基因抗虫水稻,其导入的Cry1Ab/1Ac融合基因能够表达具有特异杀虫活性的Bt蛋白。国内外针对转Bt基因水稻外源蛋白在动物体内的代谢研究鲜有报道,为了进一步探究Bt蛋白在动物体内...
陈高峰谭小燕汤瑶周晓冰吴杰青姜华吕建军林志杨艳伟张曦张琳孙立梁春楠黄芝瑛王雪
关键词:BT蛋白ELISA食蟹猴代谢研究
文献传递
Pig-a基因突变试验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9年
Pig-a基因突变试验是利用流式细胞术或有限稀释克隆法检测细胞表面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链蛋白的缺失情况,并以Pig-a基因突变率的变化来评价受试物的遗传毒性。该试验能够跨物种跨组织检测体内多种类型的突变作用,并能有效整合至其他体内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实现多终点联合检测,在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体内遗传毒性试验的新选择,从而弥补现有遗传毒性试验组合的不足。本文对Pig-a基因突变试验的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陈高峰王亚楠王丹毛志慧黄芝瑛文海若王雪
关键词:基因突变体外试验遗传毒性
食蟹猴重复饲喂转Cry1Ab/1Ac大米6个月的免疫毒性及代谢研究
【目的】通过食蟹猴的6个月喂养试验,研究转Cry1Ab/Ac大米对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免疫系统的影响以及对Bt蛋白在非灵长类动物体内的代谢情况进行初步探讨,为转Cry1Ab/Ac大米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方法】以转Cry1A...
陈高峰谭小燕周晓冰汤瑶吴杰青姜华吕建军林志杨艳伟张曦张琳孙立梁春楠黄芝瑛王雪
关键词:食蟹猴BT蛋白免疫毒性代谢研究
文献传递
体外与体内肝细胞微核检测方法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分别利用遗传毒性阳性剂开展体外微核细胞组学和SD大鼠体内肝细胞微核试验,对2种评价方法进行探讨。方法:①体外肝细胞微核细胞组学:在无S9代谢活化条件下使用不同浓度环磷酰胺(CPA,10或40μg·m L^-1)或丝裂霉素C(MMC,0.05,0.1或0.2μg·m L^-1)与HepaRG或HepG2细胞作用4或24 h,开展胞质分裂阻滞法微核细胞组学试验。计算每个剂量胞质分裂增殖指数(CBPI)和复制指数(RI)、坏死(Nec)和凋亡(Apop)细胞的千分率以及双核细胞中微核(MN)、核芽(NBUD)和核质桥(NPB)出现的千分率。②体内骨髓微核与肝微核试验:使用6~7周龄SD大鼠,连续3 d分别在0,24和45 h经口灌胃dd H2O,CPA(10,20或40 mg·kg^-1)或EMS(200 mg·kg^-1)。末次给药后取单侧股骨和肝左叶中间约5 mm3大小组织分别制作骨髓和肝细胞微核涂片。镜检计数每组动物的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MNPCE‰)和肝细胞微核率(LMN‰)的平均值与标准差。结果:① HepaRG细胞经CPA或MMC处理可见MN‰,NBUD‰及NPB‰呈剂量相关性增加,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HepG2细胞NBUD‰和NPB‰背景值较高,在高背景值的基础上经CPA或MMC处理均见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增加,且增加幅度较大(P〈0.01);MMC处理组以上2项指标的增幅较CPA处理组更显著。NPB‰不是HepG2细胞的染色体损伤敏感指标。②连续3 d经口灌胃CPA或EMS均可引起SD大鼠MNPCE‰和LMN‰升高。结论:利用HepaRG开展体外微核细胞组学,可在不添加S9的条件下经阳性剂CPA或MMC处理4 h获得阳性结果,是开展体外肝细胞微核试验的理想研究对象。体内肝细胞微核实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该方法与SD大鼠重复给药毒性实验结合,可对药物肝毒和遗传毒性进行综合预测。
文海若宋捷陈高峰齐乃松李琛耿兴超王雪
关键词:HEPARGHEPG2
转Bt基因水稻的食用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5年
水稻(Oryza sativa)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其优化育种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抗虫基因的出现,开辟了利用外源基因培育转基因抗虫作物的新领域。目前,转基因抗虫水稻的培育技术已日趋成熟,而其对人体的潜在安全性问题却备受争议。转Bt基因水稻能否实现商业化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就转Bt基因水稻的食用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转Bt基因水稻的风险评估和推广提供一些参考。
谭小燕陈高峰周晓冰汤瑶黄芝瑛王雪
关键词:转BT基因水稻安全性评价食用安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