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向平

作品数:211 被引量:608H指数:13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80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0篇哲学宗教
  • 34篇社会学
  • 32篇经济管理
  • 24篇政治法律
  • 12篇文化科学
  • 7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学
  • 2篇艺术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79篇信仰
  • 62篇宗教
  • 46篇社会
  • 32篇佛教
  • 22篇文化
  • 20篇社会学
  • 18篇神圣
  • 15篇基督
  • 14篇信仰方式
  • 14篇中国宗教
  • 14篇基督教
  • 12篇权力
  • 11篇秩序
  • 11篇宗教社会
  • 10篇政治
  • 10篇宗教社会学
  • 10篇伦理
  • 10篇民间信仰
  • 10篇公民
  • 9篇佛教信仰

机构

  • 125篇华东师范大学
  • 69篇上海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华东政法大学
  • 2篇上海社会科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中原工学院
  • 1篇上海市文史研...

作者

  • 191篇李向平
  • 11篇赵翠翠
  • 7篇张晓艺
  • 7篇李向平
  • 2篇石大建
  • 2篇黄海波
  • 2篇肖云泽
  • 2篇刘友富
  • 1篇杨林霞
  • 1篇杨静
  • 1篇陈建明
  • 1篇陈锐钢
  • 1篇陈斌
  • 1篇陆自荣
  • 1篇何子文
  • 1篇傅敬民
  • 1篇王莹
  • 1篇李琼
  • 1篇梁超
  • 1篇张洪彬

传媒

  • 12篇探索与争鸣
  • 11篇上海大学学报...
  • 9篇社会科学家
  • 7篇学术月刊
  • 7篇西北民族大学...
  • 6篇世界宗教文化
  • 6篇华东师范大学...
  • 6篇社会学家茶座
  • 5篇中国宗教
  • 5篇检察风云
  • 5篇天风
  • 5篇文化纵横
  • 4篇宗教学研究
  • 4篇佛学研究
  • 4篇宗教社会学
  • 3篇浙江学刊
  • 3篇河北学刊
  • 3篇江海学刊
  • 3篇河南社会科学
  • 3篇江苏行政学院...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5篇2018
  • 12篇2017
  • 16篇2016
  • 15篇2015
  • 14篇2014
  • 12篇2013
  • 9篇2012
  • 8篇2011
  • 10篇2010
  • 9篇2009
  • 8篇2008
  • 12篇2007
  • 8篇2006
  • 5篇2005
2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面向社会的认同与共识——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人的信仰方式被引量:5
2014年
中国信仰常常为民间信仰、民族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三大类型,并且把中国人这三种信仰方式与国家、社会、个人等重要概念相提并论;在这些信仰类型及其互动的过程中,如何践行社会主义主流核心价值观,建构与核心价值观公共认同及其共识的信仰方式,将是核心价值观如何在信仰层面得以实践的重要方式与社会基础与重大问题,特别是在连接国家与信仰者个人之间的社会价值观层面,真正建构社会层面的信仰认同,使每一种信仰方式都能够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此乃当代中国信仰实践与信仰共识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当代中国信仰复兴与建设的根本路径。
李向平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信仰方式公共性
宗教的权力表述——中国宗教的公私形态及其秩序构成被引量:15
2004年
中国宗教的社会形式 ,具有两个大的层面。一个是制度层面 ,结构的、合法形式 ,即本文提出的“公共宗教”层面 ;一个是私人形式 ,扩散的、非合法形式 ,即本文提出的“私人宗教”形式。关键的问题是 ,中国宗教的神圣理念 ,同时并存在这两个层面。这个宗教的公共形式 ,几乎囊括了历史上中国人所有的价值关怀与社会存在 ,涉及了中国社会之中真正具有秩序的符号、信念和宗教活动。这个制度形式的“公共宗教” ,同时也包含了“私人宗教”形式及其一切活动和价值行动 ,表现出最为扩散的宗教形式。正是这种扩散的宗教形式 ,证明并构成了中国社会之中的权力秩序。所以 ,中国历史上“宗教形式” ,实际上就是孕育着中国特征“秩序模式”
李向平
社稷神性新考与周人的政治信仰被引量:2
1990年
社稷是在天神之下分离出的另一世界。是周人的宗教中“属民”的地祗。社主乃以“示”字为偏旁,表示先人精灵之所寄,祖先灵魂之所依托,所以要立一石头或植某种树木来表示地祗之所在。姜亮夫曾在考释“神”字时这样认为:“考甲文中表示有宗教‘灵感’一类的字,都以示为偏旁,为先人精灵之所寄,则示字当即原始神字;示音与神为双声,此字乃大石文化时期的大石纪念物menhir,与古代欧洲凯尔特Celtic民族之墓标Dolmen,或古英格兰人之iromlech相同,现在四川、辽宁等省,还有遗存,其制在地上立一块或几块大石,上面盖一块大石”。然而,根据古书的记载,作为社主的有石、有木、有土。《论语·八俏》:“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粟”。《墨子·明鬼下》:“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日,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
李向平
关键词:社稷周人社神政治信仰后稷
伦理·身份·认同——中国当代基督教徒的伦理生活被引量:12
2007年
本文以“基督教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功能”之课题为基础,侧重研究当今中国基督徒的伦理生活及其认同方式,以探索中国基督教的社会定义。因为,身份认同作为宗教体系的“行动单位”,是对付特殊环境,以从地位和功能层面上解决问题的工具,是执行宗教伦理的角色。所以,对于基督教徒社会身份及其认同方式的研究,对于认识其作为信教公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十分重要,同时也是认识中国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定位和功能的最基本路径。本文从社会定义和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中国基督教徒的认同策略、秩序认同。双重资格认定等现象。文章认为,在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中,可以基于中国宗教的实际经验,把对宗教制度,政教关系,宗教的社会功能及其定义等层面的研究,直接转向为信教公民作为宗教信仰者的身份认同、个人权责,精神权利,宗教组织等方面的认同研究。
李向平
宗教发展及其社会救助模式被引量:11
2010年
社会慈善或社会救助,是中国宗教发展和进入社会的唯一路径;而中国宗教最能实践的,就是灾难时期的社会救助及其公益慈善事业。在此路径之中,中国宗教亦获得了它们应有的变迁与发展,同时也相应地构成了中国宗教进入社会服务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若干模式:救助式社会救助、指令式社会救助、交换式社会救助和特殊式社会救助。这就极大地制约了中国宗教的社会救助功能。所以,中国宗教虽然能够适时地进入社会,以其独特地意义系统、服务方式和民间组织,进而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社会自我服务,发挥出它们应有的社会协调功能。但是,如何把当代中国宗教的社会服务模式,建构为一种"社会建设的行动单位",而不把中国宗教的社会救助与社会公益服务,局限于精神和心灵的安慰与咨询,或者是局限于一些财物的捐助。就此而言,中国宗教的社会服务功能,应当是把财物的捐助行动与社会的重建整合起来,最终建构一种新的慈善理念——"社会慈善",以真实服务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
李向平
关键词:社会慈善宗教发展救助模式
民间信仰精英的权威建构与实践逻辑——以陕北黑龙庙王氏父子为例被引量:2
2015年
学界关于民间信仰精英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进路。其一是"民间权威"的进路,这种研究方式将"民间权威"置入"国家一地方"的二元结构中,探讨"民间权威"在底层社会的权威基础。其二是"仪式权威"的进路,这种研究方式主要论述民间信仰精英在不同的信仰"仪式"与"活动"中的中介角色。那么,现实中的民间信仰精英,其权威是否能如此分类?本文借助布迪厄在"委任"关系中的权威论述,以陕北黑龙庙王氏父子为例,论述了他们作为庙宇管理委员会的会长,在庙宇经营中的权威建构与实践逻辑。基于他们在权威建构上的关系特征与信仰实践中的双重逻辑,本文认为,当前社会环境下的民间信仰精英权威的实践已然跨越了"国家—地方""仪式一活动"的分类界限。
彭尚青李向平
关键词:民间信仰实践逻辑精英父子
法治中国与宗教工作法治化的十大问题被引量:1
2017年
宗教工作既是群众工作,同时也是社会工作。把宗教问题转换为社会问题,这个转换的动力与方法就是法治化。法治中国是新时期中国深入改革的主要使命之一,而宗教工作的法治化则是法治中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宗教工作法治化,或者是面对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法治思维方式,主要意义就是要在政治、社会、宗教、信教群众与非信教群众之间的关系与界限中,经由国家法律而相应地体现为现代社会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面的制度设计。其基本要求就是中国宗教发展中国化与宗教工作法治化两大原则的相辅相成。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宗教的未来与特点,同时也在宗教工作群众性与社会性的层面上,决定着法治中国的普遍功能与深远影响。
赵翠翠李向平
关键词:法治中国宗教工作法治化
人本敬畏与神本敬畏——兼论儒教与基督教的道德心态
2023年
敬畏作为宗教知识系统的核心问题之一,可由敬畏关系而衍生出特定宗教的道德心态。儒教是一种人本敬畏,基督教则基于神本敬畏。比较而言,儒教的人本敬畏以天命、大人和圣人之言三大敬畏为主要框架,构成性善论的信念预设、成圣希贤的价值目标、修身涵养之道德行动而形成强调“诚”的道德心态;而基督教的神本敬畏则以上帝或唯一至上神的敬畏为法则,并以性恶论的信念预设、因信称义之价值目标、遵守律法之行动形成强调“信”的道德心态。通过儒教与基督教两种敬畏框架及其道德心态比较,可以更深入而具体地理解儒家道德心态的主要特征,为其现代转型和创造性发展提供文明互鉴。
李向平张建民
关键词:圣人
中国亟需建立公共信仰
2014年
近年来,我经常读到这样的文字:当代中国问题如山如海,主要原因是在于中国人缺乏信仰,或者是有了信仰而无法积极地认同,所以,有了信仰等同于无用。至于某某宗教信仰体系似为文明最高境界,也针对这些林林总总的社会问题,总是以为一旦整个社会有了其信仰之后,这些所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种从宗教信仰面对整个社会的道德、诚信问题,其思维逻辑与建构方式,实际上是以一个宗教信仰的特殊性来面对整个社会问题的普遍性,实在是具有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偏向。这种期待与建构,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其他价值体系或信仰方式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李向平
关键词:价值观体系思维逻辑当代中国文化社会问题评论员文章
生态共业与社会环保人间佛教信仰方式的新建构
2014年
所谓生态问题,在佛教看来,实际上就是一个共业的问题。人间社会共同的造业方式,由于现代工业社会的直接影响,已经从以往相对分散的方式,转变为相对集中的方式,其所感召的果报也呈现出共同受业的趋势。
李向平
关键词:现代工业社会人间佛教生态问题信仰方式环保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