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晓艺

作品数:9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哲学宗教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信仰
  • 3篇文化
  • 2篇信仰方式
  • 2篇儒教
  • 2篇儒学
  • 2篇社会
  • 2篇社会文化
  • 2篇社会文化思潮
  • 2篇思潮
  • 2篇权力
  • 2篇权力关系
  • 2篇文化思潮
  • 1篇新儒学
  • 1篇信仰关系
  • 1篇信仰危机
  • 1篇信仰问题
  • 1篇知识分子
  • 1篇人文
  • 1篇人文传统
  • 1篇儒家

机构

  • 8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张晓艺
  • 7篇李向平

传媒

  • 1篇东南学术
  • 1篇晋阳学刊
  • 1篇齐鲁学刊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上海文化
  • 1篇人文天下

年份

  • 1篇2018
  • 6篇2016
  • 1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民间信仰复兴中的空间政治——基于广东省A市龙母信仰的研究
2016年
同为政商合作的发展策略,龙母祖庙保持为名义和实质皆为正统的核心信仰空间;龙母行宫则重构为名义正当但缺乏实质正当性的边缘信仰空间。公权力偏向及其制度安排是民间信仰复兴中空间政治的主要因素,庙宇历史与灵验差异、信仰认同逻辑等要素强化并再生产了这一空间格局。民间信仰的空间政治可视为以中国信仰复合性的信仰关系作为主轴,经由权力及其制度安排,基于权力关系、人际神伦、历史变迁、认同逻辑等共同构成的动态过程与实践模式。
张晓艺李向平
关键词:空间政治权力关系
传统文化复兴中的知识分子与国家被引量:1
2018年
在当前传统文化复兴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背景下,乡村儒学建设展现出知识分子与国家关系的本土实践。儒家传统也开始成为乡村社会建设的文化资源和治理技术。知识分子与国家关系的中国经验,无法简单地化约为对立、依附或融合,而应视为一类流动的连续体,并从中国知识分子形成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中国的政治结构中寻求解释。在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社会建设中,当代知识分子与国家的政治动力学问题,无疑是对国家和知识分子互动关系及其实践智慧的双重考验。
张晓艺
关键词:传统文化知识分子
当代信仰方式与社会文化思潮——兼与潘知常教授商榷被引量:1
2016年
提及'信仰',特别是当代中国语境下的相关讨论,总是呈现出多元而纠结的现实格局。'信仰'之于中国人的生活史,似乎可有可无,却依然与每个人的生命历程暗含着内在关联。在这种'可有可无'与'不可或缺'之间,构成了解读中国信仰的学术难题与现实呼声。社会舆论在试图剖析社会问题时,也常将信仰纳入其中并予以解读,并将各种社会问题归因为中国的信仰问题。受此影响,中国社会逐步形成了三种主要的共识性观点:信仰危机论、信仰缺失论与信仰无用论。
李向平张晓艺
关键词:信仰问题社会文化思潮共识性危机论文化政策
信仰认同及其“认同半径”的建构——基于津、闽、粤三地妈祖信仰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0
2016年
灵验性、地方文化传统、信仰建构方式、民间信仰精英是民间信仰的主要认同要素,灵验性与地方文化传统一般可被不同的信仰行动者所共享。信仰认同具有多元特征的层级分别,是经由信仰关系与信仰行动者所处的层级位置二者共同形塑的动态过程。以灵验性为核心,中国人信仰认同的实践逻辑具有叠合认同特征。研究聚焦于津、闽、粤三地妈祖信仰的信仰实践,同时提出"信仰认同半径"的概念工具,用以呈现信仰认同的逻辑机制,特别是信仰认同及其认同要素的内在关联。
张晓艺李向平
关键词:妈祖信仰信仰方式
当代中国的儒教复兴:实践类型与内在逻辑被引量:1
2016年
当代中国儒家传统的复兴展现出从探讨心性哲学到关注政治与社会的思想转向。以"制度形态—目标指向"作为维度,当代中国的儒教复兴实践可类型化为政治实践型、传统教化型、公民宗教型和生活教化型四种理想类型。"制度形态"的差异凸显了对于儒教的制度焦虑与反思,"目标指向"的分野体现出当代儒教实践的不同行动抱负,其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是儒教制度性和分散性的双重特征:大可化入政治制度,兼济天下;小可教化社会公众,独善其身。儒教的建构与表达受到权力关系的形塑,在儒学与儒教的分化与合流之间,深切影响着儒教复兴运动的兴衰成败。
张晓艺李向平
关键词:权力关系类型学
当代信仰关系与社会文化思潮——兼与潘知常教授商榷被引量:2
2016年
面对中国社会中的信仰危机,文章回应并否定了"信仰缺失论"等相关论说,并通过回顾中国信仰的历史变迁与中西之辨,探讨了信仰方式、社会思潮与文化建设的多重互构。私人化的信仰方式与民族国家主义、文化民粹主义两大社会思潮深切影响着个体的信仰特征与社会的文化建设。当代中国信仰问题的题中之义是信仰方式从"私人范畴"到"社会领域"的过渡,特别是不同信仰之间何以产生公共价值共识的重要问题。
李向平张晓艺
关键词:社会思潮信仰危机文化建设
分化与合流:当代中国的儒学与儒教
2016年
儒学与儒教在当代的分野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一种"命名政治",这与人们对宗教及其信仰,特别是中国语境下所定义的宗教的传统概念有关,人们对"宗教"二字存有太多的疑虑。未来儒家传统若想真正得到有序而深入的复兴,势必要与社会层面的价值认同紧密结合,儒学所包含的人文传统与儒教所具有的宗教信仰面向缺一不可。
李向平张晓艺
关键词:儒学研究儒家传统人文传统生活儒学新儒学
作为权力中介的“非遗”项目与民间信仰的生存变迁——基于江西赣州A村的个案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国家行政力量以"非遗"项目为中介作用于民间信仰,为民间信仰带来社会声望与经济资本,使巫傩信仰的发展传承重获可能。其中,傩戏与巫傩信仰发生分离,民间信仰及其秩序被重构,"文革"时期傩戏的集体记忆也被重新予以界定和解读。虽然巫傩信仰被迫改变了自身的传统规则,建立与新的权力和利益格局相适应的新规则和新秩序,但随着文化主体的被动缺场,官方与民间对巫傩信仰及其建构的理解发生分离,彼此难以互相认同。一旦民间信仰的定义、理解及信仰活动秩序安排被行政力量完全掌控,民间信仰不但无法真正作为民间文化深入至乡村公共生活,也不可能成为真正受到官方肯定的信仰形态,最终将悬置于社会,无从挂靠。
张晓艺李向平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