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友富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篇信仰
  • 2篇市民
  • 2篇市民化
  • 2篇逆城市化
  • 2篇返乡
  • 2篇城市
  • 2篇城市化
  • 1篇代际传递
  • 1篇信仰方式
  • 1篇信仰关系
  • 1篇预期性
  • 1篇弱化
  • 1篇社会规则
  • 1篇逆城市化现象
  • 1篇乡村
  • 1篇民间信仰
  • 1篇个案
  • 1篇个案比较
  • 1篇公共规则
  • 1篇返乡问题

机构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刘友富
  • 2篇李向平

传媒

  • 1篇世界宗教文化
  • 1篇中国青年研究
  • 1篇西北民族大学...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信仰方式与乡村社会规则的构成——以广东某村的信仰关系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借鉴吉登斯结构二重性理论,围绕宗教信仰与宗族关系、宗教信仰与基层公共权威、村内认同机制与村落政治等几个层面的交往展开讨论。对广东某村庄社会资源及其分配关系进行分析,说明处在不同结构中的信仰行动者在资源获取过程中,往往能够调动其不同层面的社会关系,从而导致不同资源之间的转换。与此相应,不同信仰方式中的资源和规则的整合关系,也会建构不同宗教或民间信仰的信仰方式及其信仰结构内资源和规则的组合方式。这种组合形式,最终会使那种超越乡村宗族利益、宗教信仰关系之上的公共规则难以构成。
刘友富
关键词:公共规则
城镇化背景中的民间信仰代际传递机制研究——基于溪村和东镇的个案比较被引量:1
2018年
传统农业社会中的民间信仰地域性特征明显,这种特征的形成与"人—地"空间的固化有必然关系。当城镇化的到来改变了固化的"人—地"关系,民间信仰还能代际传递下去吗?文中基于对城镇化背景中的两个个案的比较分析后,指出民间信仰代际传递研究不能仅局限于讨论微观家庭成员代际互动频率和强度对民间信仰习得性的研究;亦不能简单的认为受教育程度越高,必然会带来民间信仰的合法性危机。相反,应更多的关注城镇化进程所带来的"人—地"空间变化,及空间内资源的配置关系对民间信仰代际传递机制的影响,如此方能把握民间信仰代际传递背后的实践逻辑。
刘友富
关键词:民间信仰城镇化代际传递
“逆城市化”还是“伪城市化”?——反思大学生、农民“离城返乡”问题兼与沈东商榷被引量:18
2017年
本文借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通过对农民返乡养老现象和大学生户籍变动中出现的"非转农"现象的深描,试图理解其离城返乡现象得以发生背后的实践逻辑。围绕着"人-地"、"人-人"、"人-我"三层关系以及与此对应的职业、生活方式和身份认同的变迁,笔者认为,个案中的"离城返乡"现象并不是"逆城市化"现象,恰恰相反它是市民化过程中不成功的案例,是"伪城市化",他们是在城市公共资源和公共福利在分配中被剥夺后,所发生的被迫返乡现象。而这些已经职业非农化、生活方式城市化的个案在选择被迫回归农村的过程中,又面临着诸多非预期性后果,如面临着自我身份认同的困境以及被再度边缘化的风险。这种市民化不成功的鲜活案例是有利于城乡一体化还是强化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能不引起学界的关注。
刘友富李向平
关键词:市民化
离城返乡,强化还是弱化城乡二元体制?——对沈东“逆城市化”研究的反思被引量:2
2017年
'逆城市化'概念的提出和引介1976年美国学者布莱恩·贝利(Brian J.L Berry)提出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dation)现象。逆城市化现象主要体现在美国大城市中心的人口向中小城镇、甚至像农村地区迁移,大城市人口增长率低于非中心城市的人口增长率。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城市中高阶层的群体。
刘友富李向平
关键词:逆城市化市民化逆城市化现象城乡二元体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