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涛

作品数:9 被引量:62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土壤
  • 3篇岩溶
  • 3篇土壤CO2
  • 3篇CO
  • 2篇地震
  • 2篇地震记录
  • 2篇洞穴
  • 2篇洞穴沉积
  • 2篇洞穴沉积物
  • 2篇碳循环
  • 1篇洞穴滴水
  • 1篇洞穴碳酸盐
  • 1篇岩溶动力系统
  • 1篇岩溶洞
  • 1篇岩溶洞穴
  • 1篇岩溶区
  • 1篇溶蚀
  • 1篇溶蚀作用
  • 1篇石笋
  • 1篇碳酸盐

机构

  • 8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桂林市气象局
  • 1篇广西区域地质...

作者

  • 9篇李涛
  • 7篇张美良
  • 6篇朱晓燕
  • 3篇曹建华
  • 3篇陈家瑞
  • 3篇黄艳梅
  • 2篇彭稳
  • 2篇阳和平
  • 2篇严毅萍
  • 1篇邹丽霞
  • 1篇李光超
  • 1篇何媛媛
  • 1篇梁建宏
  • 1篇吴夏
  • 1篇范鲁舟
  • 1篇白晓
  • 1篇庞庭才

传媒

  • 2篇中国岩溶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华南地震
  • 1篇地球与环境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第十届全国第...

年份

  • 1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桂林现代洞穴碳酸盐——石笋的沉积速率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20
2011年
洞穴沉积物过去环境记录在短尺度、高分辨率全球变化研究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而洞穴滴水作为洞穴石笋形成的介质或媒体,对气候环境变化响应迅速,其物质成分、滴速以及水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石笋的生长及其蕴含的环境信息,是研究地表环境变化与洞穴石笋沉积的桥梁。洞穴滴水从而成为石笋形成机理和古气候重建研究的热点。通过对桂林盘龙洞的现代碳酸盐(CaCO3)——石笋沉积速率的动态监测,揭示在夏半年(4—10月)是新碳酸盐的主要沉积时段,在10cm×12cm的玻璃板上,单点滴水的月平均沉积量为0.7~1.5g,雨季单点滴水的月沉积量最大达到3.086g,日平均沉积量最大达到0.103g,旱季(或冬季)月平均沉积量最小,仅为0.303 8g(为雨季沉积量的1/10),有2个点在旱季(或冬季)有时甚至没有沉积,表现出与雨热同季的季节变化特点,而且,也具有年际变化的特点。其沉积速率与夏季风降水、生物的活动总量、洞穴空气CO2浓度的变化等密切相关。因此,在现代环境下,监测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的沉积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响应,是洞穴化学沉积物应用于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坚实的理论基础。
张美良朱晓燕李涛邹丽霞
关键词:洞穴滴水环境意义
广西岩溶洞穴沉积物与地震记录初探被引量:1
2011年
广西是西南地区的一个岩溶大省,其岩溶面积占土地面积的42%。广西岩溶洞穴十分发育,至少有6万个洞穴。洞穴景观资源丰富,为广西的旅游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岩溶洞穴沉积物不仅具有旅游开发价值,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古气候环境信息,同时,也是地震信息的存储器,是研究地震遗迹的良好材料。地震活动不仅导致岩溶洞穴及洞穴沉积物发生破裂、坍塌等地质灾害或现象,同时,地震也能引起岩溶表层带下渗水的水路发生改道或扩大,促使洞穴下渗水的滴水补给量增大,激发了石笋的生长。因此,本文根据岩溶洞穴沉积物记录的新、老地震遗迹,对残存的地震信息进行初步探索,可望能为广西西部地区的新构造活动研究和地震活动历史重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张美良朱晓燕阳和平李涛范鲁舟
关键词:洞穴沉积物
西南典型岩溶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研究被引量:10
2010年
分别选取桂林、重庆、贵州三地的林地、耕地等几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20、40、60 cm深3个土层土壤样品,采用稀释平板法对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三大微生物类群进行计数,结果显示:(1)与非岩溶区相比,岩溶区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明显高于非岩溶区,真菌数量反之,且岩溶区微生物总量大于非岩溶区。(2)岩溶区土壤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夏季所占比例最高达到94.7%,秋季达93.8%;放线菌最高夏季为33.1%,秋季为55.4%;真菌夏季最高达55.9%,秋季为4.4%。(3)微生物数量变化存在时间和空间差异性,但总体而言,夏季各微生物数量明显高于秋季,细菌数量变化趋势在不同地区存在一致性,真菌和放线菌则不明显。造成这种区别的因素包括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理特性等。
陈家瑞曹建华李涛黄艳梅庞庭才何媛媛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数量
桂林岩溶表层带土壤CO_2体积分数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意义被引量:4
2012年
通过2010—2011年的监测建立了桂林盘龙洞坡地和洼地不同深度土壤CO2体积分数的季节性变化。监测土壤CO2体积分数空间上变化为:坡地80 cm>50 cm>30 cm;洼地80 cm>100 cm>50 cm>30 cm。监测土壤CO2体积分数时间上变化为2010年7月和2011年6月未CO2体积分数达到最高值,2010到2011年冬季为土壤CO2达到最低值。由于受到大气降水量急剧减少的影响2011年土壤CO2体积分数整体比2010年低。显示大气降水量也是影响土壤CO2体积分数的重要环境因素。为我国固碳减排科学的选择时间和空间提供有力的依据。
吴夏朱晓燕张美良李涛白晓
关键词:土壤CO2表层岩溶带
桂林盘龙洞土壤CO_2释放速率的分布状况和变化规律被引量:7
2011年
以桂林盘龙洞岩溶实验场为例,选择岩溶洼地里的坡地灌木丛和洼地灌木丛2个样地,通过长期定时监测土壤CO2释放速率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日动态变化。得知:⑴无论是坡地还是洼地,春季和夏季时土壤CO2释放速率表层土大于深层土,秋季和冬季时深层土大于表层土,且坡地大于洼地;⑵土壤CO2的释放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夏秋季(6-9月)土壤CO2释放速率是其它时期的1-3倍,并显示与气温、土壤含水率和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李涛张美良曹建华黄艳梅陈家瑞严毅萍
关键词:碳循环土壤CO2
岩溶洞穴沉积物的地震记录浅析被引量:1
2009年
洞穴沉积物不仅具有旅游开发价值,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古气候环境信息,同时也是地震信息的存储器,是研究地震遗迹的良好材料。近10多年,在西南地区开展洞穴资源调研、古气候环境研究的期间,观察到一些洞穴沉积物的特殊坍塌现象,以及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中岩溶洞穴沉积物发生破裂、坍塌等现象,认为它们与地震密切相关。本文利用洞穴沉积物中保存或记录的新、老地震印迹、铀系测年数据等,来恢复史前的地震事件和史载资料未记录的地震事件,并对地震事件发生的时间、强度进行对比等。洞穴沉积物中记录的地震印迹可为研究地震历史提供对比证据,填补历史丢失的地震记录,并能对未来地震的监测以及预报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张美良朱晓燕阳和平彭稳梁建宏李涛
关键词:洞穴沉积物地震
桂林盘龙洞岩溶表层带土壤CO2浓度的季节变化研究被引量:21
2011年
以桂林盘龙洞岩溶实验场为例,选择岩溶洼地里的坡地和洼地2个样地,通过长期定时监测土壤CO2浓度变化,表明:(1)土壤CO2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夏季(6—8月)土壤CO2浓度是其它时期的2~3倍,并显示与气温、降水和生物活动密切相关;(2)洼地地段土壤CO2浓度比坡地地段要高,尤其夏季时洼地比坡地高近1000mg/m2;(3)在垂直剖面上,大多数的情况下土壤CO22浓度随土壤深度的递增而升高,但在雨季时坡地(-50cm与-80cm处)和洼地(-80cm与-100am处)的土壤CO2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李涛曹建华张美良黄艳梅陈家瑞严毅萍李光超朱晓燕
关键词:土壤CO2气温
桂林盘龙洞岩溶区土壤CO_2迁移、变化规律及岩溶效应
当前,大气CO2浓度不断升高,温室效应加剧,使得碳循环研究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土壤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碳平衡。而占全球陆地面积12%、占中国国土面积1/3的碳酸盐岩分布区,...
李涛
关键词:碳循环岩溶动力系统溶蚀作用
文献传递
洞穴现代碳酸盐沉积的碳同位素记录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朱晓燕张美良彭稳李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