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建华

作品数:280 被引量:2,897H指数:3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7篇期刊文章
  • 23篇会议论文
  • 17篇专利
  • 8篇科技成果
  • 3篇学位论文
  • 1篇标准

领域

  • 96篇天文地球
  • 94篇农业科学
  • 53篇环境科学与工...
  • 40篇生物学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水利工程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化学工程
  • 2篇历史地理
  • 2篇理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53篇岩溶
  • 83篇土壤
  • 56篇岩溶区
  • 29篇石漠化
  • 27篇
  • 23篇土地利用
  • 22篇植被
  • 19篇碳循环
  • 18篇有机碳
  • 18篇土地利用方式
  • 18篇不同土地利用
  • 16篇水土
  • 15篇地质
  • 15篇岩溶生态
  • 15篇岩溶作用
  • 14篇植物
  • 13篇断陷
  • 13篇断陷盆地
  • 13篇土壤有机
  • 10篇地下河

机构

  • 254篇中国地质科学...
  • 46篇广西师范大学
  • 39篇联合国教科文...
  • 23篇国土资源部
  • 23篇桂林理工大学
  • 21篇南京农业大学
  • 2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0篇广西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
  • 7篇西南大学
  • 6篇北京林业大学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4篇中国国土资源...
  • 4篇中国环境管理...
  • 4篇中国科学院亚...
  • 4篇地质矿产部
  • 4篇贵州茂兰国家...
  • 3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279篇曹建华
  • 54篇杨慧
  • 49篇黄芬
  • 42篇蒋忠诚
  • 28篇袁道先
  • 24篇邓艳
  • 22篇王培
  • 22篇章程
  • 21篇张春来
  • 20篇何师意
  • 19篇吴夏
  • 16篇潘根兴
  • 15篇裴建国
  • 15篇李强
  • 14篇罗为群
  • 13篇韦红群
  • 12篇谢运球
  • 11篇张美良
  • 11篇李亮
  • 10篇梁毅

传媒

  • 54篇中国岩溶
  • 13篇地球与环境
  • 8篇地球学报
  • 6篇广西植物
  • 6篇广西师范大学...
  • 6篇中国水土保持
  • 6篇南方农业学报
  • 5篇人与生物圈
  • 4篇水土保持学报
  • 4篇地质论评
  • 4篇第四纪研究
  • 4篇热带地理
  • 4篇生态环境
  • 4篇生态环境学报
  • 4篇Journa...
  • 4篇中国地质调查
  • 4篇“十五”重要...
  • 3篇生态学报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岩矿测试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2
  • 11篇2021
  • 14篇2020
  • 22篇2019
  • 18篇2018
  • 11篇2017
  • 12篇2016
  • 13篇2015
  • 10篇2014
  • 13篇2013
  • 18篇2012
  • 16篇2011
  • 10篇2010
  • 6篇2009
  • 22篇2008
  • 15篇2007
  • 15篇2006
  • 2篇2005
  • 9篇2004
28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可计时伸缩式便携水气界面或土壤温室气体采集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计时伸缩式便携水气界面或土壤温室气体采集装置,包括集气筒、浮体和携带箱;所述集气筒固定在所述浮体上以漂浮在水体上或置于土壤上将气体采集到内部,并且所述集气筒为可伸缩结构,所述集气筒收缩变短后与所述浮体一同...
黄炳惠李强房君佳卢晓漩梁月明曹建华
文献传递
岩溶断陷盆地不同海拔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为探讨不同海拔高度的养分、环境要素与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的关系,以岩溶断陷盆地云南小江流域的乔木、灌木、草本为研究对象,分析水分利用效率和叶片养分浓度随海拔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海拔2000 m处的草本植物的叶片δ13C值最高,2200 m处的乔木的叶片δ13C值最低;(2)海拔高度对乔木、灌木的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影响大于草本植物,草本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甚微,两者之间的拟合度较小;高值区出现在海拔为2200 m处的乔木;低值区出现在海拔为2000 m处的草本植物;(3)不同海拔水分利用效率与叶片N、P浓度的相关性较弱(与叶片的N浓度呈弱正相关,与叶片的P浓度呈弱负相关);(4)不同海拔水分利用效率与各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较弱,与多年平均气温、多年平均降雨量、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均呈弱正相关。
梁锦桃邓艳李旭尧徐烨曹建华
关键词:稳定碳同位素叶片养分
Cd^(2+)胁迫下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对岩溶水HCO_3^-、Ca^(2+)利用研究——以桂林寨底地下河为例被引量:1
2014年
初级生产者藻类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2012年底广西龙江重金属Cd^(2+)污染对其下游水体中水生生物造成了严重的彩响,为了解Cd^(2+)对岩溶水体中藻类碳汇效应的影响,针对广西龙江重金属Cd^(2+)污染,文章通过室内封闭培养体系研究了在0、10、20、40μmol/L不同Cd^(2+)浓度胁迫下,小球藻对岩溶水中游离CO_2、HCO_3和Ca^(2+)的利用情况以及体系中pH和生物量的相应变化。结果表明:当Cd^(2+)浓度在0~10μmol/L时,小球藻对岩溶水中Ca^(2+)和HCO_3^-的利用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当Cd^(2+)浓度在10~40μmol/L时,对小球藻利用Ca^(2+)和HCO_3^-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Cd^(2+)浓度高于40μmol/L时,小球藻将不能利用岩溶水中Ca^(2+)和HCO_3^-同时pH漂移实验表明:当Cd^(2+)浓度在0~20μmol/L时,小球藻能同时利用岩溶水中游离CO_2和HCO_3^-进行光合作用;Cd^(2+)浓度为10μmol/L时,体系中藻细胞生物量与空白对照组基本相同;当Cd^(2+)浓度在20~40μmol/L时,小球藻只能利用岩溶水中游离CO_2进行光合作用;当Cd^(2+)浓度为20μmol/L时,藻细胞生物量为空白对照组的一半;当Cd^(2+)浓度为40μmol/L时,小球藻生物量仅为20μmol/L时的一半。
胡清菁王培华磊曹建华李强
关键词:岩溶水小球藻CD2+胁迫
桂林典型岩溶区土壤CO_(2)通量及其δ^(13)C_(CO_(2))季节性特征被引量:1
2021年
通过选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探讨桂林毛村典型岩溶区土壤CO_(2)通量及其δ^(13)C_(CO_(2))的季节性演变规律,旨在揭示野外条件下土壤CO_(2)及其δ^(13)C_(CO_(2))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机制。同时野外原位监测大气温度、压强、土壤温度等环境参数来明确环境因子对土壤CO_(2)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岩溶区土壤CO_(2)通量及其δ^(13)C_(CO_(2))在季节时间尺度上呈现出相似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夏季土壤CO_(2)通量较高,土壤δ^(13)C_(CO_(2))偏轻,且土壤CO_(2)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夏季10 cm处土壤CO_(2)通量明显高于0 cm,且该处δ^(13)C_(CO_(2))也偏轻于0 cm;冬季10 cm处土壤CO_(2)通量与0 cm相差并不明显,而该处δ^(13)C_(CO_(2))却仍是偏轻于0 cm。在日时间尺度上10 cm土壤δ^(13)C_(CO_(2))明显偏轻于0 cm。
吴夏潘谋成殷建军汪智军朱晓燕杨会曹建华
关键词:岩溶区碳同位素
桂林凉风洞洞穴系统垂向碳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21年
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以桂林毛村凉风洞为研究对象,进行大气环境和洞穴环境野外监测,同时在洞穴上覆土壤30 cm和60 cm处开展试片溶蚀实验,并在洞穴内部进行试片溶蚀和滴水脱气监测,以测定垂向碳迁移主要过程中的CO_(2)浓度和δ13C-CO_(2)值。结果表明:(1)“大气—土壤—洞穴”垂向碳迁移系统能够与洞穴通风一起影响洞穴系统内部的CO_(2)分布模式。洞口通风方向的转变取决于洞内温度与外界温度的差异,少雨的11月中旬到次年3月初通风方向为从洞外到洞内,此时垂向碳迁移能力弱,洞内CO_(2)的分布由洞口通风主导;3月初至9月中旬,洞内外温差逐渐过渡并反转,洞口通风方向为从内向外,且降雨强度大,垂向碳迁移活跃并主导洞内CO_(2)分布;(2)岩溶关键带土壤呼吸的强度决定了垂向碳迁移系统可迁移的碳量,洞内CO_(2)分布的季节性变异本质上是外界环境在垂向碳迁移系统和洞穴模式上的响应;(3)洞穴上覆碳酸盐岩土下溶蚀实验表明土下溶蚀可削弱土壤碳源作用。土壤30 cm和60 cm处碳酸盐岩溶蚀速率分别为:0.48 mol·m^(-2)·a^(-1)和0.96 mol·m^(-2)·a^(-1),而洞穴第一洞厅监测点的碳酸盐岩脱气速率为49.35 mol·m^(-2)·a^(-1)、第二洞厅内为9.07 mol·m^(-2)·a^(-1),由垂向碳迁移系统运移到洞穴内部的溶解了土壤CO_(2)的滴水脱气作用显著。
丁梦凯吴夏曹建华胡晓农潘谋成黄芬任梦梦
关键词:大气降水通风模式
硫酸和硝酸对桂林毛村碳酸盐岩溶蚀的室内模拟被引量:1
2021年
硫酸和硝酸对碳酸盐岩的溶蚀会减少岩溶碳汇量,但其定量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文章根据野外水体中SO^(2-)_(4)、NO^(-)_(3)浓度,在室内封闭条件下分别设计了碳酸(0.033 mol·L^(-1))、硫酸和硝酸(0.1~1.7 mmol·L^(-1))(CSN酸)及硫酸、硝酸(0.1~1.7 mmol·L^(-1))(SN酸)对碳酸盐岩的溶蚀实验,实验历时144 h。结果表明:CSN酸中泥晶灰岩和白云岩的溶蚀速率均大于SN酸的。CSN酸中,泥晶灰岩溶蚀速率总体均高于白云岩,平均值分别为1.34 mg·(cm^(2)·d)^(-1)和1.21 mg·(cm^(2)·d)^(-1)。而在SN酸中,二者溶蚀速率差别不大,平均值分别为0.92 mg·(cm^(2)·d)^(-1)和0.93 mg·(cm^(2)·d)^(-1);HCO-3浓度与溶蚀速率结果对应,泥晶灰岩和白云岩在CSN酸溶蚀液中HCO-3平均值分别为1.43 mmol·L^(-1)和1.33 mmol·L^(-1),而在SN酸中泥晶灰岩的HCO-3低于白云岩,平均值分别为0.33 mmol·L^(-1)和0.39 mmol·L^(-1)。CSN酸中HCO-3浓度随酸浓度的增大而减小,而SN酸中其浓度随酸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当SO^(2-)_(4)、NO^(-)_(3)浓度为0.1~0.3 mmol·L^(-1)时,碳酸对白云岩的溶蚀作用占75.89%~58.64%,对泥晶灰岩的溶蚀作用占80.21%~59.06%,当SO^(2-)_(4)、NO^(-)_(3)浓度大于0.44 mmol·L^(-1)时,其溶蚀作用小于50%。当SO^(2-)_(4)、NO^(-)_(3)浓度为0.0~0.2 mmol·L^(-1)时,野外实测数据与模拟数据基本吻合;当浓度>0.2 mmol·L^(-1)时,野外实测碳酸对碳酸盐岩的溶蚀比例高于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了硝酸和硫酸对碳酸盐岩溶蚀作用的显著影响,可为其他酸对岩溶碳汇影响提供参考。
莫春梦黄芬胡晓农曹建华曹建华张连凯
关键词:白云岩混合酸溶蚀速率
典型表层岩溶泉水短时间尺度动态变化规律——以广西弄拉兰电堂泉为例
本文以广西马山县弄拉岩溶动力系统监测站为例,通过人工及自动记录,分别对表层岩溶泉水的物理化学季节和昼夜变化进行了研究.短时间尺度监测表明,岩溶动力系统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响应及时.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水的物理化学多日与昼...
章程袁道先曹建华蒋忠诚
关键词:表层岩溶带物理化学
文献传递
岩溶区次生林地不同地貌部位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探讨土壤C、N、P化学计量学在岩溶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指示作用,揭示岩溶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的养分循环规律,为阐明岩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在岩溶区次生林地采集山脚、山腰和山顶3个地貌部位表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C、全N和全P含量,并分析不同地貌部位土壤的C、N、P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岩溶区次生林地中土壤有机C、全N和全P含量分别为28.09~189.98g/kg、1.19~8.79g/kg和0.50~1.62g/kg。土壤P元素含量较稳定,土壤C和N变异程度相似。土壤C/N为3.66~47.27,C/P为26.25~189.06,N/P为1.52~12.80,其中C/N和C/P均不符合正态分布,N/P符合正态分布(DO.05)。土壤有机C和全N含量均为山脚部位最高,并且与山腰和山顶部位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土壤全P含量则为山顶部位显著高于山脚和山腰。土壤C/N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变大,而C/P和N/P的趋势恰好相反,即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变小。土壤有机C、全N和全P含量两两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C/N与C/P呈极显著正相关,与N/P呈极显著负相关;C/P与N/P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岩溶区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高于同气候带下其他类型土壤,营养元素N和P含量相对丰富,但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态的N和P含量不足,有效性偏低,且土壤C、N、P化学计量受地貌部位影响较明显。
杨慧涂春艳李青芳杨利超曹建华
关键词:岩溶区林地
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以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茂兰喀斯特森林是地球亚热带地区幸存下来的一片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原生性最强的喀斯特森林。通过一年多时间的连续观测发现:在1593.2mm的年总降雨量中,有207.4mm被林冠截流,占13%;有119.1mm为树干径流,...
冉景丞何师意曹建华熊志斌陈会明
文献传递
一种实时在线监测水生植物岩溶碳汇效应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时在线监测水生植物岩溶碳汇效应的新方法,属于水生植物岩溶碳汇效应监测技术领域。本发明共包括6个步骤,本发明针对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特点,通过对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溶解氧为监测指标,利用植物光合作用方程式,计...
王培胡清菁白冰黄炳惠曹建华
文献传递
共2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