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 作品数:26 被引量:173H指数:8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青年科学研究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国产和进口盐酸托烷司琼防治顺铂所致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比较国产盐酸托烷司琼和进口盐酸托烷司琼(商品名欧必亭)防治顺铂所致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中心内均衡随机、单盲、自身交叉对照方法。74例接受含顺铂≥50 mg·m^(-2)·d^(-1)方案且能耐受2周期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进入AB、BA两组。AB组第一周期给予国产盐酸托烷司琼,第二周期给予欧必亭。BA组则相反。同一患者在第一、二周期观察期内的化疗用药和剂量完全相同。结果:74例入组患者中,13例未按试验要求完成观察,故可评价疗效患者为61例。结果显示,国产盐酸托烷司琼在化疗后d1~3对食欲减退、恶心和呕吐的控制与欧必亭相似,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均为P>0.05)。与两药可能相关的不良反应的种类和发生率均相似,差异无显著性(P>0.05)。试验过程中发生3例严重不良事件,均与试验用药无关。结论:国产盐酸托烷司琼防治由顺铂所致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的疗效和用药安全性与欧必亭相似。
- 张永强周美珍程刚任军朱允中李燕游永红
- 关键词:盐酸托烷司琼顺铂恶心呕吐
- 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评价以奥沙利铂(OXA)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80例符合条件的以OXA为基础的化疔方案治疗的晚期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化疗方案为mFOLFOX(OXA+5-氟尿嘧啶+甲酰四氢叶酸);mEOF(OXA+表阿霉素+5-氟尿嘧啶)和CapOX(OXA+卡培他滨),按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客观疗效,按美国癌症研究所常见毒性判定标准(NCI—CTC)3.0版评价不良反应。结果180例患者总治疗周期数为717个,中位治疗3个周期。有150例可评价疗效,有效率为30.0%,疾病控制率(DCR)为74.0%。初治的124例中,103例可评价疗效,有效率为34.0%,DCR为74.8%,中位总生存期(OS)为11.3个月。复治的56例中,47例可评价疗效,有效率为21.3%,DCR为72.3%。无化疗相关性死亡,常见Ⅲ、Ⅳ级不良反应为粒细胞减少(17.8%)、白细胞减少(14.4%)和恶心呕吐(8.9%)。结论以OXA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有效,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 李洁陆明沈琳张晓东李燕
- 关键词:胃肿瘤奥沙利铂化疗
- 240例老年肿瘤患者综合健康状况调查分析被引量:16
- 2010年
- [目的]通过对老年肿瘤患者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的问卷调查,了解老年肿瘤患者临床特点,并评估"老年肿瘤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调查问卷(中文版)"问卷的应用情况。[方法]对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采用"老年肿瘤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调查问卷(中文版)"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基本状况调查、合并症及复合用药情况、不良生活方式、社会经济情况、EORTC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M.D.Anderson MDASI症状调查量表。[结果]240例老年肿瘤患者参与调查,所患肿瘤类型最多的是肺癌,为27.1%;87.5%的受调查者目前正在接受治疗,其中使用最多的是中药,占64.8%;而所有的患者过去接受的治疗方法最多的是手术,占61.3%。合并症中发生最多的是高血压,为42.5%;合并用西药中最多的是心血管药,占34.6%;合并用中药最多的是草药,占50.8%。在所有受调查者中有吸烟史的占41.7%;有饮酒史的占19.2%。85.8%的受调查者生活来源是退休金;81.3%的受调查者觉得生活来源够用;76.7%的受调查者生活水平处于一般状态;家庭人均年收入平均约31480.42元。QLQ-C30功能子量表中标准化得分最高的是情绪功能,平均约83.65分;症状子量表中标准化得分最高的是疲乏,平均约32.64分。M.D.Anderson MDASI症状量表中得分最高的也是疲乏,平均约2.86分;受妨碍最大的方面是走路,得分平均约3.27。[结论]老年患者对问卷的依从性较好,基本能反应老年肿瘤患者临床综合情况。老年肿瘤患者的主要症状是疲乏,合并症发生最多的是心血管疾病,而采用中药治疗所占的比例最大。
- 王薇李燕张燕李萍萍
- 关键词:肿瘤生活质量老年人疲乏心血管疾病
- 结直肠相关多原发癌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研究结直肠相关多原发癌(MPC)的临床特点,并与同期单发结直肠癌(CRC)比较分析,以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9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的病理资料及分期明确的573例CRC及MPC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比较中位生存期(mOS)、肿瘤病理分型、分期、发病部位等。结果573例患者中MPC45例(7.85%),其中有肠外病灶的MPC好发部位依次是胃、乳腺、卵巢、肺、小肠及其他。肠内多原发结直肠癌(MPCC)病例中,发病部位以升结肠癌最多(34.0%),而CRC则以直肠癌最多(36.5%)。比较单发CRC与MPC,两者在肿瘤家族史方面无明显差异;中位发病年龄分别为57岁和63岁;有结肠息肉史的MPC患者占20.0%,而单发CRC仅0.9%;单发CRC与MPC的mOS分别为93.7和64.8个月。单发CRC和MPC病理类型都以高一中分化腺癌居多,但MPC中黏液腺癌较多。结论结直肠相关MPC在CRC患者中较常见;MPC特别是MPCC中结直肠息肉更多见;结直肠相关MPC比单发CRC的mOS短,提示结直肠相关MPC的预后可能较单发CRC差;MPCC结直肠息肉多发,肿瘤发病间隔时间短,mOS也短,提示预后较有肠外肿瘤的结直肠相关MPC差。
- 李燕陆明张小田沈琳
- 关键词:肿瘤多原发性结直肠肿瘤
- 中药外敷治疗化疗药物外漏和静脉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调查研究自制中药外敷治疗化疗药物外漏及静脉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45例发生化疗药物外漏和静脉炎的患者用自制中药外敷治疗,采用自制的观察表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对于外漏和红肿型静脉炎的治愈率分别为100%和80.5%。对于较严重的坏死型、闭锁型、硬结型静脉炎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结论中药外敷对化疗药物外漏及静脉炎的治疗效果明显,具有易于操作和副作用少的优点。
- 张荔李燕李萍萍
- 关键词:中药外敷化疗药物外漏静脉炎
- 放化疗联合与单独化疗对晚期食管癌生存期影响的比较被引量:13
- 2007年
- 目的探讨放化疗联合与单独化疗对晚期食管癌生存期和疾病进展时间的影响,观察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47例晚期和术后转移复发的食管鳞癌患者,应用紫杉醇175 mg/m2静脉点滴,d1;DDP 75 mg/m2静脉点滴,d1;21 d为1个周期。每2个周期评价疗效,将获得CR、PR和SD的患者非随机的分成可测量病灶的放射治疗组(A组)和继续化疗或观察组(B组)。结果入组的47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CR 1例,PR 19例,SD 24例, PD 3例,总有效率(CR+PR)为42.6%(95%CI为0.28~0.58)。A组21例行放疗,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10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B组23例行化疗或未再治疗,其中位TTP为5个月,中位生存期11个月,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24)。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脱发和骨髓抑制,无Ⅲ度以上不良反应和化疗相关死亡。放疗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骨髓抑制和乏力,但无中途停止和放疗相关死亡。结论紫杉醇联合DDP化疗后再放疗较单独化疗可延长晚期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时间,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深入探讨。
- 张晓东沈琳李洁李燕李健张小田金懋林
- 关键词:放化疗联合食管肿瘤生存期
- 中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分析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对单纯应用中药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多因素分析,寻找可能与中药治疗疗效相关的临床因素,为选择中药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0年6月~2009年6月期间在我科自愿接受相同中药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将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共有100例病例资料完整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纳入分析,疗效稳定65例,进展3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疗效与性别、分期、肿瘤分化程度、CEA情况、ECOG体力分级状况、淋巴结转移情况、非重要脏器的远处转移数目、重要脏器的远处转移数目差异有显著性。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非重要脏器的远处转移数目、重要脏器的远处转移数目是4个影响疗效的独立因素。综合4个因素计算综合预测指数,在数值小于10.000的57例患者中,有54例(94.7%)患者疗效稳定;在数值大于12.000的26例患者中,25例(96.2%)的患者均病情进展。预测指数与本组患者实际疗效符合率为79%。结论:患者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远处转移情况可能是中药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
- 孙红李燕张燕李元青李占东李萍萍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中药疗效分析
- 曲妥珠单抗在HER2阳性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中的临床应用实践:75例回顾性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评价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胃或食管结合部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2006年5月-2013年11月共75例HER2阳性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分别以RECIST1.0及NCICTCAE3.0进行评价疗效。结果75例患者均接受曲妥珠单抗联合单药或双药化疗方案。在52例一线治疗患者中,联合铂类(顺铂或奥沙利铂)+氟尿嘧啶类44例,联合紫杉醇+氟尿嘧啶类5例,联合替吉奥单药3例。52例患者中共49例完成疗效评价,部分缓解(PR)32例(61.5%),疾病稳定(SD)13例,疾病进展(PD)4例,疾病控制率(PR+SD)86.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及中位总生存期(mOS)分别为10.9个月(95%CI6.8~15.0个月)及18.7个月(95%CI6.3~31.1个月)。3例根治术后患者联合应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在20例二线及以上治疗者中,联合顺铂或奥沙利铂+氟尿嘧啶9例,联合紫杉醇+氟尿嘧啶5例,联合氟尿嘧啶类单药3例,联合伊立替康单药2例,联合多西他赛单药1例,20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PR7N(35%),SD6N,PD7例,疾病控制率(PR+SD)65%,mPFS及mOS分别为6.2个月(95%CI5.1~7.3个月)及12.3个月(95%CI9.0~15.6个月)。曲妥珠单抗的中位应用次数为7次。常见3/4级不良反应包括粒细胞减低和血小板减低,发生率分别为14.7%及10.7%,曲妥珠单抗过敏及发热各1例。结论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HER2阳性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安全有效,将其应用于二线化疗、维持治疗亦可能使患者获益。
- 张小田伍远航龚继芳李燕王晰程曹彦硕周军陆明李洁沈琳
- 关键词: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曲妥珠单抗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 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的耐药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评价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的耐药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2009年6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20例HER-2阳性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既往至少接受1种化疗方案进展后,观察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20例患者中,曲妥珠单抗联合顺铂或奥沙利铂+氟尿嘧啶9例,联合紫杉醇+氟尿嘧啶5例,联合氟尿嘧啶单药3例,联合伊立替康单药2例,联合多西他赛单药1例。20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部分缓解3例,疾病稳定10例,疾病进展7例,疾病控制率为65.0%;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中位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6.1个月(95%CI为3.0—9.2个月)和11.1个月(95%CI为8.4—13.7个月)。曲妥珠单抗的中位应用次数为6.5次,〉6次与≤6次者的中位PFS分别为7.8和3.7个月,中位OS分别为13.8和9.5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食欲下降、粒细胞减少和乏力,且多为1—2级。全组无治疗相关死亡。在曲妥珠单抗可能相关的不良反应方面,未观察到左心室射血分数值降低≥10%的病例,亦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HER-2阳性的耐药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安全有效,但有必要在前瞻眭研究中进行验证。
- 张小田伍远航龚继芳鲁智豪周军王晰程陆明李健曹彦硕李燕李洁沈琳
- 关键词: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曲妥珠单抗
- KRAS与BRAF基因在胃肠间质瘤中的突变情况及临床意义
- 2017年
- 目的检测KRAS与BRAF基因在胃肠间质瘤(GIST)中的突变情况并探讨其在伊马替尼耐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选择2002–2012年期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就诊的519例GIST患者,其中381例c-kit或PDGFRA突变型GIST,119例c-kit或PDGFRA野生型GIST,19例含伊马替尼耐药前后配对标本病例;检测全部肿瘤组织的KRAS外显子2与BRAF外显子15的突变情况,并收集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生存状况。结果 KRAS基因在119例c-kit或PDGFRA野生型GIST中突变率为1.7%(2/119),突变类型分别为G12D与G12C;BRAF^(V600E)突变率也为1.7%(2/119);在c-kit或PDGFRA突变型GIST与19对耐药前后GIST配对标本中均未能检测到KRAS与BRAF基因错义突变。2例KRAS基因突变的GIST患者中1例伊马替尼原发耐药,另1例伊马替尼治疗仅获得8个月的无进展生存期;2例BRAF基因突变患者均接受肿瘤完整切除,1例中危患者术后未接受辅助治疗,截至末次随访时间获得47个月的无复发生存,另1例高危患者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2年,截至末次随访时间,已获得7年无复发生存。结论野生型GIST患者可发生KRAS与BRAF基因低频率的突变,KRAS基因突变可能与伊马替尼原发耐药有关;继发耐药患者中未见新发的KRAS与BRAF基因突变。
- 党运芝李健高静李艳艳龚继芳李洁李燕王晰程沈琳
-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KRASBRAF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