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昊

作品数:16 被引量:79H指数:6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静脉
  • 8篇下肢
  • 5篇动脉
  • 4篇血管
  • 4篇血栓
  • 4篇下肢静脉
  • 4篇静脉性
  • 4篇静脉性溃疡
  • 4篇溃疡
  • 3篇造影
  • 3篇腔内
  • 3篇夹层
  • 2篇血管腔
  • 2篇血管腔内
  • 2篇血管造影
  • 2篇血栓闭塞
  • 2篇血栓闭塞性
  • 2篇血栓闭塞性脉...
  • 2篇血栓形成
  • 2篇诊治

机构

  • 14篇扬州大学附属...
  • 2篇扬州市第一人...
  • 1篇苏州市中医医...

作者

  • 16篇孙蓬
  • 16篇沈超
  • 16篇周云
  • 16篇吴昊
  • 12篇王燕
  • 6篇周巧玲
  • 2篇李传勇

传媒

  • 13篇血管与腔内血...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 1篇中华血管外科...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7篇2017
  • 1篇2016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个体化治疗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个体化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疗效。方法对本院近7年来采用不同方法治疗下肢TAO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0.5d,药物治疗9例(其中5例为外院治疗后复发),手术治疗3例(其中大隐静脉倒置转流术2例,复合手术血管重建1例),治疗后短期内下肢缺血症状均明显改善,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结论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能明显改善下肢缺血症状,提高TAO短期治愈率。
吴昊沈超周云周巧玲王燕韩道正高翀孙蓬
关键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个体化治疗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8年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是一种非动脉粥样硬化、节段性、炎症性血管炎,常见于上肢和下肢的中小型动脉。目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因尚未明确,其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因学研究,尤其是在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整理当前关于TAO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分别从吸烟、同型半胱氨酸、感染、免疫炎症介质、信号通路及遗传因素等方面阐述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机制,有助于临床医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为寻找更合理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施道明吴昊沈超周云周巧玲王燕韩道正高翀孙蓬
关键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机制信号通道
下肢静脉影像学检查在静脉功能不全术前评估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17年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治疗方法较多,主要包括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内镜深筋膜下穿通静脉离断术(SEPS)、腔内电凝治疗、腔内激光治疗(EVLT)、腔内射频治疗、皮下曲张静脉透光旋切术,以及深静脉瓣膜修复术、腘静脉肌襻代瓣术。为实施有效治疗和减少并发症,对下肢静脉系统进行术前评估尤为重要。目前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下肢顺行静脉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计算机断层扫描静脉造影(CTV)和磁共振成像静脉造影(MRV)。然而,上述方法均有其局限性。下肢顺行静脉造影操作简便、安全易行、成本低廉,联合CDUS可以全面评估下肢静脉的解剖异常和反流,准确定位瓣膜功能不全的穿通静脉,适合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韩道正沈超周云吴昊周巧玲王燕孙蓬
关键词:慢性静脉功能不全顺行静脉造影术前评估
病理性穿通静脉与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下肢静脉性溃疡(VLU)与病理性穿通静脉之间的关系,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经碘海醇造影剂皮肤试验后行下肢顺行静脉造影。分析VLU与病理性穿通静脉部位、数量等方面的相关性。结果下肢顺行静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病变位于单纯左下肢者49例,单纯右下肢者42例,双下肢者3例。发生于下肢内踝附近及小腿内侧的溃疡均有病理性穿通静脉显影,且3条溃疡面积较大的患肢显影病理性穿通静脉的数量和直径均高于其他患肢。溃疡发生于外踝关节附近及小腿外侧的患肢中,有4条患肢各发现1条显影穿通静脉与溃疡直接相连,发生于胫骨前及散在的溃疡未发现显影穿通静脉。在溃疡发生于内踝上方、小腿内侧的68条患肢中,3条患肢的溃疡存在3支病理性穿通静脉与溃疡直接相关。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68条溃疡发生于内踝上方、小腿内侧的患肢的溃疡面积与显影病理性穿通静脉的条数呈正相关(r=0.894,P<0.05)。结论VLU于小腿内侧的发病率较高,而且病理性穿通静脉的数量、横截面积与溃疡面积呈正相关。下肢其余部位通过穿通静脉间接作用。
丁亮沈超周云吴昊孙蓬
关键词:静脉性溃疡碘海醇
免疫炎性指标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及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免疫炎性指标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及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05例无明显诱因的急性下肢DVT患者为DVT组,同期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免疫炎性指标对DVT的诊断价值;急性下肢DVT患者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诊断DVT的AUC为0.653,最佳截断点为10.65 fL,灵敏度为0.448,特异度为0.800;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诊断DVT的AUC为0.699,最佳截断点为107.85,灵敏度为0.686,特异度为0.660;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诊断DVT的AUC为0.782,最佳截断点为2.37,灵敏度为0.638,特异度为0.870;平均血小板体积与淋巴细胞比值(MPVLR)诊断DVT的AUC为0.824,最佳截断点为5.56 fL2/109,灵敏度为0.857,特异度为0.700;全身免疫炎性指数(SⅡ)诊断DVT的AUC为0.714,最佳截断点为466.66×109/L,灵敏度为0.552,特异度为0.820。中性粒细胞升高、淋巴细胞降低、NLR升高、MPV升高、SⅡ升高和MPVLR升高是急性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PV、NLR、MPVLR、SⅡ是诊断价值较高的急性下肢DVT的免疫炎性指标,也是其独立影响因素。
施道明周云沈超吴昊孙蓬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血管腔内治疗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患者应用经皮腔内肾血管成形术(PTRA)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44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资料,随访观察患者血压及肾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本组44例患者置入54枚支架均获得成功,随访时间6~24个月,高危组血压较术前明显降低,口服降压药物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清肌酐水平无明显变化;普通组手术前后血压、血清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药物治疗后,血压仍维持在160/90 mm Hg以上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PTR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吴昊沈超周云周巧玲王燕韩道正高翀孙蓬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肾血管性高血压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6例临床诊治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分析评估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患者的临床诊治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6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过腹部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TA)明确诊断。结果 11例行保守治疗,1周后复查腹部CTA提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无明显加重,管腔血流通畅,症状缓解。5例行血管腔内治疗,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CTA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真腔增大且血流通畅,肠系膜上动脉分支血管显影良好。结论多数患者经保守治疗后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如果真腔狭窄程度较重、累及远端回结肠动脉、腹痛不能缓解或复发,或者出现严重持续肠缺血症状,应考虑血管腔内治疗或手术治疗。
韩道正沈超周云吴昊王燕孙蓬
关键词:腔内治疗
碘纺纱条在下肢静脉性溃疡护理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碘纺纱条对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接受创面换药治疗的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104例,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采用凡士林纱布或无菌纱布覆盖创面,观察组采用碘纺纱条,记录2组溃疡愈合率、溃疡面收缩率(3周)、愈合时间,溃疡愈合患者随访6个月,记录溃疡复发率及复发时间。结果观察组愈合率、溃疡面积收缩率、愈合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溃疡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复发时间显著早于观察组(P<0.05)。结论碘纺纱布应用于下肢静脉性溃疡可以有效促进溃疡愈合,延缓复发,具有安全、有效、经济的优点。
王燕周云沈超吴昊孙蓬
关键词:静脉性溃疡护理
孤立性腹腔干动脉夹层临床诊治及CT血管造影随访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孤立性腹腔干动脉夹层(ICAD)CTA表现特点、诱发因素、治疗策略及其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急诊入院的15例ICA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A特征,按照Kim分型法分为内膜型(Ⅰ型)和血肿型(Ⅱ型)。出院后定期随访并复查CTA,分析各分型ICAD影像学转归情况。结果15例患者均行保守治疗,临床症状均缓解,未出现肠坏死、动脉破裂出血等并发症。CTA形态特征中,A型4例,B型3例,A型7例,B型1例。内膜型(Ⅰ型)患者合并分支累及2例(28.57%,2/7),血肿型(Ⅱ型)7例(87.50%,7/8);疼痛数字评价量表评分分别为(4.7±1.1)分和(7.5±0.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随访期间,4例A型中3例病变部位出现瘤样扩张;2例B型转变为A型,7例A型均完全重塑,1例B型转变为B型。结论症状性ICAD采用保守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大量进食和正中弓状韧带综合征可能是ICAD的诱发因素。以血肿为主要表现的ICAD易累及分支,且导致腹痛程度更重。慢性期内,A型可完全重塑,其余分型相互转化,最终可出现瘤样扩张。
周云沈超吴昊施道明丁亮王燕董祥翔孙蓬
关键词:随访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治疗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患者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特征、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入院的27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A特征,依据保守治疗过程中腹痛缓解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缓解组(n=16,﹤3 d)和疼痛持续组(n=11,≥3 d)。观察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CTA特征。出院后定期随访并复查CTA,分析SISMAD患者的治疗情况、随访情况、腹痛持续时间长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Sakamoto分型SISMAD患者的影像学转归情况。结果27例SISMAD患者中,5例患者采取血管腔内治疗,其余患者均采取保守治疗。住院期间,5例实施血管腔内治疗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缓解,未出现肠坏死、动脉破裂出血等并发症。在CTA形态特征方面,分支累及情况与SISMAD患者的疼痛持续时间可能有关。27例SISMAD患者中,共15例患者获得门诊及CTA随访,随访时间为4~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2例Ⅰ型患者中,有1例患者变化不大,另外1例患者出现瘤样扩张;Ⅱ型患者无明显变化;5例Ⅲa型患者中,3例患者完全吸收(包括2例腔内治疗患者),1例患者变化不大,1例患者转为Ⅱ型;1例Ⅲb型患者转变为Ⅲa型;6例Ⅳ型患者的血肿完全吸收,肠系膜上动脉(SMA)完全重塑(包括2例腔内治疗患者)。结论症状性SISMAD患者的预后较好,单纯保守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CTA形态特征显示累及分支患者的疼痛持续时间可能较长。大部分Ⅳ型SISMAD患者的SMA可完全重塑,Ⅰ型和Ⅱ型SISMAD患者SMA完全重塑的概率较低,Ⅲ型SISMAD患者SMA的血管重塑变异较大,需注意随访。腔内治疗可促进SMA的重塑,但远期疗效和并发症仍需进一步随访。
周云沈超吴昊王燕孙蓬
关键词:预后随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