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楠楠

作品数:6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卒中
  • 3篇生物反馈
  • 3篇生物反馈治疗
  • 3篇卒中后
  • 3篇卒中后便秘
  • 3篇脑卒中
  • 3篇康复
  • 3篇便秘
  • 2篇早期康复
  • 2篇疗效
  • 2篇疗效观察
  • 1篇低频重复经颅...
  • 1篇引流
  • 1篇引流技术
  • 1篇用力排便
  • 1篇远端
  • 1篇日常生活活动
  • 1篇日常生活活动...
  • 1篇上肢
  • 1篇上肢功能

机构

  • 6篇南通大学
  • 2篇南通市第二人...

作者

  • 6篇蒋楠楠
  • 3篇徐茜
  • 3篇郭爱松
  • 3篇陈伟观
  • 2篇朱振杰
  • 2篇刘肇修
  • 2篇胡玉明
  • 1篇鞠晶昀
  • 1篇田湉
  • 1篇张娟娟

传媒

  • 2篇交通医学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反射疗法与康...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生物反馈治疗卒中后便秘的疗效观察
陈伟观蒋楠楠郭爱松徐茜胡玉明朱振杰
早期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4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核心肌群训练。治疗3周后采用脑卒中姿势评定量表(posture assessment of stroke scale,PASS)进行评估,并记录静态坐位平衡时长。结果:治疗3周后,PASS评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17.48±4.90分、14.43±3.97分,较治疗前2.48±1.29分、2.62±1.20分增加,且观察组增加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姿势控制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静态坐位平衡时长治疗1周观察组为92.86±75.96 s,对照组为51.90±50.26 s;治疗2周观察组为195.95±81.52 s,对照组为140.71±94.94 s;在治疗1周和2周后,观察组患者坐位平衡时长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核心肌群训练有助于平衡能力的获得和提升。
蒋楠楠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
生物反馈治疗卒中后便秘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8年
便秘作为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近期的一项Meta分析表明,卒中后便秘的发生率高达48%。当卒中患者发生便秘时,患者用力排便可增加腹内压力,同时使血压和颅内压升高,加重病情,延长住院时间,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
马宇敏陈伟观蒋楠楠郭爱松徐茜胡玉明刘肇修
关键词:卒中后生物反馈治疗便秘疗效观察常见并发症颅内压升高用力排便
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便秘初探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 :评价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便秘患者30例给予生物反馈(biofeedback,BF)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精神状态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经5周共10次BF治疗后,5例疗效很好,14例疗效好,3例疗效一般,总有效率为73.33%。患者治疗后便秘症状积分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后排便间隔时间分别为1.61±1.12分、0.68±0.82分;粪便性状分别为1.73±1.15分、0.78±0.95分;排便费力分别为2.26±0.88分、1.02±0.94分;排便不尽感分别为2.10±1.01分、0.87±0.98分;肛门/直肠堵塞感分别为1.62±1.24分、0.79±0.87分;症状总积分分别为9.32±3.07分、4.14±3.11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肠道功能得到了改善,患者的SAS和SDS积分为37.4±6.3分、40.7±9.1分,较治疗前44.5±8.6分、47.3±11.2分均有所下降,BI积分48.8±15.9分较治疗前35.8±13.7分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治疗能够改善脑卒中后便秘患者的临床症状、精神状态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作为一种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马宇敏陈伟观朱振杰郭爱松徐茜蒋楠楠刘肇修
关键词:生物反馈便秘脑卒中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淋巴引流技术应用于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早期康复对肿胀和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讨论淋巴引流技术应用于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早期康复对肿胀和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20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手法淋巴引流治疗.治疗前后,测量两组患者的患侧上肢肿胀围度,并比较其腕关节活动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上肢肿胀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肢肿胀围度均明显小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各测量点的围度明显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腕关节主、被动关节活动度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腕关节主、被动关节活动度均明显大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关节活动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早期应用淋巴引流技术可以帮助肢体消除肿胀,且有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蒋楠楠
关键词:早期康复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研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观察组对健侧大脑皮质M1区进行1 Hz的rTMS,对照组予假刺激。治疗前后采用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Hong Kong edition of functional test for the hemiplegic upper extremity, FTHUE-HK)、Fugl-Meyer评定法(Fugl-Meyer assessment, FMA)进行上肢运动功能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FTHUE-HK、FMA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低频r TMS作用于健侧半球M1区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
张娟娟鞠晶昀田湉蒋楠楠
关键词:脑卒中重复经颅磁刺激上肢功能上肢康复机器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