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健理

作品数:9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肿瘤
  • 6篇恶性
  • 6篇恶性肿瘤
  • 6篇妇科
  • 6篇妇科恶性肿瘤
  • 4篇淋巴
  • 4篇淋巴结
  • 3篇术后
  • 3篇水肿
  • 3篇下肢淋巴水肿
  • 3篇淋巴水肿
  • 2篇切除
  • 2篇子宫
  • 2篇子宫内膜
  • 2篇子宫内膜癌
  • 2篇卵巢
  • 2篇卵巢癌
  • 2篇内膜
  • 2篇内膜癌
  • 2篇宫内

机构

  • 9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柳州市人民医...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王健理
  • 5篇姚德生
  • 2篇陈煜岊
  • 2篇李状
  • 2篇杨岚
  • 1篇王鹤
  • 1篇唐乔乔
  • 1篇李力
  • 1篇卢艳
  • 1篇宋红林
  • 1篇李菲

传媒

  • 2篇广西医学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现代妇产科进...
  • 1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国癌症防治...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19
  • 1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NF-κB、COX-2、LKB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环氧化酶2(COX-2)、肝激酶基因B1(LKB1)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正常子宫内膜、31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6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NF-κB、COX-2、LKB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NF-κB、COX-2、LKB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3%、70.0%、35.0%,41.9%、64.5%、61.3%和35.0%、51.7%、93.3%,NF-κB、LKB1在3组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OX-2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中NF-κB、COX-2、LKB1蛋白的阳性表达与病理类型、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LKB1蛋白表达与肌层浸润深度和组织学分级相关(P<0.05),NF-κB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亦相关(P<0.05)。结论NF-κB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高表达、LKB1低表达,其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王健理何君葵潘月琼唐乔乔宋红林
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切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1
2021年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切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此指导临床对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5月1489例确诊为妇科恶性肿瘤并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或切除、伴/不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或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的发生情况进行总结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纳入的1489例患者中,253例发生下肢淋巴水肿(17.0%),其中宫颈癌、子宫恶性肿瘤、卵巢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18.7%(150/801)、15.3%(62/404)和13.1%(32/244),不同类型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145例(57.3%)患者在术后1年内发生下肢淋巴水肿。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辅助化疗、辅助放疗和术后淋巴囊肿形成均与下肢淋巴水肿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辅助放疗(HR=3.234,95%CI:2.441~4.285,P<0.001)和辅助化疗(HR=1.463,95%CI:1.005~2.128,P=0.041)是影响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切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发生的独立因素。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的产生可能与放疗剂量和放疗次数有关(P<0.05)。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切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较高,术后1年为下肢淋巴水肿发生的危险期。辅助放疗和辅助化疗能增加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切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的发生风险。
王健理李状蒋玲玲姚德生
关键词: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切除术下肢淋巴水肿
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清扫术后下肢淋巴水肿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2
2019年
下肢淋巴水肿是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清扫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易引起患者下肢功能障碍,严重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下肢淋巴水肿的发病机制不明,总体治疗效果不佳。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继发下肢淋巴水肿的相关发病机制做一综述。
王健理姚德生
关键词:妇科恶性肿瘤下肢淋巴水肿发病机制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术后发生乳糜漏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PAL)术后发生乳糜漏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403例行妇科恶性肿瘤切除术加PAL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发生乳糜漏的49例患者作为乳糜漏组,未发生乳糜漏的35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AL术后发生乳糜漏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低蛋白血症者、淋巴结清扫水平至肾静脉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蛋白血症、淋巴结清扫水平至肾静脉是PAL术后乳糜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低蛋白血症、淋巴结清扫水平至肾静脉是妇科恶性肿瘤PAL术后发生乳糜漏的独立危险因素。
魏彩平王健理杨岚陈煜岊姚德生
关键词:恶性肿瘤妇科乳糜漏
妇科恶性肿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手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9年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尤其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妇科恶性肿瘤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有无转移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是判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有无转移的金标准,可有效减少肿瘤复发和转移,利于判断患者预后。本研究将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的必要性、手术方式及切除范围等方面进行综述。
魏彩平王健理杨岚陈煜岊姚德生
关键词:妇科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卵巢癌手术方式
卵巢上皮性癌PARPi耐药后再次使用PARPi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2年
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高,易复发,预后差。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抑制剂(PARPi)能有效延长晚期卵巢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为卵巢癌的靶向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随着PARPi的临床应用日益增多,PARPi耐药并导致肿瘤进展终将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就PARPi的耐药机制及PARPi耐药致肿瘤进展后再次使用PARPi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PARPi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参考。
王健理李力
关键词:晚期卵巢癌肿瘤进展妇科恶性肿瘤卵巢上皮性癌二磷酸腺苷预后差
妇科恶性肿瘤盆腔淋巴结清除术中保留与切除旋髂淋巴结对下肢淋巴水肿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盆腔淋巴结清除术中保留/切除旋髂淋巴结对术后下肢淋巴水肿发生率的影响,以及观察旋髂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方法纳入2017-06-01-2018-12-3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为妇科恶性肿瘤并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患者372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按1∶1随机分为2个治疗组:保留组为保留旋髂淋巴结的盆腔淋巴结清除组186例,切除组为切除旋髂淋巴结的盆腔淋巴结清除组186例。收集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妇科恶性肿瘤淋巴水肿问卷和周径测量法随访2组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的发生情况。结果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保留组总生存率为97.85%,高于切除组的95.7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35,P=0.215。切除组下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23.03%)高于保留组(6.15%),χ^(2)=20.456,P<0.001;且发生时间更早[(11.64±6.20)与(8.12±4.48)个月],t′=2.122,P=0.039;但2组下肢淋巴水肿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30,P>0.05。切除组186例患者中,仅3例患者有旋髂淋巴结转移,分别为子宫高级别浆液性腺癌ⅢC期、卵巢透明细胞癌ⅢC2期和卵巢高级别浆液性腺癌Ⅳ期各1例。旋髂淋巴结转移率为1.61%(3/186)。其余入组的110例ⅠA2~ⅡA期宫颈癌及38例Ⅰ期子宫内膜癌均无旋髂淋巴结转移。结论旋髂淋巴结与妇科恶性肿瘤盆腔淋巴结清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的发生有关联,保留旋髂淋巴结有助于降低下肢淋巴水肿的发生。妇科恶性肿瘤旋髂淋巴结转移率低,术中保留旋髂淋巴结是安全可行的。
王健理卢艳李菲姚德生
关键词:妇科恶性肿瘤淋巴水肿下肢淋巴结转移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1年
为了顺应信息技术与教育相融合的发展要求,高校响应号召纷纷开展了线上教学,带来了高校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本妇产科学教研室在线上教学的启迪之下,对线上及线下式混合教学进行了探索,并实施培养能力为教学导向,学生为教学中心的教学制度,以促进评、教、学,提升“妇产科学”教学质量,为信息时代下高校妇产科学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王健理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妇产科学线上教学
宫颈癌患者肠道微生物的精准检测分析
2024年
目的:通过肠道菌群检测了解宫颈癌患者肠道菌群的构成及多样性等特征,以期从肠道菌群方面找出与宫颈癌发生和进展相关预警因子。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且在取材时未接受任何治疗的正常和宫颈癌患者;通过肠道菌群检测分析相关因素与宫颈癌发生和进展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收集30例健康妇女(正常对照组)和51例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的大便进行肠道菌群检测;α、β多样性分析显示本次抽样充分,两样本在多样性具有显著差异;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宫颈癌组肠道菌群中的菌群多样性明显减少(P<0.05);对主要病原菌种检测丰度比较发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宫颈癌组肠道菌群中主要病原菌种的检测丰度明显增加,主要有大肠埃希氏菌、脆弱拟杆菌、痢疾志贺氏菌(P<0.05),宫颈癌组肠道菌群中主要有害菌属的检测丰富明显增加,主要有链球菌属、梭杆菌属、克雷伯氏菌属、志贺氏菌属(P<0.05)。在分类学组成分析和组间差异分析中可发现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在宫颈癌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肠道菌群中的益生菌主要是双歧杆菌属和乳杆菌属可见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对两组的肠道菌群中主要代谢产物和微量元素的比较发现,宫颈癌组肠道菌群中的氨基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维生素中A、B1、B2、B6、B12、叶酸、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K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微量元素中铁含量降低(P<0.05)、脂肪酸中乙酸含量降低、丁酸含量增多(P<0.05)、营养评估中的脂肪含量降低、碳水化合物含量升高(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各种营养素失衡,这些改变可能促进宫颈癌的发生。
鲍丽伊王健理李状刘乃榕杜佳园苏金秋李妍余耀杰王鹤
关键词:宫颈癌肠道菌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