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林
- 作品数:9 被引量:64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文学更多>>
- 论隐私的社会生成机制——以习俗和法律关系为视角被引量:14
- 2019年
- 隐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制度。它不仅有助于人们维护人格尊严和抵御社会压力,也有助于人群组织或者社会的构成与团结。隐私可以生成为习俗、契约和权利等多种形态。在传统社会,隐私主要以习俗为载体;进入现代社会后,隐私权则成为更主要的隐私制度,出现这一转变的原因在于:信息技术的进步,打破了传统社会阶层之间的信息壁垒;社会物质条件的改善,让人们享有更为独立的私人空间,以及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生活场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性,也因为空间结构以及公私关系的改变,变得越来越淡薄。传统隐私习俗已经不能满足新的社会需求,而隐私权则能更好地适应隐私制度碎片化和个人化的趋势。但是只要人们依然需要社会生活,那么也就需要在人群、组织以及社会范围内分享隐私。因此在现代社会,隐私权不能成为唯一的隐私制度,而隐私习俗依然具有新生的可能性。
- 岳林
- 关键词:隐私习俗
- 网络法的理论与视野被引量:5
- 2019年
- 中国引入互联网20余年来,新法律问题不断涌现,一个叫作“网络法”的研究领域也由此愈加蓬勃,推动了国家相关立法和司法实践。但同时,也存在着研究群体对已有研究文献关注不够、研究对象碎裂化、研究问题缺乏推进和低水平重复等问题。有鉴于此,中山大学法学院及《地方立法研究》编辑部于2019年5月11-12日召开“网络法的理论与视野”学术工作坊,采取小规模深入讨论论文的形式,力图发掘现有中国网络法研究中的基本问题、理论脉络,扩展研究的边界和视野,总结研究方法,凝聚共识,以期通过理论讨论更好地指导实践,为未来网络法研究提供启迪和洞见。工作坊讨论内容分为“网络法研究方法论”“版权与平台”“隐私与被遗忘权”“数据与治理”“人工智能与算法”等五个单元,充分体现出选题的丰富性和前沿性。参会人员均为这一研究领域有较为扎实研究的青年学者,通过为期一天半的热烈讨论,碰撞出十分难得的思想火花。为了使工作坊讨论内容能够对更多网络法研究者和关注者有所助益,特将讨论实录择要刊出,以飨读者。
- 胡凌戴昕杨安卓李晟刘晓春李斯特左亦鲁岳林洪丹娜贾开许可庆启宸沈伟伟张凌寒
- 关键词:网络法司法实践工作坊法律问题
- 论世界模型的隐私机制及其法律规制
- 2024年
- 所谓世界模型,是指能够对物理世界和人类社会进行模拟和理解的人工智能技术图景。Sora、V-JEPA和Genie等新兴人工智能技术,皆以世界模型作为它们的技术原理和发展方向。本文试图从世界模型的整体发展趋势出发,研究其技术机制将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隐私机制,进而探讨隐私权以及相关法律制度可能给予的回应。目前人工智能领域存在两种主流世界模型路径,可分别把它们概括为“模拟式世界模型”和“理解式世界模型”。进而指出,世界模型的技术机制可以类比理解为人类社会的四种隐私机制,即:对世界现象的还原,对因果关系的探究,对世界现象的虚构,对社会人格的伪装。并预测随着世界模型的技术发展以及相应社会变迁,现有隐私权制度将进一步被弱化,而个人信息法和数据法将承担起更主要的隐私法律规制功能。因此提出以下建议:国家应该加强对个人信息的行政规制,即在公法层面细化个人信息的类型和行为规范;针对世界模型应用的具体场景和媒介,立法者和监管者应当提供差异化的行为规范和主体责任模式;法律应该针对世界模型隐私问题建立“多方参与治理模式”,鼓励所有社会主体积极参与技术和法律的互动过程。
- 岳林
- 关键词:人工智能
- 机器人法官的用途被引量:2
- 2017年
-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进入法院,但是能够取代人类法官的机器人法官还依然处于幻想阶段。关于什么是人工智能或者机器人,法学界并无一致标准。我国法院现阶段应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大都处于弱智能水平,因此尚不足以对人类法官的工作岗位构成威胁。但是对于司法辅助人员以及司法行政人员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则已经开始提出挑战。目前人工智能技术进入法院,其目的主要在于强化法院内部管理的行政管理,以及对法官判决进行更为细致的质量监控。因此推动司法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建设所谓的'智慧法院',与当前司法改革强调'去行政化'以及'以审判权为中心'的逻辑是相互吻合的:法院内部管理效率将会进一步提升,法官自由裁量权将会受到更多控制,以及司法系统的权力将会更加集中。
- 岳林
- 关键词:司法裁判自由裁量权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
- 论公共空间的隐私被引量:8
- 2020年
- 传统法学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和私人意义上的隐私权,忽视或者否认公共空间存在隐私关系。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不存在绝对边界,二者也不必然二元对立。随着司法经验的积累,现代隐私权理论逐渐承认公共空间的隐私权。如何理解公共空间,以及如何处理不同类型公共空间中的隐私关系,也成为了值得进一步讨论的理论问题。无论“公共”还是“隐私”,都具有接触、占有和目的三个层次的意义。由此,我们可以把公共空间划分为全开放空间、限制开放空间、组织空间、社区空间和信息空间五种类型,分别采取不同的隐私规制策略。
- 岳林
- 关键词:隐私隐私权公共私人公共空间
- 个人信息的身份识别标准被引量:19
- 2017年
- 在信息时代,世界各国主要通过传统的隐私法以及新兴的个人信息法来规制个人信息利益。隐私法和个人信息法承担着不同的制度功能,但都以个人信息为主要规制对象。法律适用需要明确个人信息的概念与范围,而身份识别标准被各国隐私法和个人信息法普遍采纳。但是,随着技术进步以及社会变迁,身份识别标准已不能满足司法实践需要。特别是一些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施的侵扰行为,即便不涉及身份识别,也应当受到隐私法或者个人信息法的规制。
- 岳林
- 关键词:身份认证信息隐私权
- 网络账号与财产规则被引量:5
- 2016年
- 网络账号的法律属性至今未有定论。本文不打算解决定性问题,而只是希望探讨法律可能对网络账号作出怎样的权利义务配置。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账号在实践中可以具体表现为哪些类型,具有怎样的使用价值,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具有财产价值。本文还认为,法律可以通过权属规则、转让规则、保护规则和注销规则这四个变量,来设计不同的网络账号制度,也即在账号提供者与用户之间进行权利配置。网络账号的法律属性问题不宜作为纯粹的形而上问题来讨论,我们应当更多关注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或者对账号的支配关系。至少就目前来看,法律还没有必要给出统一且单一的网络账号定性以及权利配置方案。
- 岳林
- 关键词:权利配置财产价值网络办公义务主体支配关系
- 超越身份识别标准——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出发被引量:13
- 2018年
- "身份识别"是界定个人信息范畴的一项主要标准。单纯依靠身份识别标准并不能解决与个人信息相关的所有法律问题。在刑事司法实践过程中,多数法官没有拘泥于身份识别标准,对《刑法》253条之一规定的"个人信息"给予了较为灵活的理解和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在2017年联合发布的司法解释,也同时承认了"身份识别"与"自活动情况"两项个人信息认定标准。但是身份识别标准在理论中很容易被泛化理解,在实践中亦有可能因为过于宽泛而失去实用价值。因此,身份识别标准需要司法部门予以进一步限定,从信息载体/内容、身份属性以及识别主体等角度作出细化规定。
- 岳林
- 关键词:个人信息
- 笨法律、真法律和硬法律:科幻文学的法律想象
- 2023年
- 科幻文学是因科技想象而产生的社会想象。作者必须超越现实,虚构尚不存在的科学技术,推测可能出现的社会图景。如果只有科学技术,没有关于人类和社会(且不论什么意义上的“人类”和“社会”)的任何描写,科幻文学也就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文学了。所以,科幻文学必然是想象中的社会实验。也因此,人们不难在科幻文学中看见形形色色的法律投影。
- 岳林
- 关键词:科幻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