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海清

作品数:13 被引量:92H指数:5
供职机构:如皋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依达拉奉
  • 4篇氨酸
  • 3篇受体
  • 3篇癫痫
  • 3篇疗效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急性
  • 3篇梗死
  • 3篇NMDA受体
  • 2篇血性
  • 2篇亚单位
  • 2篇特异
  • 2篇特异性
  • 2篇天冬氨酸
  • 2篇缺血
  • 2篇脑梗死患者
  • 2篇抗体
  • 2篇急性缺血
  • 2篇急性缺血性

机构

  • 7篇如皋市人民医...
  • 5篇浙江大学
  • 2篇南通大学

作者

  • 12篇沈海清
  • 4篇罗建红
  • 3篇朱丽君
  • 3篇肖晶
  • 2篇朱建建
  • 2篇朱学芳
  • 2篇王敏珍
  • 2篇单梅芳
  • 2篇陈忠
  • 1篇余应年
  • 1篇朱朝阳
  • 1篇樊兴娟
  • 1篇徐淑君
  • 1篇胡薇薇
  • 1篇郑婵颖
  • 1篇许秀兰
  • 1篇杨巍
  • 1篇金春雷
  • 1篇傅婷
  • 1篇赵孟辉

传媒

  • 3篇浙江大学学报...
  • 2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医学研究通讯
  • 1篇贵州医药
  • 1篇世界中医药
  • 1篇中国科协首届...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18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0
  • 1篇199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依达拉奉对成人全面惊厥癫痫持续状态后认知功能保护作用的观察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成人全面惊厥癫痫持续状态后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1年6月期间如皋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全面发作型癫痫持续状态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病前三组人员MoCA评分无统计学意义,发病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14d和30d MoCA评分均有下降,14d时MoCA评分异常例数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但对照组下降程度更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d时MoCA评分异常例数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应用于癫痫治疗安全性较好,对成人全面惊厥癫痫持续状态后认知功能保护作用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沈海清单梅芳肖晶
关键词:依达拉奉癫痫
脑梗死患者继发性癫痫的发病特点及临床治疗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的发病特点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7年5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53例脑梗死后发生癫痫患者的发作时间、发作类型与发病机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抗癫痫疗效满意,45例癫痫发作停止,8例应用抗癫痫药物维持治疗。14例强直一阵挛持续状态中2例死于脑疝或肺部感染、全身衰竭。结论脑梗死后癫痫的发生和病灶部位及梗死发作时间有关,皮层受累更易引起癫痫,癫痫发作和病灶大小及严重程度无明确关系。
沈海清
关键词:脑梗死癫痫继发
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复合物亚单位蛋白的组成及其在发育过程中表达的研究
2000年
本研究通过用重组DNA技术制备NMDA受体亚单位融合蛋白并免疫动物获得相应的特异性抗体,采用定量免疫印迹技术系统研究了大鼠、小鼠和人类不同脑区NMDA受体亚单位NR1、NR2A及NR2B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
罗建红余应年王敏珍朱丽君沈海清
关键词:NMDA亚单位融合蛋白特异性抗体
脑内组胺对戊四唑慢性癫痫形成过程的作用机制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探讨组胺对戊四唑诱发慢性癫痫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 :大鼠隔日腹腔注射亚惊厥剂量的戊四唑( 35 mg/ kg)诱发化学点燃癫痫。观察每次戊四唑注射后 30 min内的癫痫发作行为变化。结果 :腹腔内注射组氨酸或侧脑室内注射 clobenpropit都能剂量依赖性地延缓癫痫的形成 ,表现为延长肌性痉挛、阵挛性癫痫全身性发作的反应潜伏时间及抑制癫痫发作的级别。 H3 受体激动剂 immepip和组氨酸脱羧酶抑制剂α-氟甲基组氨酸剂量依赖性地抑制 clobenpropit的抗癫痫作用。结论 :脑内组胺在对抗阵挛性癫痫发作中起较重要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与
张力三沈海清金春雷胡薇薇赵孟辉陈忠
关键词:戊四唑
基于TLR4/NF-κB信号通路及血清CXCL16、ACA评价依达拉奉右莰醇对ACI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基于Toll样受体(TLR)4/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及血清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抗心磷脂抗体(ACA)评价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神经功能保护作用。方法将102例ACI患者根据是否使用依达拉奉右莰醇分为两组:观察组(n=54)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对照组(n=48)未用依达拉奉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7d、14d、30d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治疗前及治疗14d检测血清TLR4、NF-κB、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XCL16、ACA,随访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结果治疗后7d、14d、30d,两组NIHSS评分均下降,而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d后,两组血清TLR4、NF-κB、IL-1β、IL-6、TNF-α、CXCL16、ACA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mRS均分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9.63%vs 68.75%,P>0.05)。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用于ACI的治疗可保护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LR4/NF-κB信号通路及血清CXCL16、ACA表达有关。
朱学芳朱建建沈海清
关键词:核因子ΚB抗心磷脂抗体
大鼠海马NMDA受体NR1亚单位蛋白的基础表达量与学习记忆相关被引量:24
2003年
目的 :探讨大鼠海马 N-甲基 - D-门冬氨酸 (NMDA)受体 NR1亚单位蛋白表达水平与学习记忆的关系。方法 :用新事物识别模型 (novel object recognize model)和 Morris水迷宫 ,分析 SD大鼠的新事物探究能力和空间学习能力 ,根据指标最强的 2 0 %和最弱的 2 0 % ,分别选取新事物探究能力强和弱 2组 ,以及空间学习能力强和弱 2组。分离制备上述各组大鼠海马的膜蛋白 ,用 NR1亚单位特异性抗体作免疫印迹分析 ,测定 NR1亚单位蛋白的含量。结果 :新事物探究能力强组大鼠海马的 NR1亚单位蛋白含量比弱组高 6 0 % (P<0 .0 1) ,空间学习能力强组大鼠海马 NR1亚单位蛋白含量比弱组高 4 5 .4 % (P<0 .0 5 )。结论 :大鼠海马 NMDA受体 NR1亚单位蛋白的基础表达量与新事物探究能力和空间学习能力相关。
徐淑君沈海清陈忠朱丽君朱朝阳罗建红
关键词:海马受体
依达拉奉联合氯比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2010年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是引起患者致死或致残的一种严重疾病。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如能早期得到有效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本院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应用依达拉奉联合氯比格雷治疗,获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许秀兰高跃强沈海清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观察氯比格雷依达拉奉致残率
NMDA受体NR2A亚单位C末端突变体在HEK293细胞的共表达研究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研究 N-甲基 - D-天冬氨酸 (NMDA)受体 NR2 A亚单位的细胞内羧基端在受体装配和表面表达中的作用。方法 :构建 N末端 GFP标记、C末端不同区域缺失的 NR2 A亚单位表达载体 GFP- NR2 AΔ C1~ GFP- NR2 AΔC5 ,其 C末端缺失区依次分别为 897L - 10 17S、10 2 4 D- 114 2 P、114 9D- 1347G、135 4S- 14 6 4V和 897L - 14 6 4V。将它们单独转染或与 NR1亚单位共转染到 HEK2 93细胞 ,用抗 GFP多克隆抗体和 Cy3荧光素交联的二抗作活细胞表面受体染色。结果 :成功构建了 5个 C末端不同区域缺失的 GFP- NR2 A表达质粒 GFP- NR2 AΔC1~ GFP- NR2 AΔC5。将这些载体分别单独转染 HEK2 93细胞 ,均不能获得达细胞膜表面表达。而将这些质粒分别与 NR1- 1a共转染 HEK2 93细胞 ,发现它们均能与 NR1- 1a表达于细胞膜表面。结论 :NR1- 1a与 NR2 A的共表达是形成NR1- 1a/ NR2 A亚型 NMDA受体并获得细胞表面表达的必要条件。NR2 A C末端 897L下游并未找到直接与 NR1- 1a C1盒中内质网滞留基序相互作用的某一特定区域 ,也不含有决定 NR2 A亚单位本身细胞内滞留的区域。
郑婵颖罗建红傅婷杨巍沈海清
关键词:受体
丹七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观察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究丹七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及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如皋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1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丹七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2组患者凝血功能、炎性反应因子、NO、内皮素-1(ET-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NO和SOD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纤维蛋白原(FIB)、ET-1、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CR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变化程度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丹七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能够改善凝血功能和神经功能,降低炎性反应。
沈海清肖晶朱学芳王蓓
关键词:依达拉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内皮素-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下颏抗阻力训练与Shaker训练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1
2021年
目的比较下颏抗阻力训练(chin tuck against resistance,CTAR)与Shaker训练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及对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如皋市人民医院治疗的120例脑梗死后吞咽困难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CTAR组、Shaker训练组以及对照组,每组40例。在干预前对所有患者进行视频荧光吞咽摄影检查(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检查。VFSS通过误吸量表评估。3组患者均接受药物、传统康复训练、常规护理等常规治疗措施,除常规治疗外,CTAR组还接受CTAR训练,Shaker训练组患者则接受Shaker训练。在2周,4周和6周随访VFSS评估,在6周随访SDS评估。结果干预前CTAR组、Shaker训练组以及对照组的VFSS和SDS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三组患者吞咽困难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尤其是2~4周时的CTAR组以及Shaker训练组。CTAR组(80%)和Shaker组(77.5%)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周后CTAR组的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CTAR训练可明显减轻抑郁情绪,其改善吞咽功能的效果与Shaker训练相似。CTAR训练相较于Shaker训练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可以有效提高其吞咽功能,减轻心理负担、改善抑郁状态。
肖晶肖晶
关键词:脑梗死吞咽困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