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长谋 作品数:21 被引量:104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介入处理 目的探讨支架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
方法: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进行的420例原位肝移植病例中,13例患者术前因血清转氨酶和/或胆红素明显升高而行肝动脉造影证实为肝动脉狭窄,其中1... 单鸿 朱康顺 许长谋 黄明声 陆敏强 姜在波 杨扬 李征然关键词:肝移植 术后并发症 肝动脉狭窄 文献传递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原位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管病变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原位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PTC或ERCP检查,病理或临床定期随访资料为标准,筛选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5年4月至2009年3月46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将其分为缺血性胆管病变组(ITBL组,29例)和无缺血性胆管病变组(C组,17例),测量移植肝实质的ADC值(b值:600s/mm2),并对DWI序列上移植肝胆道系统信号和MRCP上胆管树进行观察。结果ITBL组和C组的移植肝ADC值分别为(1.456±O.286)×10-3 mm^2/s和(1.716±0.391)×10^-3mm^2/s,ITBL组ADC值低于C组,两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DWI上ITBL组和C组胆管壁信号增高发生率分别为82.8%(24/29)和5.9%(1/17),ITBL组DWI上胆道壁信号增高主要发生在肝门部胆管及肝内小胆管(70.8%,17/24)。ITBL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TBL组21例伴发胆泥,DWI上呈高、等、低信号,C组中胆管管腔内未见异常信号。结论DWI上ITBL主要表现为肝门部及肝内小胆管管壁信号明显增高,移植肝ADC值下降,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病理学改变,可能对ITBL的早期诊断是一种有效的、敏感的监测指标。DWI作为一种新颖、无创、简单、实用的方法在肝移植术后ITBL的诊断、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刘静静 王劲 单鸿 何炳均 许长谋 姜在波 李名安 邵硕 周泽浩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肝移植 胆管 支架置入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初步临床观察 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HAS)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肝移植术后经肝动脉造影证实、并行肝动脉支架置入(12例)或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1例)的 HAS 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支架置入技术要点。结果 13例患者中,11例成功置入支架,1例 PTA 加支架置入失败,1例单纯 PTA 治疗成功。支架术后随访9~227 d,平均97 d,无一例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诊疗时距在2周内的7例患者,1例支架置入术后9 d 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术后血清转氨酶和(或)胆红素恢复正常;而诊疗时距大于2周的4例患者,1例死于胆道感染引起的败血症和肝功能衰竭,3例血清胆红素仍高于正常、反复出现胆道感染,经抗感染和(或)胆道引流病情好转。结论支架治疗肝移植术后 HAS 是可行的,指引导管或长鞘技术和冠状动脉支架的应用可提高支架置入技术的成功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影响支架置入疗效的关键因素。 朱康顺 单鸿 许长谋 黄明声 李征然 姜在波 关守海 杨扬 陆敏强 蔡常洁 陈规划关键词:肝动脉 移植物闭塞 放射学 介入性 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髂动脉股动脉硬化闭塞症 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髂动脉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16例复杂髂动脉股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病程3d至2年。所有患者均合并静息痛,间歇性跛行距离小于500m,单侧病变9例、双侧病变7例,术前踝肱指数0~0.57(0.32±0.14)。髂动脉股动脉完全闭塞6例,其余10例狭窄程度〉75%。留置导管于血栓内或其上方持续滴注尿激酶,如果溶栓72h没有效果,停止溶栓。血栓溶解后,对残余狭窄程度〉50%的患者给予球囊、支架成形术。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症状及踝肱指数变化,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16例患者溶栓时间3.0~15.0(8.4±2.9)d,15例血管再通。16例患者静息疼痛症状消失;4例仍有间歇性跛行,距离均大于500m,与术前相比跛行距离明显延长;术后踝肱指数为0.63~1.10(0.91±0.12),较术前明显升高(t=21.73,P〈0.01)。随访时间6—24个月,随访期间症状复发1例,再次介入治疗成功。所有患者未发生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途径长时间连续溶栓联合球囊扩张以及支架成形术治疗髂动脉股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好,是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补充,尤其对于复杂的双侧髂动脉股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具有更大的优势。 姜在波 钱结胜 李征然 黄明声 陈燕铭 李名安 王革 李晓晖 许长谋 朱康顺 关守海 单鸿关键词:桡动脉 髂动脉 股动脉 动脉硬化 闭塞性 放射学 介入性 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七例诊疗分析 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评估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男性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资料,经CTA确诊为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接受血管内支架置人术治疗。患者出院后1、3、6个月接受CTA随访。分析CT影像表现、手术效果、并发症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7例患者CTA可见低密度的动脉内膜片将肠系膜上动脉近端分为扩张的假腔和受压狭窄的真腔,合并腹腔干动脉夹层1例、腹腔干动脉瘤1例;7例均支架置入治疗成功,临床症状缓解。术中于肠系膜上动脉置人自膨式金属裸支架共11枚。支架直径6—8mm,长度30~40inm;4例患者置入支架2枚、3例置入1枚。合并腹腔干动脉夹层的患者于腹腔干动脉内置入自膨式金属裸支架1枚,合并腹腔干动脉瘤的患者于腹腔干动脉内置人覆膜支架1枚。术后3个月时随访CTA显示,6例患者夹层假腔血栓形成并吸收消失,合并存在的腹腔干动脉夹层和腹腔干动脉瘤均消失;1例患者于术后第1个月随访时再发轻度腹痛,CTA检查证实肠系膜上动脉近端形成附壁血栓并导致管腔狭窄,经持续抗血小板、抗凝治疗3个月后腹痛逐渐消失。患者随访时间16~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随访期间支架内未出现血栓形成或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庞鹏飞 孟晓春 陈俊伟 关守海 钱结胜 朱康顺 许长谋 姜在波 单鸿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 夹层 经皮肝穿刺和经内镜介入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 比较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PTC)和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介入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经PTC(PTC组)和ERCP(ERCP组)介入治疗的疗效.99例接受经PTC介入治疗,59例接受经ERCP介入治疗,26例因ERCP介入治疗疗效不佳或失败转行PTC介入治疗.采用X2经验比较两者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率、治愈率和有效率.结果 PTC组和ERCP组胆管狭窄的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C组以非吻合口狭窄为主,ERCP组以吻合口狭窄为主;PTC介入手术成功率高于ERCP介入手术(100%比97%)(P<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RCP介入手术(15%比39%)(P<0.01),两组的总治愈率和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3%比45.8%,94.9%比88.1%)(P>0.05).PTC和ERCP介入治疗吻合口型、肝外型、肝门型和弥漫型胆管狭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PTC和ERCP介入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疗效相当,可作为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尤其是非吻合口狭窄的一线治疗方法. 汪根树 许长谋 何可可 郑丰平 姜在波 李华 许赤 易述红 张剑 杨扬 陈规划 单鸿关键词:肝移植 胆管疾病 胆管造影术 GE LCV+DSA导管机在冠心病介入术方面的应用 2004年 许长谋 徐川 林旭卉 何可可关键词:导管 动脉造影 血管成形 序列影像 GE LCV+DSA导管机在冠心病介入术方面的应用 许长谋 徐川 林旭卉 何可可文献传递 数字X线照片与相关成像链的质量控制 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数字X线照片质量和各环节成像链的质量控制。方法回顾性分析DR片和CR片以及各成像链造成乙片和废片的因素。结果各成像链成像过程中人为因素或设备固障造成了高乙片率和废片率。合理监控是得到优质数字化照片的保证,了解各设备的功能、特点,发挥计算机后处理的优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结论做到设备配套合理化,操作程序的规范化,投照技能熟悉化,计算机后处理功能熟练运用,使数字图像及照片完全符合临床诊断要求。 徐川 许长谋 张建生 王亮 石健强 骆众星经皮脾穿刺门静脉插管技术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探讨经皮脾穿刺门静脉插管(PTSPC)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3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接受经PTSPC行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其中2例同时接受门静脉支架植入术.病例纳入标准:门静脉主干阻塞(癌栓或血栓)和肝硬化严重肝萎缩患者;排除标准:凝血酶原时间(PT)>20 s的严重凝血功能不良患者.17例患者为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13例为肝硬化合并严重肝萎缩和(或)小至中量腹水.30例患者术前均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史;术前凝血功能正常(PT<14 s)16例,轻度降低(PT 14~17 s)10例,中度降低(PT 18~20 s)4例;均接受上腹部CT增强检查,并依据CT结果确定脾静脉分支的穿刺位置、方向及深度.术后回顾性分析PTSPC要点、并发症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30例患者,28例成功应用PTSPC进行门静脉插管;2例插管未成功者均为脾静脉脾内分支细小.发生与PTSPC相关并发症6例(20.0%),均为不同程度血红蛋白浓度下降(15~50 g/L);其中4例需要输血治疗,包括1例腹腔大出血,在术后2 h出现血压严重下降,经输入4个单位红细胞和补充血容量后好转.PTSPC成功的28例均行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其中2例在栓塞曲张静脉的基础上放置门静脉覆膜支架.28例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1~42个月),死亡16例,其中14例为肝癌患者在术后1~12个月死亡,2例肝硬化患者分别在术后14、23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随访期间,发生静脉曲张再出血4例,累积再出血率为14.3%.结论 PTSPC是可行的,为经导管门静脉腔内治疗提供了一条新路径,但穿刺部位出血应引起足够重视. 朱康顺 黄明声 庞鹏飞 周斌 许长谋 钱结胜 李征然 姜在波 单鸿关键词:穿刺术 脾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