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伟

作品数:6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形而上学
  • 2篇思维
  • 2篇思维方式
  • 1篇对象性
  • 1篇对象性活动
  • 1篇扬弃
  • 1篇哲学
  • 1篇哲学探索
  • 1篇人权
  • 1篇逝世
  • 1篇主义
  • 1篇唯物
  • 1篇唯物史观
  • 1篇文本
  • 1篇文本学
  • 1篇理论向度
  • 1篇历史主义
  • 1篇教条
  • 1篇教条主义
  • 1篇恩格斯

机构

  • 6篇清华大学
  • 1篇山东理工大学

作者

  • 6篇刘伟
  • 1篇艾四林
  • 1篇王晓朝
  • 1篇邓晓臻

传媒

  • 2篇齐鲁学刊
  • 1篇河北学刊
  • 1篇甘肃理论学刊
  • 1篇高校理论战线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3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扬弃及其实现的人的本质的革命被引量:5
2013年
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试图在纷杂的万事万物中构建一个"统一的秩序"和寻求事物无差别的同一与本质规律。但是,这也造成一定的困境。这种无差别的同一,既扼杀事物的丰富性和流动性,同时,它在追求事物的本质规律时,又造成主客体的二元对立。西方传统哲学中,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正是奠基于这种形而上学所开辟的理论视域之上。马克思提出的"现实的个人",之所以能实现对人的本质理解的伟大革命,正是基于其对这种形而上学的扬弃。因此,只有弄清马克思与传统形而上学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更深层的意义上理解其所实现的对人的本质的革命。
艾四林刘伟
关键词:形而上学
马克思的人权理论文本探析——兼论马克思在思维方式上实现的革命
2016年
"人的本质"是"人权"依附的载体,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决定着对"人权"理论的理解。因此,要想彻底批判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权"理论,首先必须要对其逻辑前提,即对"人的本质"的先验预设进行"前提性批判"。而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又源出于西方形而上学及其视域下的思维方式。因此,"人权"、"人的本质"和"形而上学"三者之间,在理论上是一种逻辑上的包涵和承载关系。马克思在扬弃了形而上学及其视域下的思维方式以后,又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从而使"人权"有了现实的理论根基。马克思的"人权"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权理论和人权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刘伟
关键词:人权形而上学
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对唯物史观的贡献及现实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然而,在马克思逝世以后,随着唯物史观在各国工人运动中的传播和发展,许多庸俗唯物主义者、经济决定论者和机会主义者等不断对唯物史观进行攻击和歪曲。作为"第二小提琴手"的恩格斯,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保卫和发展唯物史观的重担。恩格斯进一步阐述和推进了唯物史观的诸多命题和基本原理,使唯物史观成为一个更加完整和明晰的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学习和领悟恩格斯对唯物史观做出的这些新的贡献,对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刘伟
关键词:恩格斯唯物史观
作为哲学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和作为社会历史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被引量:3
2011年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区分作为哲学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和作为社会历史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前者主要涉及人论、世界观理论、价值论和哲学观等问题,后者主要是马克思运用他的哲学思想和方法深入研究社会历史领域所得出的时代性结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求以严肃的理论态度回到马克思的文本,梳理和完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和方法,用以深入把握时代,解决新的时代问题,形成与时代相适应的社会历史理论体系。
刘伟邓晓臻
关键词:历史主义教条主义
论马克思哲学探索中的两种理论向度——作为“理论的理论”和作为“实践的理论”被引量:2
2013年
马克思既坚决反对旧唯物主义抛开主体,直观地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又坚决反对唯心主义抛开客体,单纯从主体方面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同,马克思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了从"两极"到"中介"的革命,并且把这种在思维方式上实现的革命,贯彻到了"现实的个人"中。从"现实的个人"之价值规定性和社会历史规定性出发,马克思在其哲学探索中,构筑了其作为价值批判原则的"理论的理论"和作为实践原则的"实践的理论"。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理论向度之间的关系,既非平行,又非前后"断裂",而是相互渗透和融合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中。马克思哲学探索中的这两种理论向度,对当下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伟
关键词:思维方式理论向度
从“对象性活动”到“现实的个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认识过程的文本学探析被引量:7
2017年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或前后"断裂"的,而是存在一个不断扬弃和提升的过程。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活动",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现实的个人",尽管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对立。相反,正是基于其早期对人的本质"定在"(黑格尔语)意义上的认识,马克思才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的变革。因此,任何片面强调马克思在某一时期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或者将马克思早期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同质化于人道主义,都是一种理论上的曲解和僭越。
王晓朝刘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