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伟 作品数:6 被引量:11 H指数:2 供职机构: 池州市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甲状腺硬化性黏液表皮样癌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例 2023年 甲状腺硬化性黏液表皮样癌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sclerosing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with eosinophilia,SMECE)非常罕见,临床上表现为中老年无痛性颈部肿块,女性明显多见。组织学上表现为肿瘤组织边界不清,具有广泛硬化和富含嗜酸性粒细胞的炎症背景,伴有鳞状和腺样分化的肿瘤细胞排列成条索状、巢状结构,周围甲状腺有桥本甲状腺炎,尚无特异性分子遗传学特征。现报道1例发生于男性SMECE并复习相关文献,重点讨论其病理形态学特征、分子遗传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李松梅 方伟 任远 陈茜关键词:黏液表皮样癌 硬化性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桥本甲状腺炎 甲状腺 遗传学特征 环氧合酶-2及表皮生长因子在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表皮生长因子(EGFR)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结直肠癌54例,以病灶组织为观察组,癌旁正常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方法检测COX-2、EGFR的表达。结果癌旁正常组织、癌组织中COX-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76%;EGF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63%。EGFR蛋白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COX-2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P<0.05)。COX-2与EGFR之间具有相关性(r=0.375,P<0.05)。结论 COX-2、EGFR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协同作用,与结直肠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王志强 黄述斌 李松梅 徐亮 方伟关键词:环氧合酶-2 表皮生长因子 结直肠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宫颈原位腺癌的病理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宫颈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1例宫颈腺体病变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分析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11例病例中4例伴有高级别鳞状上皮病变(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2例伴有子宫肌瘤,1例伴有右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临床上有接触性出血、白带增多、发现赘生物、月经淋漓不净或无症状,临床采用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Leep)术、全子宫切除或全子宫及更大范围切除。光镜下宫颈部分腺上皮呈复层或假复层异型增生伴核分裂增多,凋亡小体均可见,局灶或弥漫多灶分布,病变上皮与宫颈腺上皮有移行。免疫组化示病变上皮p16弥漫胞浆和胞核强阳性,与阴性宫颈腺上皮形成明显对照,ki-67阳性占60%~90%。结论宫颈原位腺癌是非常少见的宫颈腺上皮原位病变,结合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治疗建议行宫颈锥切等保守治疗,尤其是要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患者,术后要进行密切随访。 李松梅 黄述斌 王志强 徐亮 方伟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 P16 KI-67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生物学行为。方法:对11例SFT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随访观察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特点。结果:11例SFT病例中,男8例,女3例,年龄40~76岁,发生部位广泛,其中诊断恶性2例,随访中复发1例,死亡2例。特征性组织学形态为疏密相间的肿瘤细胞伴有较多胶原纤维形成,瘤细胞排列无固定模式,多有血管外皮瘤样结构,恶性者具有特殊形态和高增殖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TAT6和CD34阳性率高,Bcl-2和CD99的敏感性略低,但在恶性SFT中,CD34表达可缺失。结论:SFT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软组织肿瘤,有其独特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其生物学行为中间性到恶性,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辅助诊断并与其他软组织梭形细胞肿瘤鉴别。 黄述斌 李松梅 徐亮 方伟 王美玲关键词: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腮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1例 被引量:1 2016年 患者女性,57岁,左腮腺区见一蚕豆大无痛性肿块1年,近半年肿块迅速增大,于2014年10月入院。专科检查:颌面部外形不对称,左侧耳垂下及下颌角上方可触及直径约3cm质硬肿块,活动度差,无明显压痛。口腔黏膜无破溃。CT示腮腺区肿块,最大径2.5cm,颈部及颌下多发小淋巴结。术中见肿块位于腮腺浅叶,境界清楚,面神经未见侵犯;行左侧腮腺浅叶切除+面神经解剖术。 王志强 胡利兵 方伟关键词:腮腺肿瘤 鳞状细胞癌 病例报道 骨髓腔内棕色脂肪细胞增生2例临床病理分析 2017年 目的探讨骨髓腔内棕色脂肪细胞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骨髓腔内棕色脂肪细胞增生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病理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随访资料。结果 2例患者年龄分别为64岁和49岁,男女各1例,例1伴椎间盘突出,病变位于L4椎体和椎弓根处;例2无明显不适,病变位于左胫骨中段。CT示均为髓腔内边界不清、密度不均的高密度影,骨皮质未见侵犯。组织学上髓腔内见圆形或多边形细胞散在或成簇分布于成熟脂肪组织内,胞质丰富,内含多个小脂滴,间质内富含薄壁血管,髓腔内骨小梁未见异常。免疫表型:多空泡细胞UCP1、S-100均呈阳性,CKpan、CD68、Calcitonin、PRLR均呈阴性。随访1年,患者均无复发。结论棕色脂肪细胞增生在骨髓腔内报道较少,肿瘤患者术后行18F-FDG PET/CT扫描复查时需注意与棕色脂肪组织鉴别。 李松梅 黄述斌 胡磊 徐亮 方伟关键词:骨髓腔 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