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惟

作品数:13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市眼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天津市科技计划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视网膜
  • 13篇网膜
  • 9篇糖尿
  • 9篇糖尿病
  • 8篇细胞
  • 7篇视网膜病
  • 7篇视网膜病变
  • 7篇干细胞
  • 7篇病变
  • 6篇糖尿病视网膜
  • 6篇糖尿病视网膜...
  • 6篇糖尿病视网膜...
  • 5篇玻璃体
  • 4篇血管
  • 4篇血管内皮
  • 4篇神经干
  • 4篇神经干细胞
  • 4篇糖尿病大鼠
  • 4篇注射
  • 4篇内皮

机构

  • 13篇天津市眼科医...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淄博市妇幼保...
  • 1篇邵阳市第一人...

作者

  • 13篇陈松
  • 13篇张惟
  • 6篇段红涛
  • 6篇宋建
  • 5篇王月欣
  • 5篇董蒙
  • 5篇孔佳慧
  • 4篇毕雪
  • 3篇何广辉
  • 3篇马映雪
  • 3篇杨婧
  • 3篇陈莉
  • 1篇王健
  • 1篇林锦镛
  • 1篇王昀
  • 1篇武斌
  • 1篇郭婧
  • 1篇李翠萍
  • 1篇王萍
  • 1篇王继明

传媒

  • 8篇中华眼底病杂...
  • 2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临床眼科杂志
  • 1篇中华实验眼科...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8
  • 6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神经干细胞玻璃体腔移植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功能及结构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体外诱导的神经干细胞(NSC)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功能及结构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糖尿病组,分别为9、31只。糖尿病组大鼠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模型。成模10周时,将建模成功的27只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B组)、玻璃体腔注射磷酸盐缓冲液组(C组)、玻璃体腔注射NSC组(D组),各组均为9只大鼠。A、B组不进行干预。干预后2、4、6周A^D组大鼠均行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查,暗适应条件下记录暗适应视杆细胞反应(Rod-R)b波潜伏期和振幅以及最大混合反应(Max-R)a、b波潜伏期和振幅、振荡电位(OPs)总振幅。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形态结构变化。结果 干预后2、4周,A~D组大鼠暗适应Rod-R b波振幅、Max-R a、b波潜伏期及振幅、OPs总振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暗适应Rod-R b波振幅、Max-R b波振幅、OPs总振幅较B、C组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x-R b波潜伏期较B、C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周,D组暗适应Rod-R b波振幅、Max-R a、b波振幅、OPs总振幅较B、C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Rod-R、Max-R b波潜伏期较C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后10周,与A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紊乱。干预后2周,与A组比较,B、C组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紊乱,内界膜连续性破坏,局部增厚;4周,D组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紊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较B、C组增多,血管扩张不明显。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hUCMSC体外诱导的NSC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功能及结构均有改善作用。
姜鉴洪孔佳慧陈松段红涛王月欣董蒙张惟王昀林锦镛
关键词:动物实验
Hippo-Yap信号通路在视网膜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022年
经典的Hippo通路通过激酶反应导致下游效应分子Hippo-Yes相关蛋白(Yap)和转录共激活因子(Taz)丝氨酸位点的磷酸化,从而在促进细胞增生、控制细胞极性、改变细胞骨架、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和细胞接触抑制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研究表明,Yap/Taz会影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进展过程,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发病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开辟了新的前景。探索Yap/Taz的分子机制为未来研究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纤维化疾病提供一个可能的治疗靶点。同时,调控视网膜局部Yap/Taz的活性也将成为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损伤-修复的有效治疗靶点。但Yap抑制剂有潜在的视网膜毒性,目前仍处于临床前研发阶段,进一步研究Yap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安全性将为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张惟陈松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再灌注损伤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EDF基因修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保护作用
陈松段红涛张惟
玻璃体腔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的神经干细胞对糖尿病大鼠血-视网膜屏障的保护作用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由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体外诱导的神经干细胞(NSC)经玻璃体腔注射途径移植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血-视网膜屏障(BRB)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研究。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R模型对照组及NSC治疗组。DR模型对照组和NSC治疗组大鼠腹腔注射STZ建立糖尿病模型。于糖尿病成模后3个月,NSC治疗组大鼠右眼玻璃体腔注射2μl NSC悬液;DR模型对照组大鼠右眼注射等容量PBS;上述两组大鼠左眼及正常对照组大鼠双眼不给予任何干预。干预后1个月,采用伊文思蓝(EB)灌注血管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及渗漏情况;EB定量检测BRB破坏情况;观察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组间总体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 t检验。结果 EB灌注视网膜铺片检查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血管无明显异常,无EB渗漏到血管外;DR模型对照组背景荧光增强,可见明显的EB渗漏高荧光区;NSC治疗组背景荧光略增强,EB渗漏区较DR模型组明显减少。EB渗漏定量分析显示,正常对照组、DR模型对照组及NSC治疗组EB平均渗漏量分别为(9.91±1.53)、(24.67±2.26)及(12.85±2.58)μg/g,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801,P〈0.01)。DR模型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平均EB渗漏量较正常对照组增加(q=15.306,P〈0.05);NSC治疗组较DR模型对照组明显减少(q=9.748,P〈0.05)。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示正常对照组视网膜各层结构清晰、排列整齐、形态正常;DR模型对照组视网膜细胞排列较紊乱,神经纤维层水肿明显,细胞核肿胀、体积增大,细胞密度降低;NSC治疗组视网膜细胞较DR模型对照组略整齐,介于两组之间。结论 hUCMSC诱导的NSC经玻璃体腔途径移植,能够改善BRB功能,减少早期DR大鼠血
董蒙张惟陈松王继明段红涛孔佳慧王月欣毕雪宋建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血视网膜屏障玻璃体内注射间质干细胞移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研究人脐带分离的间充质干细胞(UC-MSC)在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和鉴定以及向神经干细胞和神经元细胞分化的可能性,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神经损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用足月妊娠剖宫产健康胎儿的脐带,剔除动静脉后采用贴壁法分离得到UC-MSC,选用20%FBS血清培养液进行原代培养,经传代培养、流式细胞检测后,用神经分化培养基诱导UC-MSC分别向神经干细胞和神经元细胞分化,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以免疫荧光和RT-PCR方法进行鉴定。结果 UC-MSC呈贴壁生长,倒置显微镜可见细胞呈形态相对均一的梭形细胞,呈放射状排列生长或旋涡状生长。流式细胞检测表明这些细胞表达CD105(SH2)、CD73(SH3)及CD90等MSC标志物;不表达CD34、CD45、CD11b和CD19。经神经干细胞分化诱导后,细胞开始聚集形成大小不等的细胞簇形成悬浮的细胞团;RT-PCR及免疫荧光检测表明,其NSE和Neuro D1阳性细胞分别达(87.3±14.7)%、(72.6±11.8)%。经神经元细胞分化诱导后,细胞呈神经元样的突起,细胞胞体饱满、折光性明显变强;RT-PCR及免疫荧光检测表明,其MAP2和NF-M阳性细胞分别达(43.1±10.3)%、(69.4±19.5)%。结论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UC-MSC能向神经细胞分化,可能作为DR神经损伤的细胞移植治疗来源。
张惟陈松王继明段红涛孔佳慧王月欣董蒙毕雪宋建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神经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精氨酸酶抑制剂对体外高糖培养的恒河猴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 观察精氨酸酶(Arg)抑制剂N羟基-正-L精氨酸(nor-NOHA)对体外高糖培养的恒河猴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F/6A细胞)的保护作用。 方法 体外培养RF/6A细胞,并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高糖对照组(B组)、高糖+nor-NOHA处理组(C组)、高糖+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D组)。A组细胞以5.5 mmol/L葡萄糖继续培养;B~D组以25.0 mmol/L葡萄糖继续培养,C、D组分别加入125 mg/L的nor-NOHA及1%DMSO。采用噻唑蓝比色法、Transwell小室法和体外成管实验分别检测各组RF/6A细胞增生、迁移和管腔形成能力。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RF/6A细胞中ArgⅠ、内皮型一氧化氮(NO)合酶(eNOS)、诱导型NO合酶(iNOS)的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酶链免疫吸附测定试验(ELISA)检测各组RF/6A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和白细胞介素(IL)-1b的分泌量。 结果 B组RF/6A细胞增生、凋亡及管腔形成能力较A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7、5.633、7.045,P<0.05);C组RF/6A细胞增生、凋亡及管腔形成能力较B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60、6.952、8.875,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A组比较,B组RF/6A细胞中ArgⅠ、iNOS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t=6.836、3.342),C组RF/6A细胞中ArgⅠ、iNOS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t=4.904、7.1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RF/6A细胞中eNOS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t=4.165),C组RF/6A细胞中eNOS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t=6.5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A组比较,B组RF/6A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分泌量减少(t=4.925),C组RF/6A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分泌量增多(t=5.3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RF/6A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b分泌量增多(t=5.032),C组RF/6A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b分泌量减少(t=7.792),差异均有统
张惟姜鉴洪陈松惘产墀杨婧马映雪陈莉宋建
PEDF基因修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 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基因修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采用慢病毒包装的PEDF-MSC-绿色荧光蛋白(GFP)质粒和GFP-间充质干细胞(MSC)质粒转染hUCMSC,并测量PEDF及VEGF的表达.成年SD大鼠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个组:正常对照组(A组)、DR对照组(B组)、磷酸盐缓冲液(PBS)治疗组(C组)、GFP-MSC治疗组(D组)及PEDF-MSC治疗组(E组),各组均为10只大鼠.选取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4个月进行干预治疗,D组与E组分别给予玻璃体腔注射GFP-MSC和PEDF-MSC,C组给予玻璃体腔注射PBS,A组与B组不予特殊治疗.干预后8周行HE染色观察视网膜内丛状层、内核层及外核层,并进行厚度测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视网膜PEDF和VEGF阳性染色情况,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大鼠视网膜PEDF和VEGF mRNA的表达变化.计量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两组数据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个变量之间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 胰蛋白酶消化法获取的hUCMSC表达CD105、CD73和CD90,不表达CD34、CD45、CD11b、CD19和HLA-DR.ELISA检测结果显示,PEDF-MSC-GFP的PEDF(84.09±7.07) μg/L较GFP-MSC (9.03±0.14) μg/L表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E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厚度测量分析结果显示:玻璃体腔注射后2个月,E组内丛状层厚度显著下降,内核层与外核层厚度显著增加(P〈0.05).玻璃体腔注射后2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D组与E组大鼠玻璃体腔内放射状及簇状排列的绿色荧光,视网膜中未发现明显绿色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结果显示:治疗后2个月,E组PEDF平均A值增加;VEGF平均A值下�
张惟段红涛陈松王月欣孔佳慧董蒙毕雪宋建
关键词:神经生长因子类舍平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玻璃体内注射
间充质干细胞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炎症反应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6年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目前研究认为炎症反应和炎性因子在DR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细胞间黏附分子、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因子与DR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来源于中胚层的多能干细胞,具有多潜能分化作用及抗炎和免疫抑制等功能。通过MSCs移植,发挥其炎症调节作用可为受损视网膜提供保护,成为DR治疗领域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张惟陈松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T淋巴细胞调节性
玻璃体腔注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神经干细胞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计数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诱导分化的神经干细胞(NSC)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计数(RGC)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52只,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假干预组(B组)、玻璃体腔注射hUCMSC组(C组)、玻璃体腔注射NSC组(D组),每组13只大鼠.B、C、D组大鼠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并于建模后1个月,分别对其左眼行玻璃体腔注射无菌磷酸盐缓冲液、hUCMSC、NSC各2μl.干预后2、4、6、8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视网膜BDNF和胸腺肽-1(Thy-1)阳性染色情况,图像分析软件分析视网膜染色区BDNF平均累积吸光度[A,旧称光密度(OD)](M)值,并计数Thy-1阳性染色RGC.对比分析视网膜阳性染色区BDNF平均IA值与Thy-1阳性RGC计数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发现,A组大鼠视网膜BDNF和Thy-1呈阳性染色;B组大鼠视网膜BDNF和Thy-1阳性染色随干预后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C、D组大鼠视网膜BDNF和Thy-1阳性染色随干预后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D组表现更为明显.除干预后2周,B、C组大鼠视网膜染色区BDNF平均IA值、Thy-1阳性RGC计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时间点各组大鼠视网膜染色区BDNF平均IA值、Thy-1阳性RGC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染色区BDNF平均IA值与Thy-1阳性RGC计数呈明显正相关(r=0.964,P=0.000).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hUCMSC诱导分化的NSC能促进糖尿病大鼠视网膜BDNF表达,提高RGC计数.
张惟王月欣陈松段红涛孔佳慧董蒙毕雪宋建
关键词: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高糖环境中恒河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2016年
目的 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对高糖培养的恒河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F/6A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利用复合培养体系将hUCMSC加入Transwell系统上层小室,下室加入含有25 mmol/L的葡萄糖及RF/6A细胞;将hUCMSC按照1:1比例与RF/6A细胞共培养.实验分为对照组、高糖组及hUCMSC与高糖共培养组进行,3组RF/6A细胞分别采用Dulbecco改良Eagle培养基(DMEM)/F12完全培养液、DMEM/25 mmol/L D-葡萄糖完全培养液、hUCMSC与25 mmol/LD-葡萄糖完全培养液进行培养.采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共培养后RF/6A细胞的增生活力;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RF/6A细胞中叉头蛋白(Foxp3)的相对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17的浓度.结果 培养后第1天,对照组、高糖组及hUCMSC与高糖共培养组RF/6A细胞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30,P>0.05).培养后第3、7天,高糖组RF/6A细胞存活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72、27.890,P<0.05);hUCMSC与高糖共培养组RF/6A细胞存活率较高糖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80、19.650,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培养后第7天,高糖组RF/6A细胞中Foxp3蛋白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26,P<0.05);hUCMSC与高糖共培养组RF/6A细胞中Foxp3蛋白相对表达量较高糖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36,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培养后第7天,高糖组、hUCMSC与高糖共培养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7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267.503,P<0.05).hUCMSC与高糖共培养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7浓度较高糖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386,P<0.05).结论 hUCMSC能提高被高糖抑制的RF/6A细胞增生活力,可通过调控Foxp3、IL-17表达来平衡修复RF/6A细胞.
陈莉陈松张惟姜鉴洪王健武斌何广辉杨婧马映雪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免疫调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