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立平

作品数:23 被引量:219H指数:8
供职机构:平顶山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2篇土壤
  • 12篇黄土
  • 12篇黄土塬
  • 12篇黄土塬区
  • 11篇土壤水
  • 9篇水分
  • 9篇土壤水分
  • 8篇同位素
  • 7篇稳定同位素
  • 6篇土地利用
  • 4篇冬小麦
  • 4篇小麦
  • 4篇旱作
  • 4篇旱作冬小麦
  • 3篇氧同位素
  • 3篇同位素特征
  • 3篇土地利用方式
  • 3篇氢氧同位素
  • 3篇稳定同位素特...
  • 3篇补给

机构

  • 20篇平顶山学院
  • 10篇中国科学院
  • 8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3篇程立平
  • 12篇刘文兆
  • 6篇赵玉明
  • 3篇梁亚红
  • 3篇李志
  • 3篇齐光
  • 2篇刘沛松
  • 2篇张久铭
  • 2篇李彦娇
  • 2篇韩晓阳
  • 1篇耿鹏旭
  • 1篇王卓理
  • 1篇陈曦
  • 1篇王冰
  • 1篇程荣花
  • 1篇王锐
  • 1篇徐雨
  • 1篇楚纯洁
  • 1篇黄芳
  • 1篇张志录

传媒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茶叶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陕西农业科学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开封教育学院...
  • 1篇河南科学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经济与社会发...

年份

  • 3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生态学专业的专业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以平顶山学院为例被引量:4
2014年
当前,地方性本科院校正面临转型发展,探索和实践应用性大学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因此,对当前我国生态学专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需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打造应用技术型的师资队伍、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及专业改革等对策。最后,以平顶山学院为例,列举了与之相应的培养方案与课程建设体系,以期为同类院校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徐雨程立平李鹏程荣花
关键词:生态学专业课程体系
东北黑土区演化历程及范围界定研究被引量:11
2019年
东北黑土区是目前关注较多的话题,但其界定非常混乱。因此,有必要理清东北黑土区的界定及其分类体系。通过对比各种黑土和黑土区数据,对文献中存在的黑土及典型黑土、东北黑土区及东北典型黑土区等概念进行了归纳,并将东北黑土区研究分为黑土演化历程、广义东北黑土区演化历程和狭义东北黑土区演化历程3方面。其中,黑土演化历程包括黑土演化与确立(1978年前)和典型黑土界定(1979年至今)2个阶段,形成了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黑土数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査和全国数字化土壤图的典型黑土数据等3套数据。广义东北黑土区演化历程包括暂时数据界定阶段(2002年~2003年)和正式数据界定阶段(2004年~2008年),分别形成广义东北黑土区暂时数据和正式数据。东北典型黑土区演化历程包括2个阶段:东北典型黑土分布区界定阶段(1978年~2006年)和东北典型黑土区(狭义东北黑土区)界定阶段(1992年至今)。前者存在4套代表性数据:松嫩典型黑土(专指黑土)分布区数据、松嫩典型黑土(黑土和黑钙土)分布区数据、黑吉2省农业区划的东北典型黑土(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分布区数据和WRB(1994)估算的东北典型黑土(厚度225 cm的黑土和草甸土)分布区数据;典型黑土区界定阶段,以松辽委1992数据、黑龙江水保所数据、松辽委2004数据和北师大数据4套数据为代表,它们依次界定了松嫩东部典型黑土区,松嫩典型黑土区,松嫩和呼伦贝尔典型黑土区,松嫩、呼伦贝尔和三江典型黑土区。研究有助于学者根据需要选用恰当的东北黑土区范围和面积数据,对于深化东北黑土区研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赵玉明程立平梁亚红耿鹏旭王卓理
关键词:东北典型黑土区黑土典型黑土
河南省鲁山县宜茶区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2011年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将鲁山县纳入河南省茶叶生产加工辐射带之后,查明鲁山县宜茶范围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鲁山县茶树生长的气候、地形、土壤、母岩条件的优劣势及宜茶范围,得到鲁山县宜茶面积1067.88 km2,占县域总面积的43.90%,主要分布于中低山区和丘陵区坡度较小的坡面中下部和沟谷地带。其中,中低山区和丘陵区宜茶面积分别为504.12 km2和563.76 km2,分别占中低山区的44.61%和丘陵区的76.57%。研究结果明确了鲁山县的宜茶范围,也可为茶树的"南茶北移"提供合适的试验和驯化基地,促进河南省茶业发展。
赵玉明梁亚红张久铭程立平李晓闯
关键词:茶树栽培
黄土高原地区地下水资源研究
本文综述了黄土高原地下水资源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存在的若干问题。黄土高原地下水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包括:(1)大气降水是黄土高原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在大部分区域,降水是地下水的唯一补给来源;(2)受气候分带影响,黄土高...
程立平刘文兆
关键词:黄土高原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补给氢氧同位素
黄土塬区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对旱作冬小麦耗水的贡献被引量:8
2017年
通过采集长武塬区旱作冬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土壤水、小麦茎秆水,测定其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分析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对冬小麦耗水的贡献.结果表明:与大气降水相比,黄土塬区小麦茎秆水和土壤水均富集氢氧稳定同位素;无土壤干层条件下,冬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0~30 cm土层土壤水对其耗水的贡献率仅为5.4%和2.6%,60~90 cm土层土壤水贡献率为73.4%和67.3%,是冬小麦的主要水源,120 cm以下土层贡献率为7.9%和13.5%;随着生育期的推进,90 cm以下土层贡献率持续增加.研究时段内土壤物理蒸发水分主要来自于30 cm以上土层,而小麦蒸腾则主要由60 cm以下土壤水分提供.生产实践中需要做好夏闲期的雨水蓄存与合理的氮磷配施,以增加小麦底墒、促进根系深扎,提高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率.
程立平刘文兆
关键词:黄土塬区冬小麦土壤水分稳定同位素
黄土塬区大气降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及水汽来源被引量:30
2016年
降水是水资源的主要输入,分析其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可为水循环研究提供重要的背景信息。基于4a的降水样品采集,测定和分析了黄土塬区降水氢氧同位素(2H,17O和18O)的组成特征,进而分析了其水汽来源。降水同位素有明显的年内变化,2—6月富集而7—11月贫化;δD和δ18O存在雨量效应和温度效应,分别出现在6—9月和10—5月;但这些组成特征受气候变异影响存在年际差异。综合分析降水方程线、D盈余和17O盈余,发现黄土塬区6—9月降水来自海洋性气团,10—5月降水是局地水汽蒸发和大陆性气团起主导作用;雨季少数降水事件直接来源于海洋性气团,其他降水事件则是海洋性气团经再分配相对湿度达90%左右时才产生。全年至少30%的降水事件经历了严重的二次蒸发。
陈曦李志程立平刘文兆王锐
关键词: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水汽来源黄土塬区
黄土高塬沟壑区小流域雨季末期土壤水资源状况及其空间分异被引量:1
2021年
为了阐明雨季末期黄土高塬沟壑区小流域土壤水分状况,以王东沟小流域为例,用烘干法测定了不同地形和利用方式组合下6 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测定时间为2019年11月上旬。结果表明:(1)塬面不同树龄苹果园0—2.6 m土壤湿度较高且无显著差异,其平均值为21.6%,2.6—6 m土壤平均湿度随树龄增加而减小,到26 a时降至15.3%。塬面26 a苹果园与农田0—6 m平均湿度分别为17.8%,19.9%。下坡位、梁顶和上坡位的26 a苹果园0—0.8 m土壤湿度都较高,而0.8 m以下随深度呈现出递减趋势,0—6 m平均土壤湿度分别为:16.7%,15.1%,14.0%。各地形刺槐林地0—1.5 m的土壤湿度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塬面刺槐林地1.5 m以下保持在15%左右,而下坡位、梁顶和上坡位均低于13%。(2)塬面和下坡位0—6 m土壤平均湿度表现出农田>26 a苹果园>刺槐林地的特征,梁顶和上坡位表现出荒草地>农田>26 a苹果园>刺槐林地的特征。研究结果对于深入认识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水资源的分异特征,推进农业生产和植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党兴东程立平刘文兆
关键词:小流域土壤水资源雨季空间分异
东北典型黑土区的土类界定依据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土壤类型是东北典型黑土区划定的重要依据之一,目前对东北典型黑土区的界定土类存在分歧;因此,有必要进行探讨。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绘制的全国1∶100万数字化土壤图为底图,对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3大土类进行分析,它们的面积分别为6万434.78 km^2、9万2680.32 km^2和22万5980.75 km^2。其中,黑土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东部与北部的漫岗丘陵区和三江平原,二者合计占总面积的97.43%;黑钙土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以呼伦贝尔盟为主的东四盟市,二者合计占总面积的99.53%。由于黑土、黑钙土具有集中分布特点,二者可作为东北典型黑土区的土类界定依据。草甸土几乎呈线条状遍布东北地区的所有河谷低地,不具有集中分布特点,故不可作为东北典型黑土区的界定依据。因此,围绕黑土、黑钙土的集中分布边界可划定出呼伦贝尔、松嫩西部、松嫩东部和三江4大典型黑土片区;草甸土虽然在典型黑土片区内所占比例较高,但不能作为边界划定依据,为保持东北典型黑土区土类划定依据和界定依据的一致性,不建议将其纳入界定土类之中。研究结果有助于指导东北典型黑土区的生产实践,并对深入研究东北典型黑土区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赵玉明程立平李加加楚纯洁黄芳车江波张闯李长春
关键词:黑土黑钙土草甸土东北典型黑土区
黄土塬区几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稳定同位素特征被引量:56
2012年
对陕西省长武县黄土塬区降水及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下0~20 m剖面土壤水进行采样和稳定同位素测定,研究了该区深层土壤水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土壤水运动机制.结果表明:长武塬区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7.39δ18O+4.34(R2=0.94,n=71),其降水稳定同位素值具有明显的冬春高、夏秋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土壤水稳定同位素值落于当地大气降水线下侧,且高于7—10月降水稳定同位素值,该区土壤主要接受同位素值偏负的夏秋降水的补给.土壤剖面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土壤水同位素值随土壤深度增加而趋于一致;相同土地利用条件下,浅层土壤水同位素组成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程度剧烈,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水同位素值的变化程度减弱,甚至无变化.对比降水和土壤水的稳定同位素值变化发现,在黄土塬区,活塞流和优先流并存于降水入渗过程中,但优先流入渗的发生与土地利用方式存在一定关系.通常情况下,高耗水型人工林草因水分负平衡形成的土壤干层将减小优先流发生的可能性,而农田、荒草地等土地利用方式均易发生优先流形式的降水入渗,从而对深层土壤水分或地下水形成补给.
程立平刘文兆
关键词:黄土塬区降水土壤水稳定同位素土地利用
豫西低山丘陵区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土壤养分评价被引量:4
2015年
以荒草地为对照,测定了豫西低山丘陵区不同林草复合的植被修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对其土壤养分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区荒草地土壤养分除速效钾外,其他各养分含量均偏低,说明该区荒草地土壤肥力处于低水平。植被修复措施对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含量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但对土壤速效氮、全钾、速效钾含量无显著提升作用。不同植被生态修复模式下土壤养分指数大小依次为侧柏+苜蓿>栓皮栎+苜蓿>刺槐+苜蓿>速生杨+苜蓿>苜蓿草地,说明该区侧柏+苜蓿和栓皮栎+苜蓿模式在改善土壤养分方面表现较好。豫西低山丘陵区土壤贫瘠,养分有效性差,植被修复方式能够使土壤养分得到一定程度恢复,但必然是一个漫长过程。
程立平赵玉明刘沛松
关键词: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土壤养分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