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志

作品数:79 被引量:960H指数:20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1篇农业科学
  • 30篇天文地球
  • 9篇水利工程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经济管理
  • 4篇文化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3篇土壤
  • 23篇黄土
  • 22篇黄土塬
  • 21篇黄土高原
  • 18篇气候
  • 18篇黄土塬区
  • 15篇土地利用
  • 15篇土壤水
  • 15篇气候变化
  • 14篇流域
  • 14篇河流域
  • 13篇水分
  • 13篇土壤水分
  • 12篇土地利用变化
  • 9篇降水
  • 9篇沟壑
  • 8篇黄土区
  • 7篇黄土高塬
  • 7篇黄土高塬沟壑...
  • 7篇高塬沟壑区

机构

  • 77篇西北农林科技...
  • 2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平顶山学院
  • 2篇兰州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烟...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鲁东大学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名古屋大学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厦门理工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水利部黄河水...
  • 1篇美国农业部

作者

  • 78篇李志
  • 32篇刘文兆
  • 12篇郑粉莉
  • 5篇林雪青
  • 5篇黄亚楠
  • 4篇赵姹
  • 4篇付金霞
  • 4篇李双江
  • 4篇王锐
  • 4篇李京京
  • 4篇向伟
  • 4篇李晨曦
  • 3篇陈杰
  • 3篇王小静
  • 3篇张志强
  • 3篇甘卓亭
  • 3篇程立平
  • 3篇林国伟
  • 3篇王兵
  • 2篇姜德娟

传媒

  • 11篇生态学报
  • 6篇干旱地区农业...
  • 5篇水土保持研究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5篇中国水土保持...
  • 4篇环境科学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水土保持通报
  • 3篇自然资源学报
  • 3篇教育教学论坛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地理科学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土壤学报
  • 1篇科技导报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年份

  • 9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7
  • 7篇2016
  • 1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9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8篇2007
  • 3篇2006
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GCM降尺度预测泾河流域未来降水变化被引量:3
2014年
利用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确定预报因子,建立预报量与预报因子之间的统计关系,用独立的观测资料验证模型,并将其应用于HadCM3在A2和B2两种排放情景下的输出生成未来气候变化情景,预测了泾河流域未来3个时段(2020s,2050s,2080s)的降水变化,以期为流域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构建及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泾河流域未来年降水量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且存在一定的季节差异。夏季降水减少趋势最明显,减幅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冬季呈现微弱增加趋势;春季与秋季变化趋势类似,均有增有减,减少的时期较增加的时期多。流域降水变化的空间差异大体呈现由东南部向西北部减小的趋势。
赵姹李志刘文兆
关键词:泾河流域降水量统计降尺度情景分析
建立降水和温度变化情景模拟径流、侵蚀和作物产量变化
<正>大气环流模式的粗分辨率输出往往不能满足农业、水文模型高分辨率输入的要求,这是目前进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一大障碍。利用经验统计方法,本文对GCM网格数据进行时空尺度转换,建立了黄土高原王东沟流域2010—2039年A...
李志刘文兆张勋昌
文献传递
解集GCMs输出评估黄土塬区农田侵蚀的潜在变化被引量:3
2010年
已经确认的极端降水事件增多等气候变化趋势,可能对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造成重要影响。使用一种简单有效的转换函数法和天气发生器CLIGEN(CLImate GENerator),解集4种GCMs(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在3种排放情景下的时空尺度建立气候变化情景,结合WEPP(Water Erosion Prediction Project)模型评估2010-2039年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塬沟壑区长武农田土壤侵蚀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较1957-2005年,长武2010-2039年的年均降水量可能变化-2.6%-17.4%,年均降水方差是当前的0.984-1.389倍,降水量增多且暴雨次数增加的概率较大;最高和最低温度分别升高0.6-2.6℃和0.6-1.7℃,方差分别是当前值的0.748-1.155和0.736-1.387倍,方差增大的概率较大。受气候变化影响,2010-2039年径流普遍增长10%-130%,土壤侵蚀变化-5%-195%,侵蚀加剧的可能性极大;但保护性耕作可有效减少径流和侵蚀,是农田生态系统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
李志刘文兆张勋昌郑粉莉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侵蚀GCMSWEPP
CLIGEN非降水要素在黄土塬区的适用性评估被引量:3
2009年
许多基于物理机制的水文和作物模型需要日序列气象数据来驱动,CLIGEN是为WEPP等模型产生气候输入文件的天气发生器,可以产生10个日序列气象变量来满足这种需要,但是其在中国的适用性需要进行评估。研究的目标是利用黄土高原陕西长武1957~2001年的气象数据评估CLIGEN产生非降水要素(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露点温度、太阳辐射和风速)的能力。结果表明,CLIGEN对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露点温度的模拟效果较好,对太阳辐射和极端气候事件的模拟效果较差,对风速的模拟效果最差。相关性检验表明CLIGEN很好地保持了气象要素的季节性,这对模拟农业生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没有保留气象要素逐日的自相关和互相关性,进而导致产生的温度变化不符合连续渐变的规律。
李志刘文兆张勋昌
关键词:天气发生器黄土塬区
气候、地表覆被变化对砒砂岩区风蚀时空变化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揭示气候、地表覆被变化对黄土高原北部砒砂岩区风蚀时空变化的影响,阐明砒砂岩区风蚀减弱的主控因素,进而为研究区风蚀综合治理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基于修正WEQ(Wind Erosion Equation)风蚀模型和研究区1980—2017年日气象数据,1990年、1995年、2005年、2015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图,30 m分辨率DEM数据及土壤数据,利用GIS和RS技术分析了砒砂岩区1980s,1990s,2000s,2010—2017年风蚀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像元尺度剖析风蚀气象因子(W)、植被覆盖度(VC)和土地利用变化对风蚀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随着年代推移,风蚀气象因子先降低后升高并超过初始值、植被覆盖度持续升高并趋于平稳,土地利用中草地和耕地变化明显。4个时期的平均风蚀模数分别为4187 t/(km^(2)·a),599 t/(km^(2)·a),724 t/(km^(2)·a)和870 t/(km^(2)·a),风蚀呈先明显减弱后局部地区略有增强的趋势,其中,1990s风蚀在全境急剧减弱,2000s—2010s在西北、东南及北部局部地区侵蚀加重;强烈以上侵蚀区集中于西北、东南边缘及南部河沟地区。4个时期,风蚀模数与W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248~0.678),W值增大会加剧风蚀波动增强;风蚀与VC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556~-0.490),低植被覆盖区易出现风蚀波动增强;草地、耕地是风蚀主要发生区,2000s—2010s草地区风蚀增幅较大,1990s后林地风蚀强度最小。覆土砒砂岩区风蚀对VC最为敏感,而覆沙砒砂岩区和裸露砒砂岩区则对W较敏感。VC和W对风蚀减弱贡献率之和在覆土区、覆沙区和裸露砒砂岩区分别为54%,72%,83%,其他因素对这3个区减蚀的贡献率分别为46%,28%和17%。[结论]VC和W对砒砂岩区风蚀减弱贡献率较大,植被覆盖度的提升对减蚀影响深远,未来应继续加强植被与工程措施的建设。
杜睿哲李文栋高文浩付金霞齐雁冰李志
关键词:风蚀
黄土区深剖面苹果树根系与土壤水分特征及其相互作用
2023年
为实现黄土区深层土壤水的合理开发利用,需探明土地利用变化下深剖面根系和土壤水分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以农地(F)为对照,分析5、8、11、15、18、22、26 a共7个种植年限(分别以A5、A8、A11、A15、A18、A22、A26表示)下苹果树地10 m深剖面根系和土壤水分特征。结果表明:农地、<10 a和>10 a苹果树0~10 m深剖面细根根长密度(FRLD)累积分数(Y)为0.50和0.95的分布深度(D_(50)和D_(95))分别为20 cm和160 cm、80 cm和610 cm、512 cm和884 cm;根系分布消光系数(β)均值分别为0.962、0.995和0.998。农地转为苹果树地后,0~10 m深剖面土壤含水量(SWC)和土壤储水量(SWS)均随种植年限增加而逐渐降低,而土壤水分亏缺程度(SWCD)和果树耗水深度则逐渐增加。D_(50)和SWC/SWS在0~10 m土层呈负相关关系(R^(2)=0.6),和SWCD呈正相关关系(R^(2)=0.3)。FRLD和Y分别适用于表征浅根植被和深根植被下土壤水分状况。农地0~3 m土层的FRLD可以解释70%~80%的SWC和SWS变异;而≥15 a苹果树地0~10 m土层的Y仅可解释30%的SWCD变异。研究结果可为水资源有限且非饱和带深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苹果树灌溉策略制定和根系吸水模拟的参数化过程提供参考。
李婷李冰冰李志
关键词:根系分布土壤水分土地利用变化黄土区
CLIGEN降水要素在黄土塬区的适应性评估被引量:12
2006年
CLIGEN是目前较全面产生降水要素(降水量、历时、达到最大降水强度的时间与降水总历时的比率、最大降水强度与平均降水强度的比率)的天气发生器,其生成降水要素的质量直接影响水文和农业响应模型的输出结果。利用黄土高原长武1957—2001年的日气象观测数据、王东沟流域1988—2001年的降水要素数据和CLIGEN生成的100年日气象数据,对CLIGEN模型产生日、月、年降水量的均值和方差、概率分布、降水极端值和降水历时、强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CLIGEN对日、月和年降水量均值的模拟效果较好,相对误差都不大于1.0%;对标准差的模拟结果偏低,相对误差的绝对值小于6.6%;没有模拟出日降水量的概率分布,但是较好地模拟出了月和年降水量的概率分布;对日、月和年最大降水量的模拟误差较大,表明CLIGEN对极值的模拟精度有待提高。CLIGEN很好地模拟出连续降水的频率,但是连续干旱天数在20 d以内的累积频率的平均相对误差为8.9%;CLIGEN产生的最大降水强度与平均降水强度的比率高于实测数据;相对于实测数据,CLIGEN模拟的降水历时和降水量具有相同的趋势,对小降水量或短历时的模拟结果偏高,对大降水量或长历时的模拟结果偏低。
李志刘文兆张勋昌李双江陈杰
关键词:天气发生器黄土塬区
近60a河龙区间极端气温变化及其与主要大气海洋环流模式的关系
2022年
为了为了解河龙区间极端气温事件趋势变化和时空格局,基于河龙区间1960—2019年12个气象站点的14个极端气温指数,分析了河龙区间近60 a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小波相干分析剖析了14个极端气温指数和主要大气海洋环流模式(AO、WPSHI、EAWSM、APVI、MEI)在时间和频率域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4个极端气温指数中,SU、TX90P、TN90P、TNx和WSDI呈显著上升趋势,TR、TXx、TXn、TNn呈不显著上升趋势,而FD、ID、TX10P、TN10P、CSDI均呈显著下降趋势;1960 s或1980 s是冷性指数的高峰期,而2000 s或2010 s是暖性指数的高峰期。河龙区间东部、中部的极端气温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水平较高,西北部呈较低水平。冷指数中,FD、ID、TX10p、TN10p和CSDI与AO呈显著负相关,后4个指数与WPSHI呈显著负相关,ID、TX10P、TN10P与多元MEI指数MEI呈显著负相关,而它们与EAWSM和APVI呈不显著正相关;暖指数中,SU与WPSHI呈显著正相关,TN90p、WSDI与APVI呈显著负相关;极值指数中,TXn与AO呈显著正相关,TNx与APVI呈显著负相关。综合而言,极端气温指数与AO、WPSHI的相关性最为显著,与MEI、APVI的的相关性次之,与EASMI相关性弱。CSDI分别于2002—2013年、1970—2010年间提前于AO和WPSHI,WSDI在1962年左右略滞后于APVI,ID、TX10P和TN10P在2000 s滞后于MEI。
高文浩黄艳平李文栋付金霞李志
关键词:河龙区间极端气温干旱气候变化
泾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被引量:21
2010年
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常引起大气环流的改变并导致气候异常,探讨区域气候变化与ENSO的关系有助于理解区域水文等各方面的变化。通过Mann-Kendall、相关性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1960-2005年泾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1960-2005年,泾河流域气候趋向暖干,且这种趋势在90年代以来愈加显著。气候变化与ENSO有显著的关系。降水对ENSO的响应程度强于温度;降水可能受南方涛动的影响比较大,而温度可能受海表温度的影响较多;ENSO暖事件对泾河流域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大于冷事件。
李志王健刘文兆
关键词:泾河流域气候变化ENSOMANN-KENDALL小波分析
1961—2007年黄土高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分析被引量:60
2010年
极端降水事件会引起严重的灾害事件,其变化趋势需要进行详尽的评估。基于50个站点1961—2007年日降水数据,定义极端降水事件及衡量指标后,使用M ann-Kendall法评估了黄土高原极端降水事件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极端降水事件的空间分布具有东南—西北方向的梯度变化特征,降水量、强度和年最大日降水量均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而严重干旱事件从东南向西北递增。多数站点极端降水事件的各指标都具有单一趋势,但各指标具显著性趋势的站点数差异很大。约40%的站点极端降水频率具有显著降低趋势;约30%的站点极端降水量的减少趋势和严重干旱频率的增加趋势具有显著性;约10%的站点极端降水强度的上升趋势和年最大日降水量的下降趋势显著。
李志郑粉莉刘文兆
关键词:极端降水事件黄土高原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