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景云

作品数:18 被引量:82H指数:6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科学事业费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动脉
  • 10篇介入
  • 9篇心肌
  • 9篇心肌梗死
  • 9篇介入治疗
  • 9篇梗死
  • 9篇冠状
  • 9篇冠状动脉
  • 8篇急诊
  • 7篇血管
  • 7篇替罗非班
  • 6篇急诊介入
  • 5篇血管成形
  • 5篇血管成形术
  • 5篇经皮冠状动脉...
  • 5篇老年
  • 5篇冠状动脉介入
  • 4篇动脉介入治疗
  • 4篇型心
  • 4篇经皮冠状动脉...

机构

  • 12篇暨南大学第四...
  • 6篇广州市红十字...
  • 3篇暨南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8篇罗景云
  • 15篇吴同果
  • 13篇赵强
  • 10篇黄伟光
  • 6篇韦建瑞
  • 5篇徐元杰
  • 5篇崔进
  • 2篇王淑香
  • 2篇关信民
  • 2篇蒋作锋
  • 2篇李彪
  • 2篇何芸
  • 2篇郭晓碧
  • 2篇曾芳
  • 2篇李彪
  • 1篇邓燕容
  • 1篇何鸿志
  • 1篇吴小兰
  • 1篇林梓卿
  • 1篇黄丽萍

传媒

  • 3篇国际医药卫生...
  • 2篇心脏杂志
  • 2篇中国心血管病...
  • 2篇今日药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静脉内应用半剂量替罗非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因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患者,冠脉内(IC)联合静脉内应用半剂量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年龄≥70岁、因AMI行急诊PCI的患者104例,被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52例)和半剂量组(52列)。两组均IC替罗非班负荷剂量10μg/kg,常规组和半剂量组分别以0.15、0.075μg/(kg·min)持续静脉泵入24 h。比较两组PCI术后心电图ST段完全回落率(STEMI患者),血清高敏肌钙蛋白T(hs-c Tn T)峰值,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栓积分、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和胶原(COL)3种诱导剂作用下的血小板聚集程度(全血电阻抗法,WBIA);PCI术后90 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发生率的差异。比较两组用药期间出血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半剂量组PCI术后ST段完全回落率(84%vs.86%)、血清hs-c Tn T峰值〔(5.1±1.9)μg/L vs.(5.8±2.6)μg/L〕,PCI术后即刻血栓积分〔(1.0±0.5)分vs.(1.1±0.6)分〕、TIMIⅢ级血流(86%vs.88%)和TMPGⅢ级(78%vs.80%)获得率方面和常规剂量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半剂量组ADP〔(0.4±0.8)Ohms vs.(0.2±0.7)〕Ohms)、AA〔(0.10±0.36)Ohms vs.(0.06±0.24)Ohms〕、COL〔(11±5)Ohms vs.(9±5)Ohms〕3种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程度与常规剂量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半剂量组患者PCI术后90 d的LVEF(57±6 vs.58±68)、总MACEs的发生率和常规剂量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半剂量组总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两组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行急诊PCI的老年AMI患者,在IC负荷剂量的基础上,静脉内半剂量与常规剂量替罗非班相比较无显著差异,但可以更好地降低出血事件的发生。
何芸赵强王淑香徐元杰罗景云黄伟光吴同果
关键词:替罗非班老年
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再灌注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联合应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和替罗非班对心肌组织灌注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84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血栓负荷病变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血栓抽吸+替罗非班42例(A组)和标准PCI 42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即刻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MBG)、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和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术后即刻TIMI血流、MBG、ST段抬高回落百分比及LVEF均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住院期间的MACE发生率及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中联合使用ZEEK导管血栓抽吸和替罗非班安全可行,可有效清除冠状动脉内血栓,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和术后心脏功能,并且不增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黄伟光吴同果蒋作锋崔进赵强罗景云邓燕容李雪仪
关键词: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血栓抽吸替罗非班
老年冠心病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评价老年冠心病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3月-2009年5月6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314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按穿刺途径随机分成桡动脉组(n=157)和股动脉组(n=157),观察两组间手术成功率、动脉穿刺时间、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外周血管并发症和术后肺栓塞发生情况。结果经桡动脉穿刺途径成功共149例,经股动脉穿刺途径成功共152例。两组间手术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动脉穿刺时间桡动脉组明显多于股动脉组(P<0.05),外周血管并发症桡动脉组明显少于股动脉组(P<0.05),在股动脉组术后肺栓塞发生2例,而桡动脉组0例。总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8.1%(308/314)。结论只要规范化操作,老年冠心病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方法安全、有效且可行,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少。
黄伟光吴同果韦建瑞罗景云赵强崔进郭晓碧
关键词:桡动脉股动脉血管成形术
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和内皮微颗粒的变化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1级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velocities,baPWV)和血浆内皮微颗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s)变化的规律及意义。方法入选高血压1级患者63例,给予降压药物治疗后,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0、60、120 d的血压、baPWV和EMPs水平及血清内皮素-1、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一氧化氮浓度。结果63例高血压1级患者治疗前后在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等指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高血压药物治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循环EMPs水平、baPWV水平及血清内皮素-1、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一氧化氮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baPWV及lg-EMPs与收缩压(r=0.846,0.597;P<0.001)、舒张压(r=0.619,0.428;P<0.001)及血清内皮素-1(r=0.803,0.454;P<0.001)、高敏C反应蛋白(r=0.801,0.569;P<0.001)、白细胞介素-6(r=0.844,0.567;P<0.001)浓度呈正相关,与一氧化氮浓度呈负相关(r=-0.482,-0.127;P<0.001)。患者baPWV与lg-EMPs呈正相关(r=0.583,P<0.001)。结论在1级高血压患者中开展baPWV监测对于评估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价值。
陈希伟罗景云罗景云吴同果韦建瑞关信民吴同果刘江波
关键词: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脉搏波传导速度
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β_3肾上腺素能受体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大鼠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受体)表达以及不同剂量的卡维地洛对其的干预效果。方法:32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n=10)和心力衰竭组(n=22)。心力衰竭组大鼠分别予生理盐水(心力衰竭对照组,n=6)、低剂量卡维地洛(3mg·kg-1.d-1,n=8)或高剂量卡维地洛(6mg·kg-1.d-1,n=8)口服灌注,共3个月。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心力衰竭组大鼠左室收缩末压、左室内压最大收缩和舒张速率的绝对值显著降低(P<0.01),左室舒张末压显著增高(P<0.01)。与低剂量卡维地洛组比较,高剂量卡维地洛组LVESP及dp/dtmax明显升高、LVEDP明显降低(P<0.01)。高剂量卡维地洛组的左心室质量指数明显低于低剂量卡维地洛组和心力衰竭对照组(P<0.01)。研究组左心室β3受体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高剂量卡维地洛组大鼠左心室β3受体表达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和低剂量卡维地洛组(P<0.01)。结论:大鼠衰竭左心室的β3受体表达明显增加。高剂量卡维地洛对大鼠心力衰竭后血流动力学、左心室重构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低剂量时。高剂量卡维地洛明显抑制大鼠衰竭左心室β3受体表达,而低剂量卡维地洛没有此作用。
赵强蒋作锋吴同果陈国伟罗景云韦建瑞
关键词: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卡维地洛
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通过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中的应用,以评价其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0年8月在该院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AMI患者共106例,其中急诊介入术加血栓抽吸治疗者为观察组(n=55),同期条件相当未应用血栓抽吸治疗仅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n=51),比较两组的基础资料、术后和随访期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在发病距血管再通时间、直接支架置入率和术后达TIMI3级血流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无复流率则明显减少,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观察组在TnT峰值及CK-MB峰值、ST段回落率、住院期间心衰、再次AMI、病死率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AMI急诊PCI中应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安全可行,能有效的清除冠状动脉内血栓,改善心肌组织灌注,提高患者术后心功能。
黄伟光罗景云赵强徐元杰吴同果
关键词: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血栓抽吸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联合替罗非班的疗效评价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联合应用国产替罗非班临床疗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发病12h内接受急诊PCI术的老年ASTEMI患者106例,年龄65~88(68.5±9.6)岁,按就诊顺序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n=54)和对照组(n=52),比较两组基础临床特征、心肌呈色分级(MBG)及术后90min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sumSTR),并观察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左室射血分数及出血并发症。结果两组基础临床情况和造影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心肌呈色分级3级获得率明显增高(88.9%vs57.7%,P〈0.05),术后90min心电图ST段把抬高回落〉50%者(70.3%VS42.3%,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替罗非班组心肌梗死后1周射血分数也明显高于对照组(56.2±7.6VS46.7±8.5,P〈0.05)。两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轻度出血发生率有高于对照组趋势(11.1%vs6.0%,P〉0.05),但无严重出血或血小板减少症。结论国产替罗非班能改善急诊PCI术后心肌灌注指标,并有助于改善心功能。老年ASTEMI患者急诊PCI联合使用替罗非班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黄伟光罗景云崔进赵强吴同果
IABP辅助的患者应用磺达肝葵钠抗凝对下肢缺血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磺达肝葵钠在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辅助的患者中抗凝治疗对下肢缺血的影响。方法:将76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有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的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应用IABP辅助治疗,随机分为两组:试药组(n=39):磺达肝葵钠针剂,2.5 mg皮下注射,1次/d,抗凝治疗5~7 d;对照组(n=37):依诺肝素针剂4 000 U,皮下注射1次/12 h,治疗5~7 d。检测两组即刻、拔除IABP后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下肢动脉血流,观察IABP表面血栓的情况,临床出血事件。结果:两组一般肢体缺血事件无显著性差异;试药组APTT延长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结论:应用IABP辅助的AMI伴CS患者用磺达肝葵钠抗凝治疗预防下肢动脉缺血效果好,出血并发症少。
李彪吴同果赵强罗景云徐念韦建瑞
关键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并发症
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冠状动脉联合静脉内应用小剂量替罗非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患者,冠脉联合静脉内使用小剂量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急诊PCI的老年STEMI患者76例,年龄≥70 a,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8例患者。对照组:静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负荷剂量10μg/kg,之后以0.15μg·kg-1·min-1持续静脉泵入24 h;研究组:冠脉内注射负荷剂量10μg/kg,之后以0.075μg·kg-1·min-1持续静脉泵入24 h。比较2组PCI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率,血清超敏肌钙蛋白T(cTnT)峰值,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栓积分、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PCI术后90 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发生率的差异;比较2组用药期间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PCI术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心电图ST段回落率有降低的趋势(P=0.053),血清超敏cTnT峰值(P=0.025)、IRA血栓积分显著降低(P=0.013),TIMI 3级血流及TMPG 3级的获得率显著增高(P值分别为0.038和0.030)。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PCI术后90 d的LVEF显著增加(P=0.026),总MACEs的发生率有降低的趋势(P=0.053)。用药期间,研究组总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3)。结论对于行急诊PCI的老年STEMI患者,与单纯静脉内使用替罗非班相比,冠脉联合静脉内小剂量替罗非班更有助于改善冠脉血流、心肌灌注和缩小梗死面积,并显著降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赵强吴同果王淑香徐元杰曾芳罗景云黄伟光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替罗非班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西洛他唑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随访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不耐受患者在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后改用西洛他唑和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共入选植入DES的患者108例,均为冠状动脉简单病变,其中52例患者既往有阿司匹林不耐受情况,列入研究组,改用西洛他唑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其余56例患者列入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1年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以及出血、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主要终点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研究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患者植入DES后,改用西洛他唑+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较少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1年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何鸿志吴同果赵强罗景云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药物支架西洛他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