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慧
- 作品数:5 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窦性心律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后的长期随访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评价窦性心律(窦律)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远期效果。方法连续入组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单中心诊断为DCM且同时具有窦律伴CLBBB、QRS时限≥150 ms、心功能Ⅱ~Ⅲ级(NYHA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并接受了CRT植入治疗的患者。术后每3~6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1次,优化CRT参数以及药物治疗方案,并在随访结束时根据患者对CRT的应答性分组。结果入组112例患者,随访(38.2±7.4)个月后,46例(46/112,41.1%)患者表现为CRT超应答,27例(27/112,24.1%)患者表现为CRT无应答。共发生33例心血管事件,21例器械相关并发症。心血管事件的首位原因为心房颤动(17/33,51.5%)。无事件存活患者87例(87/112,77.7%),无事件生存时间为(44.0±1.8)个月。无应答组与有应答组各有13例和12例患者[(13/27,48.1%)对(12/85,14.1%)P<0.01],分别发生心血管事件19例和14例,无应答组与有应答组患者的无事件生存时间分别为(31.0±4.6)个月和(48.1±1.6)个月(P<0.01)。结论在接受CRT伴CLBBB的DCM患者中,无应答率较低,超应答率较高。心血管事件中最常见的为心房颤动,无应答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有应答组。
- 陈旭华白慧井然刘曦蔡敏思华伟张澍
-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无应答远期随访
- 希氏束和希氏束旁起搏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6年
-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具有可操作性强、电极稳定不易脱落等优点,目前临床应用广泛。但许多研究表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并非理想的起搏位点,因为心尖部起搏时心室激动的顺序与生理性起搏相反,可致潜在的心功能恶化、瓣膜功能不良、心律失常,在特定人群中有较高的病死率。近年来开展较多的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其获益仍有争议。运用减少心室起搏的算法能降低心室起搏比例,但对房室阻滞的患者,起搏不可避免。希氏束起搏理论上更接近生理性起搏,直接激动希氏束,使左右心室电和机械活动同步。近10余年来许多人探索了希氏束和希氏束旁起搏较其他起搏点在心功能、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心电图等方面的比较,本文就希氏束和希氏束旁起搏展开论述。
- 白慧任晓庆王方正张澍
- 关键词: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心脏再同步治疗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生理性起搏心室起搏
-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遗传学罕见变异特征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潜在影响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遗传学罕见变异特征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潜在影响。方法连续入组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我院单中心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且同时符合以下标准的患者:①窦性心律,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且QRS时限≥150 ms;②纽约心功能Ⅱ~Ⅲ级;③左室射血分数(LVEF)≤35%;④年龄≥18岁;⑥接受了心脏再同步化装置植入治疗;⑥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抽取患者的外周静脉血进行高通量靶向测序,检测132个与原发性心肌病和心脏离子通道疾病相关的基因。术后随访至第12~15个月,根据患者超声心动图的结果及纽约心功能分级情况将患者分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有反应组及无反应组。结果58例患者中,57例(98.28%)为汉族,1例(1.72%)为蒙古族,男性38例(65.52%),平均年龄为(65.80±7.94)岁。58例(100.00%)患者均检测出基因罕见变异,变异率最高的基因依次为TTN(17.24%)、SYNE2(17.24%)、SYNE1(12.07%)、MYH6(10.34%)、SCN5A(10.34%)、TNNT2(10.34%)。53例(91.38%)患者检测出涉及1个基因以上的罕见变异,每例患者的罕见变异平均涉及(2.83±0.91)个基因。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反应的患者共13例(22.41%)。无反应组与有反应组相比,罕见变异负荷[(3.32±1.06)个vs(2.59±0.86)个,P=0.04)]、罕见变异涉及心肌细胞内相关基因的比例(71.43%vs 55.45%,P=0.04),以及罕见变异涉及Z盘相关基因的比例(20.63%vs 8.91%,P=0.03)更高。两组间罕见变异位点分布方面也有差异,MYH6(9.52%vs 0.00%,P<0.01)、FLT1(6.35%vs 0.00%,P=0.01)和MYH7B(6.35%vs 0.00%,P=0.01)的变异频度在无反应组明显高于有反应组,而SYNE1(0.00%vs 6.93%,P=0.03)在有反应组显著高于无反应组。结论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有反应及无反应亚洲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遗传学特征有较大差异,可能是导致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反应不同的潜在机制。
- 陈旭华白慧胡奕然井然王靖楚建民华伟张澍
-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基因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 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反应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反应的患者的遗传学特征C方法连续入组2013年至2016年于我院单中心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且同时符合以下标准的患者:①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且QRS时限M150ms;②纽约心功能Ⅱ-Ⅲ级;③左室射血分数(LVEF)<35%;④年龄M18岁;⑤接受了心脏再同步化装置植入治疗。术后随访12~15个月,抽取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反应的患者的外周静脉血进行高通量靶向测序,检测131个与原发性心肌病和心脏离子通道疾病相关的基因。结果112例患者中,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反应的患者27例(24.1%)。27例患者均为汉族,男性20例(74.1%),平均年龄为(57.6±7.9)岁。相比总体,无反应组的患者具有扩张型心肌病家族史的比例更高(18.5%vs6.3%,P=0.04),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前的左室舒张末内径更大[(59.9±10.4)mm阳(62.7±8.7)mm,P=0.02]。27例(100%)患者均检测出罕见基因变异,共检测出70个罕见基因变异位点,涉及34个基因,均为杂合子基因型。27例(100%)患者均检测出涉及2~5个基因的罕见变异,每例患者的罕见变异平均涉及(3.4±0.9)个基因。变异率最高的前5位基因是SYNE2(10.0%)、MYH6(10.0%)、TNNT2(8.6%)、MYH7B(5.7%)、SCN5A(5.7%)。突变类型中错义突变和移码突变最为常见。9例(33.3%)患者的9个罕见变异被判读为致病突变,其中肌节相关基因占3例。22例(81.5%)患者的罕见变异涉及2个及以上的基因群组,最常涉及的基因群组依次为离子通道相关(44.4%)、细胞核相关(40.7%)、肌节相关(29.6%)、肌浆网/细胞质相关(18.5%)、桥粒相关(18.5%)、Z盘相关(14.8%).肌营养不良相关(14.8%)、和细胞骨架相关(11.1%)。结论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反应的汉族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均可发现多种罕见变异。变异基因多涉及离子通道、细胞核和肌节相关蛋白,基因谱与国外报道有所不同。
- 陈旭华白慧王靖楚建民华伟张澍
-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基因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 经静脉途径拔除导线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导线经静脉途径拔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不同类型导线拔除的成功率.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经静脉途径拔除导线的患者215例(共计406根导线),回顾性分析导线拔除适应证、拔除工具和方式,拔除导线类型、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共215例患者(共计406根导线)纳入该研究.其中感染174例,导线故障37例,有症状的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4例.拔除右心房电极导线167根,右心室电极导线187根,左心室电极导线19根,除颤电极导线26根.导线拔除总成功率为98.3%(399/406),其中导线完全拔除346根(完全成功率85.2%,346/406);失败3例,共7根导线(失败率1.7%,7/406).比较直接牵拉、锁定钢丝和机械性扩张鞘拔除右心房、右心室和除颤电极导线的成功率,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发生严重并发症,1例为心脏压塞,另1例为三尖瓣大量反流.结论经静脉途径拔除导线安全有效.
- 白慧任晓庆马坚王京王方正张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