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旭华

作品数:20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协和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心脏
  • 9篇心肌
  • 7篇心肌病
  • 7篇肌病
  • 6篇心脏再同步
  • 6篇型心
  • 6篇再同步
  • 6篇植入
  • 6篇起搏
  • 5篇扩张型
  • 5篇扩张型心肌
  • 5篇扩张型心肌病
  • 4篇心脏再同步治...
  • 4篇再同步治疗
  • 4篇静脉
  • 4篇扩张型心肌病...
  • 4篇病患
  • 3篇心力衰竭
  • 3篇心律
  • 3篇心律失常

机构

  • 18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潍坊医学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核工业医...

作者

  • 20篇陈旭华
  • 15篇张澍
  • 15篇华伟
  • 7篇牛红霞
  • 7篇顾敏
  • 5篇刘曦
  • 5篇楚建民
  • 4篇王靖
  • 3篇浦介麟
  • 3篇白慧
  • 3篇王靖
  • 2篇陈柯萍
  • 1篇侯翠红
  • 1篇王宇彬
  • 1篇蔡迟
  • 1篇郭琦
  • 1篇樊晓寒
  • 1篇邵春丽
  • 1篇贾玉和
  • 1篇朱俊

传媒

  • 6篇中华心律失常...
  • 5篇中国分子心脏...
  • 4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6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起搏电极导线9例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起搏电极导线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入选了2009~2019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起搏电极导线的患者9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为(47±25)岁。分析患者基线特征、导线类型、导线植入成功率、术中起搏参数等。术后3个月和6个月常规随访,以后每6~12个月随访。测试起搏阈值、感知及导线阻抗等参数,并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9例患者中3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7例患者为孤立性永存左上腔静脉,2例为双上腔静脉,其中1例患者因右侧锁骨下静脉闭塞,被迫经左上腔静脉植入起搏导线,另1例患者因右锁骨下静脉留置深静脉管,选择经左上腔静脉植入起搏导线。术中2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心室导线植入失败,选择植入心房单腔起搏器;1例病窦综合征患者心房导线植入失败,选择植入心室单腔起搏器。随访期间,1例患者于术后2周发现心室导线脱位,选择经右侧重新植入,其余患者未见并发症。随访中位时间1.8(1.1,4.3)年,随访期间心房、心室导线参数稳定。结论: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心房、心室起搏电极导线均存在一定难度,短期内存在导线脱位风险,但远期导线参数稳定。双上腔静脉患者应避免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导线。
顾敏华伟陈柯萍牛红霞陈旭华翟琳胡奕然张妮潇刘曦张澍
关键词:永存左上腔静脉起搏器电极导线脱位
植入全身扫描磁共振兼容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一例
2019年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方法的问世是心力衰竭器械治疗史上的重大突破.美中不足的是,目前国内已经上市的CRT植入设备无法兼容全身扫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本文就国内首次植入全身扫描MRI兼容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病例进行报道.
华伟胡奕然王靖顾敏陈旭华张澍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磁共振成像
起搏诱导的心肌病及生理性起搏在其防治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22年
起搏诱导的心肌病(pacing-induced cardiomyopathy,PICM)通常是指右心室起搏的情况下出现的左心室功能恶化,可表现为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伴或不伴慢性心力衰竭症状。此外,在某些患者中心房颤动的发生也可能是PICM的一种临床表现。PICM的发病机制被认为与非生理性起搏模式导致的心室间失同步有关。生理性起搏可以防止或纠正心室间的失同步,从而预防和治疗PICM。
陈旭华华伟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肌病生理性起搏
三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希氏束起搏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索三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希氏束起搏的可行性。方法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9年8月至12月共30例有起搏适应证的心动过缓患者,年龄(64±15)岁,其中男15例(50%,15/30)行远端希氏束起搏。使用希氏束鞘管在三尖瓣隔叶下方造影显示三尖瓣环,并以此为影像学标志,将起搏导线植入三尖瓣下方心室侧希氏束区域(即远端希氏束区域)。评价手术成功率,术中及随访期间希氏束起搏参数、起搏特点、导线对三尖瓣功能的影响以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等。结果共28例(93.3%,28/30)患者成功完成远端希氏束起搏。术中希氏束起搏阈值为0.4~1.9(1.00±0.42)V/1 ms,R波振幅为(5.4±2.7)mV。成功完成希氏束起搏的病例中,92.9%(26/28)的患者为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夺获希氏束和周围心室肌的阈值分别为(1.03±0.43)V/1 ms和(1.05±0.73)V/1 ms。另外2例选择性希氏束起搏患者的希氏束夺获阈值均为0.7 V/1 ms。随访(19.5±3.5)个月,患者希氏束起搏阈值[(0.97±0.41)V/1 ms对(1.00±0.42)V/1 ms,P=0.643]和R波振幅稳定。未发现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以及三尖瓣反流加重情况。结论三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希氏束起搏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远端希氏束起搏多数为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随访期间起搏参数稳定。三尖瓣显像技术可帮助定位远端希氏束,完成目的性心室侧希氏束起搏导线植入。
顾敏华伟刘曦牛红霞陈旭华张澍
关键词:放射影像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在经冠状静脉窦左心室导线植入失败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探讨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在传统经冠状静脉窦左心室导线植入失败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适应证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因各种原因导致传统左心室导线无法植入或植入失败改行希浦系统起搏的心力衰竭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起搏参数(起搏阈值、感知),并就3个月时随访结果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9例左心室导线植入失败的患者中,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3例(33.3%),余6例患者中4例(4/6,66.7%)成功施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LBBAP)并纠正左束支阻滞4例(66.7%),2例患者改行外科小切口左心室心外膜起搏。3例HBP患者术中平均希氏束起搏纠正左束支阻滞阈值为(2.03±0.42)V/1.0 ms,随访3个月时阈值为(2.00±0.35)V/1.0 ms。4例LBBAP患者术中平均左束支起搏阈值为(0.75±0.25)V/0.4 ms,随访3个月阈值为(0.63±0.10)V/0.4 ms。希浦系统患者QRS时限由术前(175.7±13.5)ms缩短至(125.4±9.6)ms(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由术前31.7%±6.6%提高至41.0%±6.4%(P=0.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由术前(71.0±6.9)mm降为(63.0±7.4)mm(P=0.001);6 min步行距离由术前的(306.6±32.5)m提高至(391.9±69.8)m(P<0.001)。结论希浦系统起搏能够纠正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电学失同步,短期改善心功能效果显著,可作为传统左心室导线植入失败的CRT适应证心力衰竭患者的替代方案。
牛红霞胡奕然华伟顾敏陈旭华张妮潇蔡敏思刘曦张澍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
植入第五代心肌收缩力调节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应用一例被引量:8
2020年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器械治疗的代表,然而,它并不适用于窄QRS波心衰患者。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的问世旨在解决该难题。现报道国内植入第5代CCM治疗心衰患者1例并短期随访结果。
华伟胡奕然牛红霞顾敏陈旭华孙卫平张澍
关键词:心力衰竭
植入3 T磁共振全身扫描兼容起搏器一例
2020年
国内植入的1.5 T磁共振成像(MRI)全身扫描兼容起搏器,虽然解决了起搏器术后患者无法做MRI的问题,但随着影像质量要求的提高,对3 T MRI扫描兼容起搏器的需求也逐渐增加。现报道国内率先植入3 T磁共振全身扫描兼容起搏器的病例1例。
华伟刘曦陈旭华张妮潇井然牛红霞张澍
关键词:起搏器磁共振
氢离子和磷酸肌醇混合物对心肌ATP敏感性钾通道的调节作用
2015年
目的心肌缺血早期,细胞内ATP浓度未明显降低的情况下KATP通道即可开放,机制不明。本实验采用豚鼠和克隆的心肌KATP通道(Kir6.2/SUR2a),探讨细胞内环境因素对KATP通道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inside-out膜片钳记录法,细胞外、内钾离子浓度为4.0/140m M,钳压=0m V。结果在细胞内液PH值由7.25降至6.0后,克隆型KATP通道的电流强度由40.7流强度由胞外降至22.0流强度由胞外;大鼠KATP通道的电流强度由20.2流强度由胞外降至10.6流强度由胞外(P<0.01),单通道电流幅度由2.55p A降至1.97p A,Po从0.84降到0.38。在PH分别为7.25和6.0时,ATP 0.1m M对KATP通道的抑制率分别为48.2制率度)胞和10.8制率度)胞(P<0.05)。磷酸肌醇混合物(PPIs)(0.5mg/ml)使ATP对KATP通道的抑制率降低50%以上,使氢离子对KATP通道电流的抑制率从57%降至20%(P<0.01),PPIs可使开放几率显著增加,但对通道电流幅值影响不明显。结论氢离子通过直接抑制或降低KATP通道对ATP的敏感性对KATP通道起双重调节作用。PPIs降低KATP通道对ATP的敏感性,同时校正氢离子对KATP通道Po的抑制作用,对KATP通道起兴奋作用并部分拮抗氢离子抑制KATP通道的作用。本研究结论可能为缺氧早期时心肌KATP通道开放的调节机制之一。
陈旭华黄健Jonathan Makielski浦介麟
关键词:ATP敏感性钾通道心肌缺氧
右位心患者经静脉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13例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右位心患者经静脉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了2008年3月到2019年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永久起搏器植入的13例右位心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基线特征、起搏器植入(包括起搏适应证、起搏模式、起搏参数和导线特征)、并发症以及术中参数和长期随访情况。结果:13例接受永久起搏器治疗的右位心患者平均年龄为(41.0±16.0)岁,其中男性3例(3/13)。6例(6/13)为单发右位心;7例(7/13)为镜面右位心。9例(9/13)患者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6例(6/13)患者为房室阻滞;6例(6/13)患者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例(1/13)患者为双结病变。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详细的超声心动图检查,4例(4/13)患者接受术前心脏增强CT检查。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永久起搏器植入,其中11例(11/13)植入双腔全自动型(DDD)起搏器,2例(2/13)植入单腔心室抑制型(VVI)起搏器。术中心房起搏阈值为(0.8±0.4)V/0.4 ms,P波(3.3±1.3)mV;心室起搏阈值为(0.6±0.2)V/0.4 ms,R波(11.0±3.8)mV。1例患者术后第2 d心房电极脱位,行电极调整术。其他患者未出现起搏并发症。平均随访(4.4±2.6)年(范围1~10年),患者起搏器参数良好,其中2例完成起搏器更换。结论:右位心患者解剖结构异常,植入起搏器存在一定的困难。术前详细超声心动图和心脏增强CT检查评价静脉系统解剖和房室连接关系有利于手术成功。右位心患者成功植入永久起搏器后中长期起搏参数稳定,预后良好。
顾敏华伟牛红霞陈旭华陈柯萍戴研樊晓寒刘志敏张澍
关键词:永久起搏器植入房室阻滞镜面右位心
窦性心律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后的长期随访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评价窦性心律(窦律)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远期效果。方法连续入组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单中心诊断为DCM且同时具有窦律伴CLBBB、QRS时限≥150 ms、心功能Ⅱ~Ⅲ级(NYHA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并接受了CRT植入治疗的患者。术后每3~6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1次,优化CRT参数以及药物治疗方案,并在随访结束时根据患者对CRT的应答性分组。结果入组112例患者,随访(38.2±7.4)个月后,46例(46/112,41.1%)患者表现为CRT超应答,27例(27/112,24.1%)患者表现为CRT无应答。共发生33例心血管事件,21例器械相关并发症。心血管事件的首位原因为心房颤动(17/33,51.5%)。无事件存活患者87例(87/112,77.7%),无事件生存时间为(44.0±1.8)个月。无应答组与有应答组各有13例和12例患者[(13/27,48.1%)对(12/85,14.1%)P<0.01],分别发生心血管事件19例和14例,无应答组与有应答组患者的无事件生存时间分别为(31.0±4.6)个月和(48.1±1.6)个月(P<0.01)。结论在接受CRT伴CLBBB的DCM患者中,无应答率较低,超应答率较高。心血管事件中最常见的为心房颤动,无应答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有应答组。
陈旭华白慧井然刘曦蔡敏思华伟张澍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无应答远期随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