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颖
- 作品数:5 被引量:101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食管鳞癌相关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21
- 2015年
- 目的 观察分析食管鳞癌相关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诊治的原发性食管鳞癌患者3 104例.结合患者相关诊疗资料,按照多原发癌的诊断标准分为多原发癌组与非多原发癌组,分析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特点.结果 369例(11.9%)的食管鳞癌发生了其他部位多原发癌;72.4%的多原发癌为同时性多原发癌;多原发癌组以头颈部多原发癌以及胃多原发癌最为常见,分别占6.8%及4.2%,其次为肺以及其他部位;头颈部多原发癌病例中食管多发病灶存在的比例要明显高于胃多原发癌及非多原发癌病例.结论 食管鳞癌相关多原发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以同时性多原发癌为常见,部位又以头颈部及胃部多原发最为常见,而食管鳞癌中食管多发病灶的存在提示头颈部多原发癌发生的可能性高,了解这临床特点有助于食管鳞癌相关多原发癌的诊断以及早期治疗.
- 贺舜刘勇刘晓窦利州张月明倪晓光赖少清于新颖张蕾王贵齐
- 关键词:食管肿瘤头颈部肿瘤胃肿瘤
- 新型食管内放射支架与普通覆膜食管支架在中晚期食管癌姑息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对照普通覆膜食管支架,观察食管内放射支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方法]2008~2010年间,对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等7家医院的71例不可手术切除食管癌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植入普通覆膜食管支架,研究组植入食管内放射支架,观察两组患者消化道梗阻缓解状况、支架周围肉芽组织增生情况、总生存期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消化道梗阻缓解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而支架周围肉芽组织增生情况研究组则明显轻于对照组;中位生存期研究组亦明显长于对照组(145天vs 90天);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不良事件发生率并不高于对照组。[结论]食管内放射支架临床应用安全、有效,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晚期食管癌姑息治疗方法。
- 贺舜张月明窦利州刘勇刘晓于新颖王贵齐
- 关键词:食管癌
- 56例早期结直肠癌内镜非治愈切除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 探讨影响早期结直肠癌内镜非治愈性切除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行内镜切除治疗的早期结直肠癌及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这些因素对早期结直肠癌内镜非治愈性切除术后患者无进展生存的影响。出现以下任一情况定义为内镜非治愈性切除:(1)水平和(或)垂直切缘阳性;(2)黏膜下浸润深度≥1 000 μm;(3)脉管侵犯;(4)低分化腺癌,包括印戒细胞癌或黏液腺癌;(5)浸润最深部位有高级别肿瘤出芽。结果 840例早期结直肠癌及上皮内瘤变的内镜切除病例中,有56例(6.7%)判定为非治愈性切除。随访19.8~69.2(平均37.3)月,8例(14.3%)患者出现复发转移,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85.7%。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低分化腺癌和高中分化腺癌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25.0%和90.4%(χ2= 6.711,P= 0.010),黏膜下浸润深度≥2 000 μm和〈 2 000 μm者分别为75.0%和93.8%(χ2= 6.745,P= 0.009),有和无脉管侵犯者分别为60.0%和88.2%(χ2= 7.708,P= 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证实,低分化腺癌(HR= 8.021,95%CI:1.499~42.921)、黏膜下浸润深度≥2 000 μm(HR= 6.823,95%CI:1.299~35.848)和脉管侵犯(HR=18.143,95%CI:2.079~158.358)是早期结直肠癌内镜非治愈性切除患者术后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早期结直肠癌内镜治疗后病理提示低分化腺癌、黏膜下浸润深度≥2 000 μm、有脉管侵犯特征的是非治愈性切除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王瑞刚张月明窦利州刘勇贺舜刘晓于新颖王贵齐
- 关键词:内镜切除
-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临床效果及生存质量的回顾性对比研究被引量:48
- 2017年
-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术后生存质量。方法收集自2009年10月至2015年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并接受内镜治疗或外科治疗的46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评价早期胃癌ESD治疗与外科治疗临床效果及生存质量。结果最终共43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ESD组208例(229个早期胃癌病灶),外科组226例。从短期临床效果来看,ESD组较外科组平均住院时间短[(7.85±3.18)d比(16.68±5.89)d,P〈0.001)]、平均住院费用少[(3782.30±1898.84)元比(9685.60±3643.97)元,P〈0.001)],出院后并发症发生率低[0(0/208)比6.2%(14/226),P〈0.001]。从长期临床效果来看,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4%(1/229)比0.9%(2/226),P=0.622]。累积多原发风险概率对比曲线提示,相同随访时间内ESD组多原发风险高于外科组(P=0.004)。应用COX回归模型控制年龄等其他因素,两组多原发风险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3)。ESD组较外科组自我健康评分以及生存质量各领域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于早期胃癌术后短期临床效果ESD组优于外科组。对于长期临床效果,ESD组术后多原发风险高于外科组,但大多数多原发病例可行二次ESD成功治疗。ESD组患者术后自我健康评分以及生存质量评分均优于外科组患者。
- 刘晓窦利州薛丽燕刘勇贺舜张月明柯岩刘旭东于新颖郭春光赵东兵田艳涛王贵齐
- 关键词:外科手术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复发
- 内镜下全层切除术后创面闭合的临床评价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研究一种新的内镜下缝合创面缺损的方法——经单钳道镜联合应用钛夹以及尼龙套圈行双荷包缝合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在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行内镜下治疗的胃部或者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胃部和食管黏膜下肿瘤或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剥离术中损伤黏膜者,在肿瘤行内镜下全层切除后,创面缺损行单钳道内镜下双荷包缝合。具体处理方法:安装尼龙套圈至推送器并随内镜一起进入胃腔到达创面缺损处。释放尼龙套圈使之平行于创面缺损处;调整钛夹角度,钛夹之间的间隔约为5mm,使其携持尼龙套圈固定于创面缺损的边缘并尽量夹住胃壁全层;助手收手柄使尼龙套圈收紧将创面缺损闭合,应用活检钳调整创面边缘已固定的钛夹方向使之保持与创面垂直:在原荷包的外缘5~10mm处再次释放1个尼龙套圈,按照上述方法再次行荷包缝合,收紧尼龙套圈直至各个钛夹之间无缝隙为止,双荷包缝合完成。共有2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8例位于胃部,5例位于食管;男性15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6(19-76)岁。结果18例胃部黏膜下肿瘤患者均成功行内镜下全层切除及双荷包缝合;5例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其中位于颈段食管(距门齿15-20cm)3例,食管平滑肌瘤合并鳞状上皮原位癌1例,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剥离术中黏膜损伤1例,均成功应用荷包缝合修复食管黏膜。肿瘤平均最大直径为2.3cm,平均缝合时间为22.8rain。术后病理显示,13例为胃肠间质瘤,7例平滑肌瘤,2例神经鞘瘤,1例平滑肌瘤合并黏膜层早期食管癌。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单钳道镜联合应用钛夹以及尼龙套圈行双荷包缝合技术是封闭胃壁黏膜下肿瘤�
- 刘晓窦立州刘勇贺舜张月明于新颖柯岩刘旭东王瑞刚王贵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