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雪冬

作品数:14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细胞
  • 6篇小鼠
  • 4篇杀伤
  • 4篇杀伤细胞
  • 4篇基因
  • 4篇白血
  • 4篇白血病
  • 3篇蛋白
  • 3篇胸腺
  • 3篇球蛋白
  • 3篇细胞集落
  • 3篇粒细胞
  • 3篇粒细胞集落刺...
  • 3篇免疫
  • 3篇集落
  • 3篇集落刺激因子
  • 2篇胸腺输出功能
  • 2篇杀伤细胞免疫...
  • 2篇受体
  • 2篇嵌合

机构

  • 11篇解放军第30...
  • 3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国防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作者

  • 14篇孙雪冬
  • 8篇艾辉胜
  • 7篇郭梅
  • 5篇刘广贤
  • 3篇余长林
  • 3篇乔建辉
  • 3篇王丹红
  • 3篇孙琪云
  • 3篇刘铁强
  • 2篇姚波
  • 2篇潘欣
  • 2篇王全立
  • 2篇满秋红
  • 2篇胡凯勋
  • 2篇董征
  • 2篇刘佳
  • 2篇陈虎
  • 2篇谭燕
  • 2篇左红莉
  • 2篇胡锴勋

传媒

  • 4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国输血杂志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实验动物与比...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急性辐射损伤小鼠胸腺输出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急性辐射损伤治疗的首选药物,但其在促进粒系造血恢复的同时能否促进辐射损伤后中枢免疫功能恢复尚不清楚。文中以亚致死量辐射损伤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G-CSF对急性辐射损伤后胸腺输出功能的影响。方法雌性BALB/c小鼠50只给于6.0 Gy60钴一次性全身照射后随机均分为2组。G-CSF组小鼠给予重组人G-CSF 100μg/(kg.d)皮下注射,连续14 d;对照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PBS)皮下注射,连续14d。照后30d、60d分别利用流式细胞仪及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外周血中初始T淋巴细胞比例以及胸腺细胞中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T cell receptor rearrangement excision circles,TRECs)拷贝数,判断胸腺输出功能。结果照后30 d,G-CSF组小鼠外周血中初始T淋巴细胞比例G-CSF组(3.5±0.9)%与对照组(1.3±0.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信号结合T细胞受体删除环(signal joint T cell receptor rearrangement excision circles,sjTRECs)拷贝数G-CSF组(6450±78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630±595),P<0.05。但照后60 d 2组上述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CSF可在急性辐射损伤后早期增加胸腺输出功能,促进中枢免疫重建。
赵红霞郭梅孙雪冬刘铁强左红莉刘广贤艾辉胜
关键词: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胸腺输出功能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急性辐射损伤小鼠胸腺细胞亚群及其近期输出功能的影响
2011年
目的 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急性辐射损伤小鼠胸腺细胞亚群重建及近期输出功能的影响.方法 雌性BALB/c小鼠50只给于6 Gy 60Co 1次性全身照射后随机均分为GCSF组和对照组.GCSF组小鼠给予重组人G-CSF 100 μg·kg-1·d-1皮下注射,连续14 d,对照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PBS)皮下注射,连续14 d.照后7、14、21和28 d颈部脱臼处死小鼠,取出胸腺制成单个核细胞悬液,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胸腺双阴性细胞发育4阶段(DN1 ~4)细胞比例的变化,以及CD4+ CD8+、CD4+ CD8 -、CD4 - CD8+细胞亚群的比例.使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照后30和60 d 105个胸腺细胞中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sjTREC)拷贝数,判断胸腺输出功能.结果 照后7d,胸腺DN细胞大量增殖,DN1细胞比例下降,DN4细胞比例增高,GCSF组DN1细胞比例在此时间点明显高于对照组(t =9.59,P<0.05).照后21 d GCSF组DN3、DN4细胞比例均分别高于对照组(t =16.37、7.6,P<0.05).照后7 dCD4+CD8+细胞比例降至最低,14 d出现反弹,21 d再次下降,以后逐渐恢复,照后28 d GCSF组CD4+ CD8+细胞比例恢复正常并明显高于对照组(t =12.22,P<0.05).G-CSF对胸腺CD4+ CD8-细胞比例影响不大.照后21 d GCSF组CD4-CD8+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t=3.77,P<0.05).荧光定量PCR结果提示照后30 d GCSF组胸腺细胞sjTREC拷贝数明显高于对照组(t=5.95,P<0.01),但照后60 d两组胸腺细胞sjTREC拷贝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CSF可促进急性辐射损伤小鼠胸腺双阴性及双阳性细胞的增殖、分化,提高胸腺输出功能,加快中枢免疫重建.
赵红霞郭梅孙雪冬艾辉胜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免疫重建
自然杀伤细胞治疗晚期肝癌的近期临床疗效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评价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治疗晚期肝癌的近期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其对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采集解放军307医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所收治的30例晚期肝癌患者的外周血,经体外培养诱导产生NK细胞,于第14、15天进行细胞回输,连续2次回输为1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治疗,分别于每疗程细胞治疗前及治疗完成2周后取患者外周血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比较治疗前、后各淋巴细胞亚群与NK细胞比例的变化,观察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30例晚期肝癌患者经NK细胞治疗后PR 4例,SD 19例,PD 7例;客观缓解率为13.3%,疾病控制率为76.7%;细胞免疫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无明显变化,NK细胞活性较治疗前明显提高[(6.68±3.83)%vs(5.06±4.46)%,P<0.05]。治疗过程中30例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NK细胞免疫治疗可提高机体抗肝癌免疫效应,可减缓病情进展,安全性高,为晚期肝癌患者开辟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荆娜张金超杨岩丽吴琼孙雪冬张晓燕赵来伟潘欣蒋昊丁国梁王丹红陈虎
关键词:自然杀伤细胞肝癌临床疗效
白血病小鼠H-2全不相合微移植模型的建立及鉴定被引量:3
2014年
本研究旨在建立白血病小鼠H-2全不相合微移植模型并进行鉴定。受、供鼠分别为雌性BALB/c和雄性C57BL/6J,H-2为全不相合。受鼠微移植前5 d静脉接种WEHI-3细胞约1×106个,微移植前3 d开始给予MA化疗(米托蒽醌+阿糖胞苷),0 d末次化疗后8 h之内回输经G-CSF动员的供体脾单个核细胞,回输细胞数分别为(3、6、12)×107个。化疗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所有受鼠不予GVHD预防。比较各组早期死亡率、白细胞恢复及白血病负荷情况。RT-PCR法检测微移植后供体嵌合率。从临床表现和病理情况综合评价微移植组小鼠GVHD情况。结果表明,化疗对照组早期死亡率为25%,(3、6、12)×107组分别为16.67%、8.33%、8.33%。(3、6)×107组白细胞恢复明显优于化疗对照和12×107组(P<0.05)。白血病负荷(3、6、12)×107组明显低于化疗对照组(P<0.01),而(6、12)×107组明显低于3×107组(P<0.05)。微移植后供体成分在2周之内以微嵌合形式存在。微移植组小鼠均未发生明显GVHD证据。结论:成功建立了白血病小鼠H-2全不相合微移植模型,为后续研究及临床微移植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
吴惠惠刘铁强孙雪冬黄晓梅张锐刘志强满秋红黄雅静孙琪云左红莉乔建辉余长林胡锴勋艾辉胜郭梅
关键词:白血病小鼠
微嵌合体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4年
微嵌合体是指具有遗传差异的两个个体之间,其中某个体的微量细胞或DNA成分在另一个体内存在的状态。微嵌合体的发现及研究的历史表明,尽管研究微嵌合体的关注点已经囊括了形成、来源、分布、类型、与疾病的关系等多个方面,但研究对象均为自然获得的微嵌合体。众所周知,在某些临床治疗手段中,比如移植和输血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微嵌合体,但相比于自然获得微嵌合体,对这些治疗中形成的医源性微嵌合体的研究显然不够详细。微移植是刚刚兴起的治疗白血病新方法,其效果明显,但机制尚不清楚,是否与微嵌合体相关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总结文献资料对微嵌合体的研究历史、发展前景略作综述,为有关微嵌合体在微移植中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思路。
孙雪冬桑建利艾辉胜
关键词:微嵌合体白血病
nm23-M1基因在小鼠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
2014年
目的 探讨nm23-M1基因在小鼠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方法 给小鼠经尾静脉注射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WEHI-3,同时选取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组,取发病小鼠以及正常小鼠的骨髓,采取qRT-PCR的方法检测nm23-M1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白血病发生及发展的关系.结果 粒单细胞白血病小鼠骨髓细胞中nm23-M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是正常对照组中的24倍,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nm23-M1基因在小鼠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中高表达,并且与外周血白细胞数、骨髓原始细胞数以及脏器白血病侵袭情况相关,而与白血病小鼠的性别、年龄无关.
董征孙雪冬满秋红姚波李玉芳刘铁强黄珊刘广贤艾辉胜郭梅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亚致死剂量照射后小鼠胸腺细胞周期及近期输出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本研究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急性辐射损伤小鼠胸腺细胞的细胞周期、凋亡及近期输出功能的影响。雌性BALB/c小鼠40只,给予6 Gy 60Coγ线1次性全身照射后随机均分为2组。G-CSF组小鼠给予重组人G-CSF 100μg/(kg.d),皮下注射,连续14天;对照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皮下注射,连续14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照后72小时内胸腺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凋亡细胞比例;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照后30和60天105个胸腺细胞中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sjTREC)拷贝数,以判断胸腺细胞输出功能。结果表明,G-CSF在照后6小时即可使胸腺细胞出现G0/G1期阻滞,G-CSF组vs对照组为(82.0±5.0)%vs(75.9±2.8)%(p<0.05),S期细胞比例下降,G-CSF组vs对照组为(10.2±4.8)%vs(15.7±2.3)%(p<0.05),但对G2/M期细胞比例影响不大。胸腺细胞受照后6小时即出现明显凋亡,12小时达高峰。G-CSF组在照后6及12小时胸腺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5±2.4)%和(15.5±3.3)%,而对照组分别为(16.5±2.2)%和(22.6±0.7)%,两时间点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照后30天G-CSF组胸腺细胞sjTREC拷贝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照后60天两组胸腺细胞sjTREC拷贝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G-CSF可调节急性辐射损伤后胸腺细胞周期,减少胸腺细胞凋亡,增加胸腺细胞输出功能,促进中枢免疫恢复。
赵红霞郭梅孙雪冬胡凯勋艾辉胜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胸腺输出功能
NOV及BNIP3基因在小鼠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2
2011年
本研究探讨NOV及BNIP3基因在小鼠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给小鼠经尾静脉接种小鼠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WEHI-3,随机将小鼠分成化疗组和对照组,然后在接种后不同时间点取2组小鼠骨髓组织,采用qRT-PCR方法动态检测NOV、BNIP3 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白血病发生及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对照组小鼠NOV、BNIP3 mRNA表达水平在接种后2周开始逐渐增高,死亡时达到高峰,分别由接种前的1.85E-05与3.44E-03,升高至濒死时的3.57E-02与3.48E-02(p<0.05)。化疗组小鼠2种基因的表达率则在化疗后迅速降至2.51E-05与1.58E-03(p<0.05),与接种前水平相近(p>0.05),复发时再次升高,死亡时2基因表达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NOV及BNIP3基因在白血病小鼠中表达明显增高,其表达异常可能参与了小鼠白血病的发生与发展;2种基因表达率与疗效密切相关,因此NOV和BNIP3表达水平在疗效评估及MRD检测中具有重要价值。
左洪莉彭恩兰赵红霞孙雪冬郭梅王丹红乔建辉孙琪云余长林胡凯勋杨啊晶艾辉胜
关键词:NOV基因
异源反应性NK细胞对输血相关免疫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供血者KIR与受血者HLA-Ⅰ类分子不同程度匹配情况下的异源反应性NK细胞对输血相关免疫抑制的作用。方法模拟临床输血状态,采用miniMACS免疫磁珠分选方法,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得到纯化的NK细胞,体外培养并采用PCR-SSP法进行5种KIR抑制基因的分型。将已经KIR分型的NK细胞(4ml共1×106个细胞)与已知HLA分型的血液病患者骨髓移植供者的全血(20 ml)按比例(相当于60 kg体重个体输入800 ml全血)混合,不同时间点取样检测免疫指标的变化。根据KIR和HLA的不相合程度分为20组,比较不同相合程度对血液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从0—24 h,IL-2、IL-4、PGE2、TNF-α、TNF-β、IFN-γ、GM-CSF的浓度分别由(1.97±0.12)、(0.22±0.03)、(0.22±0.06)、(0.19±0.02)、(0.13±0.02)、(0.12±0.02)、(0.19±0.02)μg/L增加到(2.94±0.06)、(0.55±0.09)、(0.53±0.05)、(3.54±0.07)、(3.08±0.14)、(2.65±0.11)、(2.37±0.16)μg/L(P<0.05),IgA、IgM、IgG的浓度都随时间的增加而分别由(1.20±0.20)、(1.28±0.07)、(9.89±0.37)g/L减少到(0.60±0.07)、(0.72±0.06)、(6.66±0.91)g/L(P<0.05);KIR与HLA相合程度的不同与IL-2、IL-4、PGE2、IgA、IgM、IgG浓度无关(P>0.05);随KIR与HLA不相合程度的加大,TNF-α、TNF-β、IFN-γ、GM-CSF的浓度逐渐增加,分别从(0.42±0.04)、(0.37±0.04)、(0.46±0.08)、(0.43±0.02)μg/L增加到(3.54±0.07)、(3.08±0.14)、(2.65±0.11)和(2.37±0.16)μg/L(P<0.05)。结论 KIR与HLA不相合程度越高越能激发异源反应性NK细胞的免疫功能,可更好地逆转输血相关免疫抑制作用。
刘佳孙雪冬陆颖谭燕刘广贤王全立
关键词:自然杀伤细胞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
以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为主的非清髓预处理方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NST)是上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移植方法,但迄今为止尚无标准的预处理方案。2005年8月至2008年4月,我们以氟达拉滨、环磷酰胺(Cy)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为主,联合适量细胞毒药物进行非清髓预处理,现探讨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报道如下。
赵红霞郭阳乔均晓黄雅静胡海兰孙万军孙雪冬
关键词: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安全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