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甜

作品数:12 被引量:379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4篇建筑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低丘
  • 2篇低丘缓坡
  • 2篇滇西
  • 2篇滇西北
  • 2篇一致性
  • 2篇植被
  • 2篇植被动态
  • 2篇山地
  • 2篇神经网
  • 2篇神经网络
  • 2篇生态
  • 2篇生态风险
  • 2篇生态风险评价
  • 2篇网络
  • 2篇景观
  • 2篇开发区
  • 2篇黄土高原
  • 2篇SOFM神经...
  • 2篇城市
  • 2篇城市景观

机构

  • 1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11篇张甜
  • 10篇刘焱序
  • 9篇彭建
  • 7篇王仰麟
  • 5篇赵明月
  • 2篇魏海

传媒

  • 2篇地理学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生态适应性循环三维框架的城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城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与制图作为区域生态风险研究热点方向,可以为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地域空间开发权衡提供属性定量与空间定位指引。本研究以城市社会-生态系统为风险评价对象,引入生态适应性循环三维框架,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从单一...
刘焱序王仰麟彭建魏海张甜
基于植被动态的黄土高原生态地理分区
生态地理区划作为自然区划的新分支,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地理学者的广泛关注,其在认识地理分异规律、社会生产以及区域规划活动中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相对于自然区划,生态地理区划本质上更加关注具有相似生产潜力、受到相似生态胁迫和...
张甜彭建刘焱序赵明月
关键词:SOFM神经网络黄土高原
基于生态适应性循环三维框架的城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103
2015年
本研究以城市社会—生态系统为风险评价对象,引入生态适应性循环三维框架,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从单一的景观指数层面扩展至"潜力—连通度—恢复力"三维准则,并以深圳市为研究区,基于有序加权平均(OWA)算法对评价结果进行情景设置。研究结果显示,评价中干扰指标主要影响风险评价结果属性值域,而风险空间格局则受暴露指标制约;深圳全市景观生态风险整体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城市新建成区风险最高,大鹏半岛风险最低,羊台山与笔架山公园则是城区内部的相对风险低值区;基于OWA方法设置情景偏好,绘制"忽视"、"正常"及"重视"三种风险情景下的城市景观生态风险图。本研究基于生态适应性循环理念集成社会—生态系统时空动态干扰与暴露指标表征城市景观生态风险,并通过OWA方法变换主观偏好、降低评价不确定性,可以满足不同发展思路下的城市开发布局需求,从而为城市景观发展空间权衡提供决策支持。
刘焱序王仰麟彭建张甜魏海
基于植被动态的黄土高原生态地理分区被引量:18
2015年
生态地理区划作为自然区划的新分支,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地理学者的广泛关注,其在认识地理分异规律及区域规划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生态地理分区多依据自上而下的三级演绎途径,且对于多分区方案的对比与优选缺乏定量化准则。黄土高原作为中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植被生长与恢复对缓解当地生态困境十分重要,因此以植被多年动态一致性特征作为分区合理性的评价指标,有助于准确揭示当地生境特点及分异规律。为此,选取热量类、水分类、地形类及地表覆被类共9个指标,采用自组织映射网络(SOFM)与GIS空间分析技术,基于黄土高原近30年来自然本底与覆被状况进行生态地理分区;并依循植被动态一致性准则,依据两步筛选法对多种方案进行优选,最终将黄土高原分为六大生态地理区。研究表明:黄土高原修正6分区方案在12个备选分区方案中效果最好;同时,修正6分区方案多年平均NPP离散系数最低,表明该分区内部离散程度最小。分区方案与既有分区方案相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由于区划尺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整体区域划分更为清晰。对生态地理分区方案优选定量方法的探索,有助于提升自下而上生态地理区划的客观性。
张甜彭建刘焱序赵明月
关键词:SOFM神经网络黄土高原
多重演化动力机制下的空心村整治经济保障体系探究被引量:13
2016年
空心村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其不仅是对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与低效利用,更映射出农村社会组织结构的失调。城乡二元结构所引起的农村经济格局失衡是导致农村人口流失、形成空心村的直接驱动因素,因而合理的经济保障体系构建成为空心村整治的核心环节。本文基于离心力与向心力的不均衡关系,提出了空心村演化的非等量动力机制,其中经济动力对于农村空心化的作用显著并同时存在着层级间的传递。通过选取滇西南的大理市和山东半岛的禹城市、青州市作为典型村落案例区,重点梳理了不同类型农区空心村整治过程中的资金分配、资源配置以及补贴政策的差异性问题。为实现空心村整治后农民的安居、就业、收入的长远保障,有必要进一步强调"保障补偿主体、发展优势产业、完善配套设施、拓宽融资渠道"等空心村整治保障对策,并重视保障对策间的统筹协调,从而协同推进中国乡村空间重构和转型发展。
张甜王仰麟刘焱序赵明月
关键词:空心村整治动力机制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滇西北村域景观格局演变——以大理市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区为例被引量:13
2015年
人类的开发活动是造成土地覆盖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村域尺度上高强度的人类开发活动对土地覆盖及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规律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采用2009年的GeoEye-1数据和2014年的WorldView-3数据,利用ArcGIS和ENVI,基于面向对象和人机交互的方法解译影像应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定量研究大理市海东镇低丘缓坡山区改造过程中的土地覆盖变化和景观格局演变.结果表明:2009年主要土地覆盖类型是林地、水田和旱地,占总面积的82.8%,2014年林地、推平未建地和水田占总面积的70.9%;研究期间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由林地、水田和旱地向推平未建地、建设用地转移,尤其是2014年推平未建地面积达531.57 hm^2,其中来自林地、旱地和水田的面积分别占42.8%、21.7%和14.2%.景观空间格局演变表现为斑块数量和密度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变小;边缘指数和形状指数增加,斑块形状更加复杂;斑块破碎化,整体构成更加多样化.
赵明月彭建刘焱序张甜
关键词:滇西北
恢复力视角下的乡村空间演变与重构被引量:51
2017年
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是中国乡村发展转型的重要途径。恢复力是指系统吸收干扰、经历变化和重组后,仍然保持原有功能、结构、特性和反馈的能力。梳理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乡村社区恢复力、空间恢复力相应概念,借助宏观生态学领域中的恢复力相关概念阐释乡村空间演变过程,可以在深化乡村空间演变与重构理论内涵的同时更有效的理解乡村空间的演变过程和重构目标。乡村空间重构并不只是国土或规划层面的景观空间优化,而需要站在强化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角度,从乡村空间演化机制入手,提升乡村空间演化动力从而驱动空间重构。将乡村空间的演变阶段嵌入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过程中,将作为当前国际研究热点的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引入乡村地理学研究领域,从而进一步扩展了学科研究视角,完成乡村空间演变与重构的理论抽象。
张甜刘焱序王仰麟
关键词:恢复力社会-生态系统
1987-2015年深圳市主城区景观演变过程多时相识别被引量:32
2016年
城市扩张具有典型的阶段性特征,城市化初期的不透水面快速蔓延和中后期的生态环境约束往往呈现非线性关系。基于多时相数据对典型城市发展中关键指标的变化拐点进行识别,将有助于认识城市景观演变的时间节点,理解城市化的生态响应过程。本文选用深圳市西部1987-2015年长时序Landsat影像共27期,逐年提取新构建的归一化裸露指数(MNDBI*)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从而在时间上寻找城市增长的转折点,在空间上识别不同空间位置的景观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87-2015年深圳市城市增长十分明显,并以2003年为拐点经历了"快速增长"至"平稳约束"的变化;与此对应,植被指数的关键拐点与城市化拐点基本重合,印证了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和生态系统响应的时空关联特征。此外,从空间分异来看,深圳市南部各区的城市化约束期出现相对更早,拐点一般在1995-1998年间;而北部各区的快速城市化时期持续更长,一般在2003-2006年后趋于平稳。在空间上,以市图书馆为中心刻画西、北、西北、东北剖面线方向的指标动态,发现采样中心附近的景观类型变化较小,而更远辐射半径经历了更大幅度的城市化;这说明深圳市南部城市发展较早达到饱和,且近30年的城市扩张以由南向北的放射式蔓延为主。面临城市化带来的生态威胁,相关环保措施的有力实施仅能延缓城市化导致的生境退化步伐,城市扩张所带来的生态破坏依然不容小觑,合理而有力的政策颁布、实施与监管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极为必要。
张甜王仰麟刘焱序彭建
关键词:生态响应
中国自然地域分区研究前沿与挑战被引量:15
2018年
分区是地理学认知世界的基本途径。作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自然地域分区通过对区域的划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自然地域系统要素特征及其相互作用过程的地域分异规律,可为制定差异化的空间管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自然地域分区的主题与方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在不断变革与创新,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学者在自然地域动态分区、分区界线自动划定与多分区方案定量优选等前沿领域的近期进展,总结了自然地域分区理念、方法的创新与拓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时代自然地域分区在理念、技术与任务方面面临的挑战,建议开展面向人类—自然耦合系统、综合定性与定量途径、从全球到地方多尺度的自然地域分区研究,以期进一步完善自然地域分区理论与方法。
彭建毛祺杜悦悦苏冲张甜胡熠娜王仰麟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滇西北村域景观格局演变--以大理市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区为例
作为全球变化的驱动力之一,城镇化在世界各地的进程不断加速,人类的开发活动是造成土地覆盖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村级景观是农业发展的主要空间,通常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受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影响,高强度的...
赵明月彭建刘焱序张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