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海

作品数:10 被引量:434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3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城市
  • 3篇生态
  • 3篇景观
  • 2篇低丘
  • 2篇低丘缓坡
  • 2篇生态风险
  • 2篇生态风险评价
  • 2篇适宜性
  • 2篇城市景观
  • 1篇新区
  • 1篇灾害
  • 1篇灾害风险
  • 1篇人文
  • 1篇社会
  • 1篇生态适宜性
  • 1篇生态适宜性评...
  • 1篇体积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适宜性
  • 1篇土地适宜性评...

机构

  • 10篇北京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教育部

作者

  • 10篇彭建
  • 10篇魏海
  • 6篇王仰麟
  • 6篇刘焱序
  • 3篇袁媛
  • 2篇马晶
  • 2篇张甜
  • 1篇宋治清
  • 1篇秦博
  • 1篇韩忆楠
  • 1篇金鑫
  • 1篇张小飞
  • 1篇李贵才
  • 1篇胡智超
  • 1篇陈昕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地理学报
  • 2篇地理研究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地理科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生态适应性循环三维框架的城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城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与制图作为区域生态风险研究热点方向,可以为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地域空间开发权衡提供属性定量与空间定位指引。本研究以城市社会-生态系统为风险评价对象,引入生态适应性循环三维框架,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从单一...
刘焱序王仰麟彭建魏海张甜
河北省县域贫困度多维评估被引量:88
2014年
在京津冀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河北省出现环绕京津地区的贫困带引起了学界与公众的普遍关注。目前国内贫困县的设定往往以经济指标为唯一度量标准,本文在经济维度基础上增加社会维度(代表人类贫困)和自然维度(代表自然贫困)两方面评价指标,构建县域贫困度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北省136个县的贫困状况分别进行经济单维度与经济—社会—自然三维评估,并基于SOFM网络将全省县域贫困度划分为五级,与河北省现有各类贫困县分布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经济单维度与经济—社会—自然多维度评估的聚类分析得到的高贫困度县域均与现有贫困县有很好的对应,与河北省贫困县分布现状基本吻合;由于经济—社会—自然的多维度贫困度评估综合考虑了贫困现状及其潜在可能性,评估更加全面和深入。基于自然维度的潜在贫困度对多维贫困度的影响分析表明:环京津地区的贫困现状比较严重、且潜在贫困程度高,应积极依托京津,承接产业转移。而在冀中南地区,尽管贫困现状较为严重,但潜在贫困程度较低,因其较易脱贫而容易被忽视;同时,还存在大量非贫困县转化为贫困县的可能性;应进一步加强对该地区贫困问题的关注,分类扶贫、防治结合、区域联动,促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社会财富同步增长。
袁媛王仰麟马晶魏海彭建
关键词:SOFM
基于GRNN模型与邻域计算的低丘缓坡综合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片区为例被引量:35
2014年
土地资源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低丘缓坡开发能够为土地资源紧张地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保障,而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则是开展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的基础性工作,其核心在于综合评定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开发的适宜类型及其程度。以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片区为例,本研究在明确界定低丘缓坡范围的基础上,构建了低丘缓坡耕地、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GRNN模型划分土地开发适宜性等级;重点关注集中连片土地开发的规模化效益,采用邻域算法对研究区低丘缓坡综合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乌蒙山片区低丘缓坡土地开发潜力巨大,耕地、建设用地开发单宜区面积分别为31.37万hm2和3.84万hm2,其中多宜区面积达1.79万hm2;而考虑同现有用地类型及土地开发类型的空间邻接关系,基于规模效益原则综合权衡,多宜区中0.84万hm2更适宜开发为耕地,0.69万hm2更适宜用于建设用地开发,0.26万hm2因空间孤立而不作为土地开发区;综合开发适宜性评价确定耕地、建设用地开发区面积分别为27.68万hm2和2.21万hm2。研究结果对于乌蒙山片区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魏海秦博彭建金鑫
关键词:土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的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以深圳市茅洲河流域为例被引量:47
2018年
近年来频发的暴雨洪涝成为威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灾害类型,而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区域原有的景观结构和水文过程,是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加剧的重要诱因,定量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暴雨洪涝灾害及其风险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深圳市茅洲河流域为例,基于CLUE-S模型、SCS模型及等体积淹没算法等,对12种暴雨洪涝致灾-土地利用承灾情景下的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进行定量模拟。研究结果显示,相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下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随暴雨致灾危险性增加风险加剧显著;在同等致灾危险性水平下随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中等风险和高风险区面积均呈现较为明显的增加趋势,中、高风险区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率表现出较高的协同变化特征;以50年遇危险性水平为例,随着建设用地面积由基期的15368.85hm^2增加至近期16076.07hm^2和远期16750.89hm^2,高风险区面积由254.07hm^2增加至276.48hm^2和286.2hm^2。由此可见,尽管暴雨强度的增加是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加剧的根本诱因,但是以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为表征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的影响不容忽视。
彭建魏海武文欢刘焱序王仰麟
耦合恢复力的林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以吉林省汪清县为例被引量:38
2015年
本研究试图将植被变化与恢复能力纳入林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中,从空间动态的角度对典型林业县土地生境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并综合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趋势分析与偏相关分析、R/S分析等手段,分别进行生境质量评价、植被变化与驱动分析、趋势可持续性判断。基于流域单元的评价结果良好展示了研究区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异,即自然生境本底条件较差、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的低适宜区域,和有较好生态本底条件、可持续生态恢复能力的高适宜区域。在研究整体概念框架上,本研究提出将判定持续性的Hurst指数作为恢复力的空间表达手段,可以有效对具体区域林业管理进行实际应用;在具体方法上,研究所采用的SOFM神经网络聚类、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数理计量手段可以有效降低主观评价导致的不确定性。
刘焱序王仰麟彭建魏海宋治清张小飞
关键词:恢复力偏相关HURST指数
基于生态适应性循环三维框架的城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96
2015年
本研究以城市社会—生态系统为风险评价对象,引入生态适应性循环三维框架,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从单一的景观指数层面扩展至"潜力—连通度—恢复力"三维准则,并以深圳市为研究区,基于有序加权平均(OWA)算法对评价结果进行情景设置。研究结果显示,评价中干扰指标主要影响风险评价结果属性值域,而风险空间格局则受暴露指标制约;深圳全市景观生态风险整体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城市新建成区风险最高,大鹏半岛风险最低,羊台山与笔架山公园则是城区内部的相对风险低值区;基于OWA方法设置情景偏好,绘制"忽视"、"正常"及"重视"三种风险情景下的城市景观生态风险图。本研究基于生态适应性循环理念集成社会—生态系统时空动态干扰与暴露指标表征城市景观生态风险,并通过OWA方法变换主观偏好、降低评价不确定性,可以满足不同发展思路下的城市开发布局需求,从而为城市景观发展空间权衡提供决策支持。
刘焱序王仰麟彭建张甜魏海
城郊聚落景观的集聚特征分析方法选择研究被引量:30
2015年
高度集聚是城郊聚落景观最明显的空间格局特征,是郊区城市化的直观反映。针对目前景观集聚程度研究空间计算方法缺乏筛选、不具可比性等问题,通过4种集聚空间算法在不同角度分析典型区域的城郊聚落景观集聚特征,并在西安市长安区作以简单应用。结果表明:1景观聚集度适于区分出同类连续大斑块和不同类破碎小斑块,核密度适于宏观上集聚组团的识别,空间关联算法适于空间定位具体要素点的集聚特征,Ripley’s L函数适于识别空间距离以确定搜索半径;2根据核密度计算结果,从研究区聚落景观中提取出3个大型组团,分别命名为"政府商业中心聚落组团""沣渭新区聚落组团"和"旅游度假区聚落组团",其划分模式符合研究区各经济板块的未来发展方向。
刘焱序王仰麟彭建袁媛马晶魏海
关键词:聚落景观
城市腹地定量识别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8
2016年
城市与其腹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对城市腹地的准确识别有助于科学评估城市发展实力与潜力,已成为当前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制定的重要决策支撑。本文系统梳理了城市腹地概念内涵,从流度辐射区、城市吸引区,到中心地与腹地互动,再到中心地与腹地一体化的历史变化。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城市腹地定量识别的研究进展:识别对象从单一城市腹地转为城市群腹地,识别内容则从宽泛的综合腹地转向具体产业、金融、信息腹地等,识别方法为对传统场强模型的多要素修正。最后,将城市腹地定量识别研究展望概括为网络城市腹地与虚拟腹地识别、经济—生态—人文腹地的综合识别、遥感数据与非参数化模型的应用等3个方面。
彭建陈云谦胡智超魏海
关键词:城市腹地
基于OWA的低丘缓坡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被引量:46
2014年
山区城市在城镇化、粮食安全、生态保护的多重要求下,有必要探索将基本农田以外的低丘缓坡山地开发为建设用地的可行性和限制性。研究选取涵盖景观风险和灾害风险的共12个空间化指标,基于有序加权平均(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OWA)方法,以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进行低丘缓坡区域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通过设置不同位序权重表征评价者偏好,结果表明:在指标风险程度的可信度较高的情况下,农用地、城镇、断裂带、河流等高风险指标权重被加大,空间特征明显;在指标风险程度的可信度较低的情况下,评价结果的空间均质性增强。通过模拟城镇建设导向、维持现有政策、风险控制导向3种适宜性分区情景,得出在城镇建设导向下应优先开发中小城镇,在风险控制导向下应优先保证大城市合理扩展。评价结果可以描述在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如何构建政策权衡后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满足了不同决策思路下的建设用地开发布局需求。
刘焱序彭建韩忆楠魏海杜悦悦
关键词:低丘缓坡情景分析
基于城市群的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被引量:55
2015年
作为推进区域社会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级新区建设是中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重要实践;而开展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的研究,则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考虑到城市群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及其对新区建设的基础支撑,以中国现有的23个大城市群为评价对象,构建了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的"发展战略导向+建设支撑条件(1+4)"评估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分析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区位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就新区建设支撑条件而言,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珠江三角洲、成渝、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以及海峡西岸、武汉、江淮、中原、呼包鄂、哈大长等城市群地区支撑能力较优;而综合考虑国家区域开发战略导向及其建设支撑条件,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珠江三角洲、成渝,以及辽东半岛、关中、海峡西岸、山东半岛、中原、兰白西、黔中等城市群综合区位最佳,且在基础条件最为优越的城市群可支撑建设1~2个不同功能的国家级新区。而相关评估结果同现有国家级新区分布格局基本吻合,则在一定程度上例证了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评估框架的合理性。
彭建魏海李贵才陈昕袁媛
关键词:国家级新区城市群区位选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