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冲

作品数:7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河北省财政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灰飞虱
  • 4篇飞虱
  • 3篇水稻
  • 3篇水稻黑条矮缩...
  • 3篇水稻黑条矮缩...
  • 3篇小麦
  • 3篇花叶
  • 3篇花叶病
  • 3篇花叶病毒
  • 3篇黑条矮缩病
  • 3篇黑条矮缩病毒
  • 3篇矮缩病
  • 3篇大麦
  • 2篇短柄草
  • 2篇新寄主
  • 2篇寄主
  • 2篇二穗短柄草
  • 1篇选育
  • 1篇玉米
  • 1篇饲养

机构

  • 7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河北金融学院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7篇苗洪芹
  • 7篇邸垫平
  • 7篇张爱红
  • 7篇杨菲
  • 7篇闫冲
  • 2篇路银贵
  • 2篇田兰芝
  • 1篇张永亮
  • 1篇王献兵
  • 1篇王锡锋
  • 1篇崔禹

传媒

  • 3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传播方式和传播特性研究初报被引量:2
2017年
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Barley yellow striate mosaic virus,BYSMV)是我国小麦产区新发现的一种病毒,为了明确该病毒的发生流行规律并建立相应的防治方法,在温室条件下对该病毒的传播方式、介体传毒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BYSMV仅由介体昆虫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传播,不能通过机械摩擦、土壤和病残体传播。该病毒在灰飞虱体内的循回期最短为6 d,接种后20 d达到传毒发病盛期。灰飞虱最短获毒和传毒时间均为1 min,病毒在小麦苗中的最短潜育期为5 d。由此可见,灰飞虱对BYSMV具有较强的获毒和传毒能力。本研究为下一步进行该病毒的寄主范围、病害的发生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手段,也为生产上预防和控治由该病毒引起的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爱红杨菲闫冲霍良占邸垫平苗洪芹
关键词:小麦灰飞虱
玉米抗粗缩病接种鉴定技术研究及应用
邸垫平苗洪芹路银贵田兰芝张爱红杨菲闫冲
研究了传毒介体灰飞虱的饲养方法及玉米抗性鉴定的接种方法,为玉米粗缩病抗源鉴定及品种选育提供了可靠技术保障。主要研究成果:1.筛选出水稻、小麦、稗草3种适宜灰飞虱大量繁殖的饲料植物,建立了以小麦为主要饲料植物的灰飞虱室内人...
关键词:
关键词:玉米品种选育接种方法
二穗短柄草——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新寄主
二穗短柄草属禾本科早熟禾亚科,是一新型的模式植物。为更深入的研究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与寄主植物的互作机理,本文利用传毒介体灰飞虱将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人工接种于二穗短柄草Bd21,观察了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是否可侵染短柄草,以及侵染...
张爱红邸垫平杨菲闫冲苗洪芹
关键词:二穗短柄草
文献传递
人工饲养不同世代灰飞虱群体传播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比较被引量:2
2017年
为明确人工饲养对灰飞虱传毒能力的影响,本文利用人工饲养至第55代、23代和8代的3个无毒灰飞虱群体,研究灰飞虱携带和传播RBSDV能力的差异。每个群体经饲毒、度过循回期后,选择雌、雄成虫各50头,单头单苗接种1叶1心期健康玉米。接种4 d回收灰飞虱,利用RT-PCR检测带毒率,并调查灰飞虱死亡率;接种43~50 d后调查玉米粗缩病发病率。结果表明:人工饲养55代、23代和8代的灰飞虱群体平均带毒率分别为68.24%、58.93%和62.09%,统计分析表明差异不显著;3个群体平均传毒率分别为31.22%、20.32%和29.91%,55代和8代群体均显著高于23代(P<0.05);3个群体平均死亡率分别为54.19%、65.24%和77.72%,其中55代群体极显著低于8代(P<0.01),二者与23代群体差异不显著。3个群体灰飞虱的带毒率63.09%高于传毒率27.15%,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人工群体饲养至第55代的灰飞虱与仅饲养至第8代的灰飞虱在携带和传播RBSDV方面未发现显著差异,且均保持了较好的能力。
杨菲张爱红闫冲孟凡思霍良占邸垫平苗洪芹王锡锋
关键词:灰飞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人工饲养传毒
二穗短柄草被确定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新寄主被引量:1
2016年
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是一种新兴的模式植物,在病毒-植物的互作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毒,明确该病毒是否能够侵染二穗短柄草,是进行病毒-寄主互作研究的前提。本研究利用传毒介体灰飞虱将RBSDV人工接种于二穗短柄草Bd21,观察RBSDV是否侵染短柄草,以及侵染后的症状发展过程,同时对病毒进行了PCR检测。结果显示,RBSDV可以侵染二穗短柄草;初期症状为节间缩短,随后表现植株矮缩、心叶扭曲、缺刻等症状;PCR检测有明显的目的条带。由此确定二穗短柄草是RBSDV的新寄主,可作为该病毒与寄主互作的研究材料。这为进行RBSDV抗病基因鉴定、基因组学研究以及农作物的抗病育种奠定了基础。
张爱红崔禹杨菲邸垫平闫冲苗洪芹
关键词:二穗短柄草寄主
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生物学传播特性研究初报
为明确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Barley yellow striate mosaic rhabdo virus,BYSMV)的传播特性,在温室条件下对该病毒的传播方式、介体传毒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YSMV可通过昆虫...
闫冲张爱红杨菲赵亚星郭桂洪邸垫平苗洪芹
关键词:小麦灰飞虱
文献传递
灰飞虱传播的一种小麦病毒病鉴定被引量:3
2016年
在实验室中利用灰飞虱接种小麦时出现一种新的病毒病症状,鉴定表明其病原为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Barleyyellowstriatemosaicvirus,BYSMV)。采用生物学测定、电镜观察、RT—PCR检测和序列分析的方法,明确了该病毒的粒体特性、危害症状及田间发生情况。接种试验表明该病毒通过灰飞虱传播,接种7-10d后小麦新生叶片出现黄色斑点、斑驳,继而发展成黄色条纹,叶片对生且细而窄,重病株新叶扭曲,叶鞘不能伸长,病株矮化。对小麦病叶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发现细胞质中存在大量弹状病毒粒子,病毒粒体大小为(315—353)mm×(46~57)nm。利用特异性引物从病株总RNA中扩增出565bp基因片段,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与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Barleyyellowstriatemosaicvirus,BYSMV)Zanjan-1分离物聚合酶(L)基因对应序列的一致性为97%,与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ortherncerealmosaicvirus,NCMV)L基因对应序列的一致性为78%~79%。对采自河北邯郸、石家庄、保定、唐山的31株样品进行RT—PCR检测,25株检测到BYSMV,7株检测到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blackstreakeddwarfvirus,RBSDV),其中5株为2种病毒复合侵染,结果表明BYSMV的田间分布较广。系统发育分析表明BYSMV—Lab/TS/ZX/QY4个分离物与本研究的BYSMV亲缘关系密切。BYSMV是我国小麦上新发现的一种弹状病毒,并已形成危害,暂定名为小麦黄条纹矮缩病,应加强流行动态监测。
邸垫平张永亮张爱红闫冲杨菲路银贵田兰芝王献兵苗洪芹
关键词:小麦病原鉴定系统发育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