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爱红

作品数:50 被引量:116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财政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5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7篇玉米
  • 14篇粗缩病
  • 13篇玉米粗缩病
  • 11篇灰飞虱
  • 11篇飞虱
  • 9篇水稻
  • 9篇小麦
  • 9篇番茄
  • 8篇水稻黑条矮缩...
  • 8篇水稻黑条矮缩...
  • 8篇抗性
  • 8篇黑条矮缩病
  • 8篇黑条矮缩病毒
  • 8篇矮缩病
  • 7篇抗病
  • 6篇毒病
  • 6篇黄化
  • 6篇黄化曲叶病
  • 6篇番茄黄化曲叶...
  • 5篇抗病性

机构

  • 49篇河北省农林科...
  • 4篇唐山市农业科...
  • 3篇河北农业大学
  • 2篇河北大学
  • 1篇河北金融学院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赤峰市农牧科...
  • 1篇信阳农林学院

作者

  • 50篇张爱红
  • 44篇邸垫平
  • 43篇苗洪芹
  • 23篇杨菲
  • 17篇路银贵
  • 15篇田兰芝
  • 7篇段西飞
  • 7篇闫冲
  • 6篇孙茜
  • 4篇张尚卿
  • 3篇陈丹
  • 3篇崔禹
  • 2篇孙祥瑞
  • 2篇董灵迪
  • 2篇刘帅
  • 2篇潘阳
  • 2篇张晓芳
  • 1篇张永亮
  • 1篇韩晓清
  • 1篇曹克强

传媒

  • 8篇植物病理学报
  • 4篇河北农业科学
  • 2篇河北农业大学...
  • 2篇植物保护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蔬菜
  • 2篇中国植物保护...
  • 2篇中国植物保护...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蔬菜
  • 1篇玉米科学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园艺学报
  • 1篇农药
  • 1篇植物检疫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中国植物病理...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5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8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在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叶片内的积累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应用玉米粗缩病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对已知抗性水平的抗病、中抗和感病自交系材料逐株进行病情严重度分级调查。采集不同级别病株的玉米新叶,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Indirect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ID-ELISA)检测病株叶片中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fijivirus,RBSDV)。采用SPSS软件对O.D405光密度值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同一抗性水平、不同级别的玉米自交系病株叶片内的RBSDV浓度差异显著(F=237.499,P<0.01),且随病株病级加大,病毒浓度升高;而相同病级的抗病、感病和中抗玉米自交系叶片内的RBSDV浓度无显著差异(F=0.775,P=0.598);抗病自交系病株叶片中的病毒总浓度显著低于感病自交系材料。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粗缩病病株叶片内的病毒浓度与生物学症状呈正相关,病情越重,病毒浓度越高。RBSDV一旦侵入寄主,在抗病、感病和中抗的自交系植株体内均可增殖,并运转到新生叶片。此结论为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揭示玉米抗粗缩病的机理奠定了基础。
张爱红苗洪芹朱宝成路银贵陈丹邸垫平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玉米粗缩病初显症叶龄与品种抗性关系研究初报被引量:1
2013年
针对玉米粗缩病采用传统的以病情指数为评价指标的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存在一定问题,采用田间自然发病法和人工接种法,分析了不同抗性级别玉米自交系‘90110’、‘沈137’、‘DB544’、‘冀35’、‘丹360’、‘黄早四’、‘掖107’、‘掖478’、‘5003’田间自然发病严重度与人工接种发病的初显症叶龄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试验材料田间病指分布在2.85~65.84之间,人工接种致病病株初显症叶龄分布在4~15叶之间,两者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923,P<0.01)。通过建立田间发病严重度与人工接种条件下初显症叶龄间的回归方程,制定了以病株初显症叶龄为抗性评价指标的抗性划分标准:初显症叶龄小于6.27的为高感;初显症叶龄在6.27~10.32间的为感病;初显症叶龄在10.32~12.35间的为中抗;初显症叶龄在12.35~13.77间的为抗;初显症叶龄大于13.77的为高抗。新评价指标的采用不仅可以将每材料每重复接种株数从15株减少到3株,同时还将试验调查终止期从19片叶缩短到14片叶。
田兰芝路子云路银贵邸垫平张爱红苗洪芹
关键词:玉米玉米粗缩病抗性鉴定
灰飞虱规模化饲养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小麦为主饲料进行灰飞虱规模化饲养方法,属于昆虫饲养技术领域。小麦种子筛选、催芽,在温室中播种,待小麦长至2叶1心期,高度达到6cm时,作为灰飞虱取食饲料;用养虫罩将小麦扣住,将灰飞虱饲养于养虫罩扣住的小...
张爱红邸垫平崔禹霍良占杨菲苗洪芹
文献传递
梨树挥发物成分的鉴定及其对梨叶斑蛾的触角电位反应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筛选梨叶斑蛾引诱物质。[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了梨树挥发物的主成分,并通过触角电位仪(EAG)测定了梨叶斑蛾对主要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结果]梨叶中共鉴定出包含萜类、酯类、醛类及醇类在内的24种主要挥发物。梨叶斑蛾雌雄蛾对供试挥发物均可产生EAG反应,其中雌蛾对芳樟醇、月桂烯、反-β-罗勒烯的反应最明显;雄蛾对芳樟醇、反-β-罗勒烯、α-法尼烯的反应最强烈。剂量反应试验结果表明,梨叶斑蛾雌蛾对3种供试化合物的EAG活性与化合物的剂量之间呈正相关性。[结论]试验结果为制定基于植物源的梨叶斑蛾监测与防治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晓芳刘红敏张爱红方川张涛
关键词:梨叶斑蛾触角电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河北坝上露地错季大白菜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栽培技术被引量:2
2020年
露地大白菜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栽培模式集成集约化育苗,定植前药剂喷淋防病,生物防治,杀虫灯监测及诱杀,有机肥或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追施有机硅水溶肥改良土壤等技术,平均每667 m^2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45.27%,减施化肥33.33%~38.89%,大白菜增产8.9%以上。该模式已在河北省张家口坝上地区推广应用5667 hm^2(8.5万亩)。
郭敬华张爱红董灵迪焦永刚石琳琪
关键词:栽培技术集约化育苗杀虫灯大白菜
室内饲养时间对灰飞虱传播RBSDV的影响初报
张爱红段西飞邸垫平苗洪芹
关键词:灰飞虱人工接种鉴定
人工饲养不同世代灰飞虱群体传播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比较被引量:2
2017年
为明确人工饲养对灰飞虱传毒能力的影响,本文利用人工饲养至第55代、23代和8代的3个无毒灰飞虱群体,研究灰飞虱携带和传播RBSDV能力的差异。每个群体经饲毒、度过循回期后,选择雌、雄成虫各50头,单头单苗接种1叶1心期健康玉米。接种4 d回收灰飞虱,利用RT-PCR检测带毒率,并调查灰飞虱死亡率;接种43~50 d后调查玉米粗缩病发病率。结果表明:人工饲养55代、23代和8代的灰飞虱群体平均带毒率分别为68.24%、58.93%和62.09%,统计分析表明差异不显著;3个群体平均传毒率分别为31.22%、20.32%和29.91%,55代和8代群体均显著高于23代(P<0.05);3个群体平均死亡率分别为54.19%、65.24%和77.72%,其中55代群体极显著低于8代(P<0.01),二者与23代群体差异不显著。3个群体灰飞虱的带毒率63.09%高于传毒率27.15%,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人工群体饲养至第55代的灰飞虱与仅饲养至第8代的灰飞虱在携带和传播RBSDV方面未发现显著差异,且均保持了较好的能力。
杨菲张爱红闫冲孟凡思霍良占邸垫平苗洪芹王锡锋
关键词:灰飞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人工饲养传毒
日光温室秋延后番茄套种芹菜模式及其配套“三灌两喷”技术
2018年
为了应对当前番茄价格不断下降、农民收入得不到有效保障的问题,河北省蔬菜产业体系病虫害绿色防控岗位专家团队经过几年研究,探索出了日光温室秋延后番茄套种芹菜的栽培模式,并针对栽培模式改变后病害种类、发生规律的变化,提出了配套"三灌两喷"防控技术,控制番茄和芹菜病害的效果明显。
张尚卿韩晓清吴志会杨东旭杨菲张爱红邸垫平孙茜
关键词:日光温室秋延后番茄套种芹菜
高效、准确的玉米粗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被引量:7
2015年
为建立高效、准确的玉米粗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通过将玉米人工接种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研究了温度对RBSDV在灰飞虱体内循回期的影响以及玉米接种苗龄、接种强度及接种时间对人工接种鉴定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病毒在灰飞虱体内的循回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在平均温度分别为18.50、23.50、27.50℃时,循回期分别为36.27、21.76、16.38 d;在玉米芽鞘期至2叶1心期接种,接种强度每苗为7~10头虫,接种时间72~96 h条件下,鉴定效果优于其它处理;感病对照郑单958、掖107、掖478发病充分,病情指数为97.70%~100.00%。用已知抗性水平的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进行验证,鉴定结果表明该人工接种鉴定技术可客观反映供试玉米材料的实际抗性水平。
张爱红邸垫平张晓芳路银贵田兰芝苗洪芹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人工接种
河北省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和番茄褪绿病毒复合侵染及分布被引量:7
2019年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及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是危害番茄的主要病毒。2016~2017年,在河北省18个番茄主产区调查番茄病毒病危害情况,采集262份植株矮化、叶片黄化、褪绿、卷曲的番茄样品,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2016~2017年河北省番茄病毒病发生普遍,所检样品中TYLCV的侵染率为68.66%,其中与ToCV复合侵染率为19.5%;除栾城、滦南、乐亭、永年4地样品暂未检测到ToCV外,其他14个采样点的样品均检测到ToCV,侵染率为19.5%,且全部表现为与TYLCV复合侵染,河北省番茄主产区暂未发现ToCV单独侵染的样品。
张爱红杨菲潘阳孙祥瑞张尚卿苗洪芹邸垫平孙茜
关键词: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复合侵染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