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鹏飞

作品数:22 被引量:61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航空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5篇轴承
  • 4篇数值模拟
  • 4篇滑油
  • 4篇航空发动机
  • 4篇值模拟
  • 3篇润滑系
  • 3篇润滑系统
  • 3篇流场
  • 3篇流动特性
  • 2篇旋流
  • 2篇直喷
  • 2篇润滑
  • 2篇收油
  • 2篇数值模拟研究
  • 2篇瞬态响应
  • 2篇燃烧
  • 2篇燃烧室
  • 2篇冷态
  • 2篇径向
  • 2篇空气系统

机构

  • 22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中国民用航空...
  • 1篇中国航发四川...
  • 1篇中国航发控制...
  • 1篇中国航发湖南...

作者

  • 22篇朱鹏飞
  • 15篇刘振侠
  • 13篇吕亚国
  • 5篇任国哲
  • 5篇高文君
  • 4篇索建秦
  • 3篇郑龙席
  • 3篇张丽芬
  • 3篇胡剑平
  • 1篇赵静宇
  • 1篇钟冲
  • 1篇沈浩
  • 1篇赵靖宇

传媒

  • 16篇推进技术
  • 2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航空学报
  • 1篇航空计算技术
  • 1篇燃气涡轮试验...
  • 1篇航空工程进展

年份

  • 4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轴心射流收油环内部油气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2024年
为研究环下润滑结构内部油膜迁移及流动特性,针对轴心射流收油环采用VOF (Volume of fluid)方法开展了数值计算,获得了收油环端面油膜动态形成过程,在分析流场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收油环运转工况及结构参数对内部油膜形态、滑油体积分数、油膜速度和供油孔输油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收油环端面油膜呈圆盘状迁移,边缘破碎形成油滴、油带甩至侧壁面,在供油孔内以“月牙形”分布加速流动,收油环端面油膜厚度随主轴转速增大而减小,随喷嘴流量上升而增加;提高转速降低了供油孔内滑油含量,使孔内油膜加速流动,孔内滑油含量随喷嘴流量的上升而增大,随供油孔径的增加而下降;喷嘴流量与供油孔径的改变对孔内流速影响较小;增加孔径与提高收油环转速可加强供油孔输运能力,8 kr/min下提高喷嘴流量使无量纲输油量Cq平均降低了40.71%,提高孔径使Cq最大提高了57.14%,转速的增加使Cq平均增加25.87%。
朱泽韬吕亚国朱鹏飞姜乐刘振侠
关键词:VOF方法
润滑系统管路流动与换热耦合计算研究
2016年
为研究沿程管路换热与滑油流动之间的耦合问题,通过分析主要元件的流动和换热特性,引入元件换热的能量方程,结合管路流动的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建立了润滑系统管路热流耦合计算模型。针对一段发动机供油管路,利用MATLAB/Simulink建模仿真工具包,建立其热流耦合网络计算模型,获得滑油流量、温度以及管壁温度等参数,采用商业软件Flowmaster对其进行验证。模型计算结果与Flowmaster计算结果非常接近,滑油流量和温度的最大误差均不超过3%,管道壁温的计算误差不超过2.4%,说明建立的热流耦合计算模型具有良好的仿真精度,适用于考虑沿程管路换热的发动机润滑系统计算分析。
任国哲刘振侠朱鹏飞吕亚国
关键词:润滑系统换热
多容腔耦合的瞬态响应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为了研究多容腔耦合的瞬态响应特性,结合航空发动机空气系统结构特点,搭建了包含容腔、管道、孔等多个元件组成的系统级实验台,并开展了实验研究。同时,引入滞后时间、响应时间和响应时间系数三个评价参数,用于定量分析系统响应过程的快慢和强弱。实验分析了多容腔耦合响应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获得了不同位置气流压力的时间响应曲线以及响应时间。实验结果显示:容积效应对腔压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延缓作用,并且每个测点的延迟时间不一致,越远离扰动源滞后时间越长;响应时间与扰动压力及转盘转速相关,扰动压力越高压力响应时间越长,旋转流动对气流参数的变化具有延缓作用,在实验工况下转速提高一倍,旋转盘响应时间增加约0.5s,增幅大于10%。
胡剑平刘振侠朱鹏飞高文君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空气系统瞬态响应旋转盘
航空发动机滑油回油管内的流型识别及含气率预测研究
2024年
发动机润滑系统回油管内油气两相介质的流动特性直接影响系统中回油泵及散热器的工作特性。为辨别回油管内油气两相流流型和建立含气率预测关系式,本文搭建了模拟轴承腔回油管流动的实验系统,并依据涡轴发动机回油量及油气比完成了700组不同工况的实验测试。实验空气与滑油流量范围分别为10~200 SL/min与6~37 L/min。本文对实验范围内的管内流型进行了判别,并修正了含气率的预测模型。首先对两种极限工况的压力信号的时序特征、概率密度函数和傅里叶变换进行分析,判定其流型为分层流和弹状流。将流型结果与Mandhane流型图进行对比,显示Mandhane流型图并不能准确预测回油管内的油气两相流流型。其次利用含气率经验关系式进行含气率预测,发现Massena预测模型预测的含气率与实验值更接近,预测结果更准确。分层流的含气率在50%以下,而弹状流的含气率在50%以上。最后根据流型对Nicklin经验关系式进行修正,得到分层流和弹状流对应的分布系数分别为0.848和0.919。
李澍胡剑平谭逸朱鹏飞吕亚国
关键词:润滑系统回油管流型识别
双喷孔滑油喷嘴流动及流量特性的数值计算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为了研究双喷孔滑油喷嘴内部流动及流量特性,根据滑油喷嘴流动特点基于VOF(Volume of fluid)两相流方法建立了滑油喷嘴流动的数值计算模型。在验证数值计算方法可靠性的基础上,计算并分析了喷孔间距、孔径比和喷孔分布顺序对喷嘴流动及流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喷孔结构中各喷孔滑油流量均小于其单喷孔的滑油流量,孔径比相同时各喷孔流量与其单喷孔流量的差值均随喷孔距的增大而减小,孔径比为2.0、喷孔距为基准孔径的两倍时喷孔流量的最大偏差达到了4.4%;下游喷孔滑油流量随孔径比的增大而减小,孔径比越大、喷孔距越小时上游喷孔对下游喷孔的流动影响越大,下游喷孔流量与单喷孔流量相差越大,喷孔距为基准孔径的两倍、孔径比由1.0增大至2.0时下游喷孔的流量减小了2.8%;相同孔径喷孔在同一孔距下位于喷嘴主体上游时的滑油流量均大于其位于下游时的滑油流量,但滑油喷嘴总流量几乎相同。
姜乐刘振侠吕亚国朱鹏飞
关键词:数值模拟
翼型表面湍流脉动对水滴撞击特性的影响
2021年
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法和随机轨道模型,分别模拟空气-水滴两相流场以及湍流脉动对水滴的影响。针对NACA23012翼型表面的水滴撞击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湍流脉动引起水滴撞击特性变化的原因,以及湍流脉动对不同粒径水滴撞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湍流脉动使水滴的运动轨迹变得无序,并造成水滴撞击特性在驻点和撞击极限产生明显变化;水滴直径增加时,撞击极限附近以外的区域湍流脉动的影响显著减小;水滴直径采用Langmiur D分布时湍流脉动的影响非常小。
周琳曹逸韬郭垠昊朱鹏飞
关键词:水滴撞击随机轨道模型数值模拟
径向油孔结构对环下润滑高速轴承内部流动特性的影响研究
2024年
为了研究径向油孔结构对环下润滑高速轴承内部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根据高速轴承内部流动特征建立了数值计算方法,针对包含输油通道、径向油孔和轴承组件的物理仿真模型开展了油气两相流动计算,对比并讨论了不同径向油孔结构下轴承内部的油气分布和黏性摩擦损失。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径向油孔孔径增大后轴承内部的平均滑油体积分数单调增加且滑油分布更均匀。径向油孔布设在周向油槽的同侧有利于提升轴承内部的平均滑油体积分数,同时滑油沿周向分布的均匀性较好。轴承组件表面扩展参数受径向油孔结构的影响,其变化趋势与平均滑油体积分数的变化相似。全部采用经验公式预测得到的黏性摩擦损失整体偏高,且不能反映径向油孔结构参数的影响,数值模拟和经验公式相结合计算得到的黏性摩擦损失与直接采用数值模拟获得的结果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
朱鹏飞姜乐吕亚国公平刘振侠
关键词:高速轴承
基于多节点热网络法的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温度场分析被引量:10
2019年
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温度场分析是发动机润滑系统热分析的关键。针对传统简单节点热网络法中轴承温度节点设置过于简化、人为设置轴承生热分配比例等问题,提出改进的多节点热网络法。基于Hertz热扩散理论,将轴承三元件分别划分为接触表面与主体两个节点,并以Hertz扩散热阻连接;轴承接触区设置油膜节点,加载轴承生热载荷,节点与轴承接触面之间通过油膜热阻连接;构建多节点轴承热网络模型,获得轴承内部更细致的温度场分布。研究表明,轴承表面温度显著高于其内部主体结构温度,而接触区对应的两个接触面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温度差异,使用本文建立的多节点热网络法对滑油出口温度的计算误差不超过7%。
高文君刘振侠朱鹏飞吕亚国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
航空发动机管路系统流动与换热的仿真平台被引量:11
2014年
为分析航空发动管路系统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管路流动与内部结构间的热流耦合问题,利用MATLAB/Simulink建模仿真工具包,开发了航空发动机管路系统通用仿真模块库,构建了管路系统特性分析平台。基于该仿真平台,建立了航空发动机管路系统流动计算模型和热流耦合计算模型。输入边界条件后运行仿真,得到了管路系统流体的压力、温度和流量,以及内部结构各节点的温度。计算结果与商业软件Flowmaster的计算值非常接近,并且流量、压力的仿真结果与试验值的相对误差保持在6.5%以下。利用该仿真平台能搭建较高精度的系统网络模型,提高系统建模效率,可应用于发动机管路系统的设计、改进等方面。
朱鹏飞刘振侠任国哲吕亚国钟冲
关键词:管路系统
旋流器关键参数对双旋流冷态流场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为了探究中心分级双旋流燃烧室内冷态流场特性,采用粒子成像测速法PIV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方法进行研究,揭示了值班级与主燃级旋流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双旋流燃烧室内流场的影响机制,获得了值班级旋流强度、主燃级旋流强度和两级旋流之间的空气比例等旋流器关键参数对燃烧室内流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基准方案下,仅值班级工作时不能形成中心回流区,随着旋流较强的主燃级加入,在主燃级和值班级旋流的相互作用下能够形成稳定的中心回流区;在中心分级双旋流燃烧室中,随着值班级旋流强度的增大,中心回流区的扩张角、径向宽度和回流量明显增大。当值班级旋流的旋流数大于0.6时,中心回流区尺寸随旋流强度的增大无明显变化;当主燃级为强旋流时,主燃级旋流强度对中心回流区影响较小,旋流强度的增大对中心回流区的发展有轻微的抑制作用,但在主燃级旋流数分别为0.723,1.017和1.553时均能形成稳定的中心回流区;对于值班级旋流较弱、主燃级旋流较强的中心分级双旋流燃烧室,主燃级和值班级之间空气比例的增大能够明显导致中心回流区扩张角、径向宽度和回流量增大。
李乐李前东朱鹏飞索建秦郑龙席
关键词:双旋流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