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忠武

作品数:59 被引量:281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6篇医药卫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8篇病理
  • 17篇肿瘤
  • 11篇直肠
  • 9篇直肠癌
  • 9篇肠癌
  • 8篇预后
  • 8篇细胞
  • 8篇临床病理
  • 7篇胃癌
  • 7篇腺癌
  • 7篇淋巴
  • 6篇黑色素
  • 6篇黑色素瘤
  • 6篇肠肿瘤
  • 5篇蛋白
  • 5篇直肠肿瘤
  • 5篇免疫
  • 5篇分子
  • 4篇新辅助治疗
  • 4篇皮肤

机构

  • 45篇北京大学肿瘤...
  • 8篇北京肿瘤医院
  • 6篇北京大学
  • 5篇北京市肿瘤防...
  • 5篇北京大学临床...
  • 3篇北京协和医学...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福建省肿瘤医...
  • 2篇清华大学
  • 2篇教育部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北京积水潭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59篇李忠武
  • 10篇周立新
  • 7篇沈琳
  • 7篇孙应实
  • 6篇张晓燕
  • 6篇武爱文
  • 6篇步召德
  • 5篇李永恒
  • 5篇斯璐
  • 5篇李士杰
  • 5篇王林
  • 5篇季加孚
  • 5篇赖玉梅
  • 5篇薛卫成
  • 4篇时云飞
  • 4篇曹登峰
  • 4篇林冬梅
  • 4篇唐磊
  • 4篇崔传亮
  • 4篇陆爱萍

传媒

  • 8篇中华胃肠外科...
  • 5篇诊断病理学杂...
  • 5篇中华病理学杂...
  • 5篇中国肿瘤临床
  • 3篇北京大学学报...
  • 3篇临床与实验病...
  • 3篇中国实用外科...
  • 2篇临床肿瘤学杂...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肿瘤综合治疗...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山东医药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5篇2020
  • 7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免疫组化检测63例原发甲状腺癌中BRAF^V600E突变及其价值研究被引量:10
2018年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为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BRAF^V600E突变是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最为常见的基因突变之一。据报道,45%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会出现BRAF^V600E基因突变。BRAF^V600E的突变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确诊以及预测不良预后非常重要。目前可用于BRAF^V600E突变的检测方法有Sanger测序法、焦磷酸测序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及等位基因特异扩增(PCR)等方法。
冯勤李忠武刘卉周立新池海谊刘毅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
胃神经内分泌癌的研究进展
2024年
胃神经内分泌癌(gastric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G-NEC)发病率极低。患者确诊时多数已处于晚期,且通常比胃腺癌更具侵袭性,更易发生脉管癌栓、神经侵犯及术后肝转移。目前治疗方法有限且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化方案,导致患者预后较差。随着人类G-NEC的基因组图谱的构建,识别出MYC作为疾病的关键驱动因子,开发小鼠模型来研究其分子和细胞特征,通过大规模的遗传和药理筛选,为理解G-NEC的生物学特性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对于G-NEC的发病机制、分子生物学特征、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仍缺乏足够的认识,为进一步提升对该疾病的系统认知,本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总结,旨在为G-NEC的大样本临床基础转化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
周凯王安强吴艳李忠武步召德
关键词:发病机制分子生物学特征诊疗
先天性色素痣中增生结节的基因学改变及生物学潜能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先天性色素痣中增生结节的基因学改变及生物学潜能。方法采用二代测序方法检测24例皮肤黑色素性肿瘤中全外显子基因改变,包括2例先天性色素痣中增生结节、12例良性的先天性色素痣和10例恶性的黑色素瘤。利用测序结果比较增生结节与先天性色素痣及黑色素瘤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基因组聚类分析,从而进一步揭示增生结节的基因水平特点及其生物学潜能。同时采用4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对增生结节区域进行检测。结果在2例先天性色素痣的增生结节样本中检测到86个共同的体细胞基因突变,其中有52个基因是增生结节组相比于先天性色素痣组增多的突变基因,而这52个突变基因当中22个基因高发于黑色素瘤组。以先天性色素痣和黑色素瘤中有明显差异的变异基因为标准做聚类分析,显示先天性色素痣和黑色素瘤有明显分界,增生结节的基因变异介于先天性色素痣和黑色素瘤之间。4色FISH检测2例增生结节均为阳性。结论增生结节的基因改变介于良性色素痣与恶性黑色素瘤之间,推测增生结节虽然临床表现多为良性生物学行为,但是在基因水平上具有一定的恶性潜能,这类患者在临床中需要长期监测和随访。
曹焱李忠武杨欣赖玉梅庄强贾玲林冬梅
关键词:局限性结节状增生基因文库基因测定
68例肛管直肠黏膜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总结肛管直肠黏膜黑色素瘤(anorectal mucosal melanoma,ARMM)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8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原发性ARMM手术切除标本共68例,复阅病理切片评估病理特征,分期采用Slingluff分期法。结果:(1)临床特征:患者诊断时中位年龄61.5岁,男女比例1∶1.62,首发临床表现最常见的是便血(49例);肿瘤部位最常见的是肛管直肠(66.2%),其次为直肠(20.6%);诊断时分期为Ⅰ期28例(局限期,41.2%),Ⅱ期25例(区域淋巴结转移期,36.8%),Ⅲ期15例(远处转移期,22.1%);5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其余为腹会阴联合切除术,48例术后接受了辅助治疗。(2)病理特征:大体检查88.2%为隆起型肿块,肿瘤中位最大径3.5 cm,中位厚度1.25 cm,黏膜肌以下浸润深度0~5.00 cm(中位1.00 cm);肿瘤浸润达固有肌层者27例,达肠周脂肪组织者16例;67.6%为无色素性或色素不明显;细胞形态最常见的是上皮样(45例,66.2%);89.7%有溃疡形成,35.3%可见坏死,55.9%有血管淋巴管侵犯,30.9%有神经周围侵犯,核分裂象计数中位值18/mm^(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100、HMB-45和Melan-A阳性率分别为92.0%、92.6%、98.0%,Ki-67增殖指数中位值50%;53例进行了CKIT、BRAF及NRAS基因突变检测,突变率分别为17.0%(9例),3.8%(2例),9.4%(5例)。(3)预后:66例患者获得了随访资料,中位随访1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7.4个月,1年、2年、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76.8%、36.8%、17.2%;诊断时淋巴结转移率56.3%;49例(84.5%)发生了远隔部位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肝;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3.5 cm)、黏膜肌以下浸润深度(>1.0 cm)、坏死、血管淋巴管侵犯、BRAF基因突变、术后未行辅助治疗、肿瘤浸润层次深、诊断时分期晚均为总生存期的预后不良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血管淋巴管侵犯、BRAF基因突变为影响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诊断时分期相关的P值接近临界值�
赖玉梅李忠武李欢吴艳时云飞周立新楼雨彤崔传亮
关键词: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淋巴结比率对术前30 Gy/10次分割放疗后Ⅲ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淋巴结比率(LNR)对总剂量30 Gy、10次分割(30 Gy/10 f)术前放疗后Ⅲ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09年8月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收治的282例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均予以中国抗癌协会推荐的30 Gy/10 f 术前放疗方案,其生物有效剂量为36 Gy ,照射方式为3D 适型放疗。放疗结束后休息2~4周施行手术治疗。对术后病理显示为淋巴结阳性的108例Ⅲ期病例,结合AJCC分期第七版研究LNR对其3年无病生存率的影响。 LNR根据四分位数分组:小于0.070为LNR1,0.070~0.142为LNR2,0.143~0.307为LNR3,大于0.307为LNR4。结果108例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为61.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P=0.002)、手术方式(P=0.037)、环周切缘状态(P=0.034)、ypN分期(P=0.001)、TNM分期(P=0.000)和LNR(P=0.003)是影响本组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的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腹会阴联合切除术(P=0.006,HR=2.611,95%CI:1.323~5.153)、G3~4级分化(P=0.015,HR=2.208,95% CI:1.163~4.192)以及ypN2a和ypN2b分期(P=0.024, HR=2.568,95% CI:1.135~5.810和P=0.001,HR=3.759,95% CI:1.776~7.958)是影响本组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因素,而LNR未保留于多因素回归模型。配对比较显示,ypN亚分期间的生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LNR1与LNR2、LNR2与LNR3以及LNR3与LNR4组间,生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显示,LNR无法在ypN亚分期基础上进一步区分预后。结论在AJCC第七版TNM分期系统基础上,LNR对于30 Gy/10 f术前放疗后的Ⅲ期直肠癌预后判断价值有限,不宜被视为常规评价的指标。
王林李忠武李明彭亦凡顾晋
关键词:直肠肿瘤术前放疗
WHO(2018)皮肤肿瘤组织学分类被引量:14
2019年
注:a形态学代码采用肿瘤学疾病国际分类(ICD-O){916A}。生物行为学编码:良性肿瘤为/0,非特异性的、交界性的或未确定生物学行为的为/1,原位癌及上皮内瘤变Ⅲ为/2,恶性为/3,转移性的为/6。B考虑到对一些疾病认识的变化,对先前的WHO肿瘤组织学分类{1906A}进行了一些改动;*标记的是得到了国际癌症研究所/WHO 委员会认证的ICD-O新编码。
许春伟李忠武斯璐
关键词:组织学分类皮肤肿瘤生物学行为疾病认识上皮内瘤变
进展期胃癌中EB病毒感染率及EB病毒参与免疫调节的机制探索
2019年
目的分析进展期胃癌中EBV阳性率及EBV参与机体免疫调节的可能机制。方法 99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入选该研究,收集患者化疗前肿瘤组织标本99例和化疗后肿瘤组织标本108例,以及相应61例人源化胃癌移植瘤(patient-derived xenograft,PDX)组织,用显色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所有组织中EBV-RNA(EBER)状态;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血浆及淋巴细胞中EBV-DNA拷贝数;在胃癌细胞AGS中导入EBV相关BZLF1蛋白构建EBV阳性细胞,RNA测序方法分析EBV阴性及阳性胃癌细胞中差异表达的分子或通路,尤其是跟免疫相关的通路。结果 99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化疗前标本中EBV阳性率为1.01%(1/99),且EBV状态不受化疗影响,PDX组织中EBV阳性率高达21.31%(13/61)。在8例原发肿瘤组织EBV阴性而相应PDX组织EBV阳性的患者中,5例(62.50%)患者的外周血存在EBV潜伏感染。胃癌细胞AGS中导入BZLF1蛋白后,与其配对的亲本细胞相比,筛选出差异表达分子537个,其中上调表达分子265个,下调表达分子272个,通路富集分析表明,上调通路有Jak-STAT通路、PPAR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等,这几条通路均与免疫调节相关。结论我国进展期胃癌中EBVaGC比例较低,PDX组织中EBV阳性率较高可能是由于小鼠免疫缺陷促进潜伏感染的EBV激活复制,EBV感染可能通过激活机体固有免疫而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确切机制有待深入探索。
李北芳杨菁张朦琦陈祖华李忠武董彬高静
关键词:免疫调节
乳腺原发性骨肉瘤1例被引量:3
2012年
患者女性,42岁。体检时乳腺超声示右乳外下象限见一低回声结节,大小1.4 cm×0.8 cm,包膜完整,边界清晰,内回声欠均匀,CDFI未见血流信号。腹部B超示肝、胆、胰、双肾未见明显异常。全身骨扫描未见骨代谢异常。双侧腋窝淋巴结未见异常。临床考虑纤维腺瘤。局麻下行右乳肿物切除术。
范明华李忠武陆爱萍何万宾
关键词:乳腺骨肉瘤临床病理
原发及转移性结直肠腺癌中TTF-1的表达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转录因子-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TTF-1)在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及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局限性。方法结直肠腺癌160例,其中原发119例和发生肺转移41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TTF-1的表达。结果 TTF-1阳性者15例,其中原发结直肠腺癌12例(10.1%)和肺转移腺癌3例(7.3%)。TTF-1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有无黏液、发生部位及TNM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除甲状腺癌和肺腺癌外,TTF-1在结直肠腺癌中也存在一定比例的阳性表达,临床医师判断TTF-1阳性肿瘤的来源时,应考虑结直肠腺癌的可能。
刘卉李忠武薛卫成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腺癌甲状腺转录因子-1免疫组织化学
Warthin瘤合并滤泡性淋巴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0年
Warthin瘤又称腺淋巴瘤或乳头状淋巴囊腺瘤,绝大部分发生于腮腺区,在涎腺肿瘤中较为常见,发病率仅次于多形性腺瘤.Warthin瘤可以发生恶性转化,肿瘤性上皮可以癌变,而淋巴组织间质也可以发生多种类型淋巴瘤.迄今为止,文献中关于Warthin瘤淋巴组织间质原发的淋巴瘤或全身系统性淋巴瘤局部侵犯Warthin瘤的病例共报道25例.我们发现1例少见的全身系统型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累及Warthin瘤淋巴组织间质的病例,并且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位点特异性间期荧光原位杂交(Locus specific interphase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LSI-FISH)方法证实了FL的诊断.
时云飞刘毅强李向红周立新孙宇武莹李忠武
关键词:WARTHIN瘤滤泡性淋巴瘤文献复习LYMPHOMA间期荧光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