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预后
  • 2篇室间隔
  • 2篇室间隔穿孔
  • 2篇介入
  • 2篇急性心肌梗死
  • 2篇梗死
  • 2篇穿孔
  • 1篇心肌挫伤
  • 1篇心肌梗死后
  • 1篇心脏
  • 1篇心脏病
  • 1篇心脏手术
  • 1篇胸部
  • 1篇胸部外伤
  • 1篇血肿
  • 1篇引流
  • 1篇引流术
  • 1篇手术

机构

  • 5篇河南大学
  • 1篇阜外华中心血...

作者

  • 5篇孙子瑞
  • 3篇魏文学
  • 3篇李凯
  • 1篇陈亚君
  • 1篇连鸿凯
  • 1篇侯强

传媒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河南外科学杂...
  • 1篇社区医学杂志

年份

  • 2篇2021
  • 3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糖皮质激素治疗胸部外伤所致心肌挫伤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治疗胸部外伤所致心肌挫伤的效果。方法随机将40例胸部外伤所致心肌挫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吸氧、稳定生命体征、营养心肌等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静滴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针80 mg,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5 d磷酸肌酸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超敏肌钙蛋白I(Trop I)。结果治疗组5 d复查磷酸肌酸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超敏肌钙蛋白I(Trop I)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对胸部外伤所致心肌挫伤具有临床治疗作用。
孙子瑞李凯魏文学侯强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心肌挫伤胸部外伤
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预后及介入治疗效果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PIVSR)患者临床特点、预后及介入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河南省人民医院及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112例PIVSR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短期(2周)内是否存活分为短期死亡组(n=42)及短期存活组(n=70),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并分析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对于短期存活患者随访1年,分析随访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依据不同治疗方法绘制患者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OR=5.63,95%CI:1.68~18.83)、入院时心率快(OR=4.52,95%CI:1.33~15.37)、心尖部穿孔(OR=3.30,95%CI:1.01~10.73)为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LVEF数值高(OR=0.88,95%CI:0.82~0.94)、合并室壁瘤(OR=0.24,95%CI:0.08~0.67)为短期存活的获益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穿孔直径(HR=2.44,95%CI:1.12~5.32)为随访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行介入封堵治疗(HR=0.05,95%CI:0.02~0.12)、LVEF数值高(HR=0.91,95%CI:0.84~0.97)为随访期存活的获益因素。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行介入治疗患者生存预后明显优于保守治疗患者(P<0.001)。结论年龄大、心尖部穿孔、入院时心率快为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穿孔直径为随访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行介入封堵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蒋亚鹏孙子瑞陈同峰刘煜昊韩艳韩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室间隔穿孔预后
6例创伤性肺血肿早期治疗体会被引量:2
2015年
2013年7月~2014年6月笔者收治6例创伤性肺血肿,1例手术治疗,5例非手术治疗;痊愈5例,死亡1例。早期合理的综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孙子瑞连鸿凯李凯魏文学陈亚君
关键词:创伤肺血肿
介入封堵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预后的危险因素及残余分流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研究介入封堵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VSR)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及术后残余分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成功行介入封堵手术的患者76例,封堵后70例(92.1%)有残余分流,院内死亡15例,将其与存活病例进行差异性比较,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对出院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中位随访时间760(IQR:1075)d,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随访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依据术后残余分流量分为小量组(分流直径≤3 mm)及大量组(分流直径>3 mm),用Kaplan-Meier法做出两组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原性休克(OR105.36,95%CI 4.27~2600.78)、穿孔直径(OR 1.89,95%CI 1.13~3.14)为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既往脑卒中病史(HR 2.90,95%CI 1.13~7.46)、心原性休克(HR29.51,95%CI 8.52~102.17)、穿孔直径(HR 1.28,95%CI 1.12~1.48)为随访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小量残余分流组与大量组长期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P=0.601)。结论心原性休克、穿孔直径为介入封堵治疗AMI后VSR患者院内死亡及随访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既往脑卒中病史为随访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术后残余分流对预后无影响。
蒋亚鹏孙子瑞陈同峰刘煜昊张静叶发民郭素萍
关键词:介入封堵预后
控制性负压引流术在心脏病体外循环术中的应用
2015年
目的探讨纵隔负压在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68例经正中开胸心脏病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2例。两组均行心包持续负压引流。对照组采用传统纵隔持续负压引流技术;观察组采用控制性负压引流技术。比较两组术后胸液引流量、术后输血量、纵隔心包引流管引流时间、心包填塞情况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术后6 h胸液引流量及术后胸液引流总量、术后输血量分别为(491.43±90.64)、(698.59±83.97)、(581.25±192.50)ml,与对照组的(720.41±108.04)、(971.80±119.49)、(1091.66±271.89)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适当纵隔负压可保持引流通畅,但长时间持续强力纵隔负压可加重创面损伤,增加成人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出血量。
魏文学李凯孙子瑞
关键词:心脏手术术后出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