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星

作品数:209 被引量:846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2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8篇历史地理
  • 65篇天文地球
  • 50篇生物学
  • 8篇文化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14篇石器
  • 107篇旧石器
  • 82篇石器时代
  • 79篇旧石器时代
  • 77篇遗址
  • 46篇考古
  • 43篇石制品
  • 29篇旧石器时代晚...
  • 29篇更新世
  • 27篇考古学
  • 27篇古学
  • 25篇古人类
  • 20篇旧石器遗址
  • 17篇水洞沟遗址
  • 15篇细石
  • 14篇晚更新世
  • 14篇埋藏学
  • 13篇动物考古
  • 12篇动物考古学
  • 8篇史前

机构

  • 208篇中国科学院
  • 55篇中国科学院大...
  • 24篇中国科学院研...
  • 17篇中国社会科学...
  • 16篇吉林大学
  • 9篇北京大学
  • 7篇中国人民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南...
  • 7篇甘肃省文物考...
  • 5篇中央民族大学
  • 5篇河南省文物考...
  • 4篇河北师范大学
  • 4篇兰州大学
  • 3篇武汉大学
  • 3篇皇家安大略博...
  • 3篇河北省文物研...
  • 2篇北京联合大学
  • 2篇河北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208篇高星
  • 53篇陈福友
  • 42篇裴树文
  • 25篇张乐
  • 24篇李锋
  • 24篇张晓凌
  • 23篇张双权
  • 22篇关莹
  • 18篇冯兴无
  • 16篇周振宇
  • 16篇王春雪
  • 13篇彭菲
  • 11篇刘德成
  • 10篇仪明洁
  • 8篇李锋
  • 7篇卫奇
  • 5篇沈辰
  • 5篇许春华
  • 5篇葛俊逸
  • 5篇马宁

传媒

  • 107篇人类学学报
  • 20篇科学通报
  • 10篇第四纪研究
  • 8篇化石
  • 6篇中国科学:地...
  • 5篇考古
  • 5篇地球科学进展
  • 4篇边疆考古研究
  • 3篇江汉考古
  • 2篇事业财会
  • 2篇科学
  • 2篇第十届全国第...
  • 1篇科学中国人
  • 1篇北方文物
  • 1篇考古学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历史研究
  • 1篇科技进步与对...
  • 1篇科技管理研究

年份

  • 13篇2023
  • 4篇2022
  • 9篇2021
  • 9篇2020
  • 11篇2019
  • 11篇2018
  • 9篇2017
  • 9篇2016
  • 10篇2015
  • 12篇2014
  • 8篇2013
  • 12篇2012
  • 13篇2011
  • 7篇2010
  • 13篇2009
  • 7篇2008
  • 3篇2007
  • 11篇2006
  • 3篇2005
  • 8篇2004
20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1世纪水洞沟遗址的发掘与研究
2003-2007年,宁夏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系统性发掘,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标本。在对遗址和出土的文化遗存的分析中,除了基本的类型学、技术学、动物骨骼分析以外,研究团队还创新性地开展了石制品功能分析、热...
高星关莹
关键词:水洞沟遗址旧石器时代晚期
天津蓟县营坊旧石器地点调查简报
2016年
营坊旧石器地点于2005年4月发现,2005年5月又对其进行了复查。该地点位于天津蓟县东北部渔阳镇营坊村西北的黄土台地中。在其黄色细粉砂层及亚黏土层和地表发现石制品279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古人类主要选择燧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硬锤锤击法为剥片的主要技术;石制品总体以小型和微型居多;石器主要以石片为毛坯,刮削器是主要类型;石器多由古人类在石片的一侧采用锤击法正向加工而成。地貌与地层对比则显示遗址的时代大致属于晚更新世晚期之末,即旧石器时代晚期。
盛立双王春雪石晶陈雍张俊生张俊生高文太武进何张森水卫奇高星张森水王小庆卫奇刘德成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晚期
中国地区现代人起源问题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8年
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问题,在国际学术界"近期出自非洲说"和"多地区进化说"两派学说激烈争论的背景下一直存在着"本土连续演化"与"非洲移民替代"两种假说的碰撞,两种观点的主要提出与支持者分别来自古人类学和分子生物学界.随着新材料发现、新分析进展和更多领域介入此项研究,相关认识得到深化,有关假说得以发展和修正,不同人群间发生过基因交流、现代人都经历过复杂的融合与演化过程渐成学术界共识.中国地区新发现的人类化石所揭示的古人类体质特点及其演化,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成果和古DNA信息的提取与破译,正使该地区现代人群起源与形成过程逐渐清晰起来,但不同假说的交锋仍在持续,分子生物学主流观点认定中国地区最早现代人来自西方,古人类学和考古学则在强化对"连续进化附带杂交"观点的论述.本文梳理、总结了近年中国在此问题上的研究进展及西方学术界的相关发展变化,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未来方向提出了思路与建议.
高星彭菲彭菲李锋
关键词:现代人起源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大型食草类动物的骨骼单元分布被引量:4
2012年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2005~2006年发掘出土了上万件动物化石.基于遗址中两种优势动物原始牛和普通马骨骼单元的量化与统计分析,逐次衡量了多种埋藏学营力在这一动物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对于自然性因素而言,古人类的狩猎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肢解、屠宰、搬运等活动才是造就这一动物群当前面貌的最主要原因.更为重要的是,本项研究首次确认了东亚旧石器时代记录中古人类对于原始牛和普通马骨骼单元的差异处理模式,从而表明这一时期的古人类已经掌握了足够的狩猎技巧与生存技能,并且熟知大型猎物的生态习性及解剖特点和营养价值,从而能够根据猎获对象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野外处理和搬运策略.
张双权李占扬张乐高星
关键词:埋藏学动物考古学
安徽芜湖金盆洞旧石器地点2002年发掘报告被引量:10
2004年
2001年春季,在安徽芜湖石镇发现了一处富含脊椎动物化石的称为金盆洞的洞穴堆积。翌年秋季,对金盆洞化石点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化石发掘,发现人工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共伴,收集到10余件人工制品和3千余件哺乳动物化石,初步搞清了这一地点的地层、化石种类分布及其时代。经初步研究,金盆洞出土的动物化石可以归入8个目18个科23个属27个种哺乳动物;该动物群与和县龙潭洞的动物群最接近,其次为南京汤山葫芦洞的动物群较接近,其生存时代很可能是中更新世晚期。金盆洞旧石器地点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长江下游石灰岩地区的洞穴和裂隙堆积中具有发现史前人类活动遗迹的潜力。
金昌柱董为高星刘武刘金毅郑龙亭韩立刚谢小成崔宁张颖奇
关键词:动物群石制品
冉家路口旧石器遗址初步研究被引量:16
2004年
冉家路口遗址位于重庆市丰都县境内,是三峡地区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埋藏于长江干流的第Ⅲ级基座阶地底部,石制品经过了短距离的搬运和扰动。2001年进行的第2次发掘揭露面积500m2,出土石制品680件,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等,原料全部就地选取河滩砾石,以锤击法生产石片。石器以大型和中型为主,砍砸器和刮削器是主要类型,其它有凹缺器、薄刃斧、手镐、两面器和石球等;石器毛坯以石片为主,占80 5%;石器采用锤击法加工,以单向加工为主,另外有少数错向和双面加工,器型比较稳定;石器类型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的特点,同时呈现较强的石片工业特点。地貌对比和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冉家路口遗址的时代处于中更新世晚期,属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陈福友高星裴树文冯兴无卫奇朱松林李国洪吴天清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制品
宁夏旧石器考古调查报告被引量:19
2004年
2002年4—5月在宁夏开展的考古调查共发现旧石器时代地点30余处。2003年4月再次调查并对上年发现地点进行复查,确定了灵武地区水洞沟、施家窑、张家窑和固原地区彭阳县岭儿村4处地点群,采集石制品300余件,动物化石20余件,大部分来自地层断面上。石制品个体多较小,类型多样。从地层和石制品特征判断,新地点多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水洞沟文化时代相当;少许材料发现自早于水洞沟工业的层位。此项调查扩大了宁夏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分布区,对探讨水洞沟文化的分布范围、渊源和旧石器时代晚期东西方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线索。
高星裴树文王惠民钟侃
关键词:石制品旧石器时代考古
百色六怀山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被引量:16
2007年
百色六怀山遗址位于右江右岸第四级基座阶地。2005年10—11月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1 000m2,出土石制品136件,砾石37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断块和砾石等。古人类选择阶地底部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石器以大型为主,手镐和砍砸器是主要类型;古人类多在砾石一端采用锤击法打制石器。石器面貌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主工业的鲜明特点。地貌和地层对比显示该遗址形成于中更新世早期。
裴树文陈福友张乐曹明明黄鑫高星
关键词:石制品百色盆地
探索华夏民族与中华文明的远古根系
2021年
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怎样演变成今天的华夏民族?洪荒时代的古文化如何发展为现今的中华文明?深埋于地下的历史与当今社会又有怎样的关联?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清晰的答案,拉长了的华夏历史尚有很多空白,族群与文化演变的过程和原因仍有待深入解读。本文尝试将中华民族及其文明的根基溯源至旧石器时代,用考古材料串连起先民生存繁衍的些许篇章,将对华夏根系的研讨引向深入。
高星
关键词:中华文明文化演变考古材料远古人类古文化华夏民族
三峡库区的旧石器时代的信息和意义
三峡地区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揭示出有关古人类分布和适应生存方面的许多重要信息,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在库区内发现如此多的更新世古文化遗址,使三峡库区由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地区一跃而成为富积地区,扩大了古人类在中华大地的分布...
高星裴树文冯兴无陈福友
文献传递
共2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