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峰
-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山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早期结直肠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构建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分析早期结直肠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迟发性出血(DPPB)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1年10月在我院行ESD的406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PPB分为DPPB组(n=37)和对照组(n=369)。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早期结直肠癌ESD术后发生DPPB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R软件绘制ESD术后发生DPPB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DPPB组病灶位置在直肠、病灶直径≥3 cm、黏膜下层病灶重度纤维化、术中明显出血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其余因素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位置在直肠、病灶直径≥3 cm、黏膜下层病灶重度纤维化、术中明显出血是早期结直肠癌ESD术后发生DPPB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的C-index为0.819;ROC曲线下面积为0.839(95%CI:0.778~0.901);校准曲线斜率趋近1(χ~2=7.962,P=0.381)。结论病灶位置在直肠、病灶直径≥3 cm、黏膜下层病灶重度纤维化、术中明显出血是早期结直肠癌ESD术后发生DPPB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病灶位置、病灶直径、黏膜下层病灶纤维化程度、术中出血等4个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 黎嘉妍刘倩怡刘智尚李杰峰阮巍山
- 关键词:早期结直肠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内镜黏膜下挖出术对胃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价值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以胃黏膜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为患者提供内镜下治疗的效果。方法方便抽取2018年3月—2019年8月在该院接受诊疗的胃黏膜下肿瘤患者76例并分为研究组(n=38)与参考组(n=38),为研究组患者提供内镜黏膜下挖出术,为参考组患者实施内镜消化道全层切除术,对患者手术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与参考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手术时间(65.42±10.28)min、抗生素应用时间(2.15±0.89)d、禁食时间(3.79±0.32)d、术后住院时间(6.45±1.34)d均明显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40、5.893、15.220、6.948,P<0.05)。研究组穿孔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26%,参考组穿孔、瘘管形成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3.68%,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8,P<0.05)。结论胃黏膜下肿瘤患者采用内镜黏膜下挖出术疗效确切,胃黏膜下肿瘤患者接受内镜下黏膜下挖出术安全、可靠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 刘倩怡刘智尚李杰峰黎嘉妍
- 关键词:胃黏膜下肿瘤内镜治疗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收治的94例胃溃疡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胃痛恢复情况、溃疡面恢复效果以及远期复发率。结果:实验组患者胃痛恢复有效率和溃疡面恢复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随访12个月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胃溃疡患者胃痛和溃疡症状,远期复发率较低,疗效显著。
- 李杰峰
- 关键词:中西医胃溃疡胃痛复发率
- 贲门失迟缓症患者应用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开术治疗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贲门失迟缓症(AC)患者应用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开术(POEM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7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贲门失迟缓症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观察组53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开胸Heller术,观察组给予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临床治疗效果、Eckardt症状评分、食道静息压、食道松弛压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23%稍高于对照组9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的Eckardt症状评分、食道静息压、食道松弛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随访,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OEM术治疗AC患者,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食管动力学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 刘倩怡阮巍山李杰峰刘智尚黎嘉妍吴颖猛
- 关键词:贲门失迟缓症内镜疗效
- 对比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与传统开胸Heller术治疗不同亚型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与传统开胸Heller术治疗不同亚型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7月至2020年6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贲门失迟缓症患者103例,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开胸Heller术,观察组进行POEM术治疗。观察组根据芝加哥分型标准进一步分为Ⅰ、Ⅱ与Ⅲ型组。比较两组术后疗效、手术相关指标、Eckardt评分、术后恢复指标、食管动力学指标及治疗前后食管内径变化。结果对照组有效人数44例(88.00%),观察组有效人数51例(96.2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黏膜下隧道长度及环形肌切开长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Eckardt症状评分均有所下降,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P<0.05;观察Ⅱ型组及观察Ⅲ型组较观察Ⅰ型组下降幅度大,差异P<0.05;观察Ⅱ型组与观察Ⅲ型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两组Eckardt评分进一步下降,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Eckardt评分下降幅度观察Ⅲ型组>观察Ⅱ型组>观察Ⅰ型组;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首次经口进食时间较对照组均有明显降低;观察Ⅱ型组及观察Ⅲ型组较观察Ⅰ型组降低幅度大,差异P<0.05;观察Ⅱ型组与观察Ⅲ型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三个月观察组及对照LESP及食管最大直径均有所下降,观察组较对照下降明显,差异P<0.05;观察Ⅱ型组及观察Ⅲ型组较观察Ⅰ型组下降幅度大,差异P<0.05;观察Ⅱ型组与观察Ⅲ型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三个月观察组及对照LESRP有所上升,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差异P<0.05;观察Ⅱ型组及观察Ⅲ型组较观察Ⅰ型组升高明显,差异P<0.05。结论POEM术是治疗AC的有效手段,可降低AC不同亚
- 刘倩怡阮巍山李杰峰刘智尚黎嘉妍吴颖猛
- 关键词:贲门失弛缓症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疗效
-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早期胃癌患者切除效果、血清Livin水平及并发症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对早期胃癌(EGC)患者切除效果、血清抗凋亡因子(Livin)水平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诊疗的74例EGC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1∶1比例随机划分成两组。其中将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的37例设为对照组,将开展ESD的37例设为试验组。比较两组病灶切除效果、手术一般指标、血清学指标[Livin、表皮生长因子(EGF)、胃泌素-17(G-17)、糖类抗原(CA-125)]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试验组整块切除率91.89%、治愈性(R0)切除率94.59%与对照组的97.30%、97.3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用时、首次离床时间、术后恢复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流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清Livin、EGF、G-17水平和同组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且试验组术后均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清CA-125水平和同组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4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生存率及复发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EGC运用ESD的病灶切除效果及预后效果和腹腔镜手术相当,但和腹腔镜手术相比ESD可更有效优化手术一般指标,更明显下调血清Livin、EGF、G-17水平。
- 黎嘉妍刘倩怡刘智尚李杰峰
-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早期胃癌抗凋亡因子并发症
- 不同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特征的变化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分析不同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特征的变化情况,并探讨IBS疾病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42例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IBS患者,将其列为IBS组,另选择42例同时期在我医院进行正常体检的健康人,将其列为正常组。观察并比较两组对象肠道菌群数量以及肠道定值抗力B/E值,比较不同亚型IBS患者与肠道菌群数量以及B/E值。结果:两组对象中,IBS组患者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数量有明显变化,B/E值<1并且与正常组有明显差异性(P<0.05);但是两组对象的肠球菌和拟杆菌的数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亚型IBS患者与正常人对比,IBS-D患者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数量有明显变化(P<0.05),B/E值降低(P<0.05),肠球菌和拟杆菌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IBS-C患者拟杆菌增加(P<0.05),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以及B/E值与正常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IBS-A患者肠杆菌与乳杆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P<0.05),B/E值降低(P<0.05),双歧杆菌、肠球菌、拟杆菌数量与正常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IBS患者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现象,因此,肠道菌群失调应该是IBS疾病的发病机制。
- 李杰峰
- 关键词:肠道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