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白文娟

作品数:32 被引量:684H指数:18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5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2篇退耕
  • 22篇退耕地
  • 22篇丘陵
  • 22篇耕地
  • 21篇丘陵沟壑区
  • 21篇黄土丘陵
  • 21篇沟壑
  • 20篇黄土丘陵沟壑...
  • 16篇植被
  • 15篇植被恢复
  • 15篇土壤
  • 8篇土壤种子库
  • 8篇种子库
  • 7篇植物
  • 7篇植物群
  • 7篇植物群落
  • 7篇群落
  • 4篇养分
  • 3篇土壤抗蚀
  • 3篇土壤种子库特...

机构

  • 24篇西北农林科技...
  • 9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6篇华南农业大学
  • 4篇宁夏农林科学...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32篇白文娟
  • 21篇焦菊英
  • 12篇张振国
  • 8篇马祥华
  • 7篇焦峰
  • 5篇章家恩
  • 5篇温仲明
  • 4篇徐华勤
  • 4篇黄建成
  • 3篇郑粉莉
  • 3篇贾燕锋
  • 3篇王宁
  • 2篇胡蓉蓉
  • 2篇刘文
  • 2篇丁晓斌
  • 2篇冯丽芳
  • 2篇董莉丽
  • 1篇刘雨
  • 1篇梁开明
  • 1篇佟富春

传媒

  • 5篇水土保持研究
  • 4篇中国水土保持...
  • 3篇水土保持通报
  • 3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生态学报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草业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土壤
  • 1篇生态科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6篇2007
  • 4篇2006
  • 7篇2005
  • 1篇2004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玉米根际溶磷细菌的分离、筛选及溶磷能力研究被引量:29
2013年
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法,对玉米根际溶磷细菌进行分离,筛选出38株解无机磷菌株和35株解有机磷菌株,并发现无论是细菌总数,还是溶磷细菌总数,根际土壤都比非根际土壤要多.对筛选获得的73株菌株进行菌落形态观察发现,大多数菌落呈乳白色或黄色、形状不规则或近圆形、光滑黏稠、扁平、不透明、边缘不整齐.进一步利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其溶磷能力,发现无机磷菌株溶解的有效磷含量与培养液pH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有机磷菌株则无明显相关.各菌株溶解磷酸钙和卵磷脂的能力差异较大.无机磷菌株和有机磷菌株对无机磷(磷酸钙)和有机磷(卵磷脂)的溶磷量分别为8.88~108.31和0.51~3.53 mg/L.菌株中SWJ1-4和SWJ3-1溶解无机磷能力较强,RYJ1-6溶解有机磷能力较强,且这3株菌株生长快、生长状况良好,在后续微生物菌肥研制中具有较大潜力.
白文娟胡蓉蓉章家恩冯丽芳徐华勤
关键词:溶磷菌溶磷能力根际玉米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中生物土壤结皮特征被引量:24
2006年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县墩滩山的退耕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生物土壤结皮的特点及其对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和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物土壤结皮的盖度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不断增大,结皮的厚度也渐渐增加,且稳定在0.1~0.3cm之间;(2)有结皮样地0—4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一般比对照样地的土壤含水量要低,有结皮样地和对照土壤含水量都随土层深度逐渐升高,但升高幅度逐渐变小;(3)有生物结皮的样地土壤表层0—10cm有机质含量比对照样地有机质含量大;10—20cm土层有生物结皮的样地比对照样地有机质含量也高,但是差异不如0—10cm土层明显;(4)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土壤侵蚀量逐渐减少,与退耕初期相比,退耕10a以上样地土壤侵蚀量可减少30%-80%。说明在退耕地植被恢复的过程中,生物结皮改善了土壤表层性质,增强了土壤抗侵蚀能力。
张振国焦菊英白文娟
关键词:退耕地植被恢复生物土壤结皮黄土丘陵沟壑区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物群落土壤抗蚀性研究被引量:30
2007年
国家退耕还林(草)科技示范点陕西省吴旗县的退耕地植物群落的抗蚀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衡量土壤抗蚀性的12项指标主成分分析,反映特征值大部分信息(88.671%)的主成分包括无机黏粒类、团聚类、无机胶粒类和水稳性团粒类4大类。对4个主成分进行聚类,将吴旗县内的植物群落分为3大类,其中以退耕时间长的人工林地和还草地为主的植物群落抗蚀性最好,其次是退耕时间长的蒿类群落为主,以新退耕还林(草)地和坡耕农用地为主的植物群落抗蚀性较差。从土壤抗蚀性这一重要指标来看,随着退耕时间的延伸,退耕地人工林地抗蚀性较坡耕农用地不断提高,逐渐接近于天然林地,而退耕时间较晚的还林(草)地和坡耕农用地相对较差。
张振国范变娥白文娟焦菊英
关键词:土壤抗蚀性主成分分析退耕地植物群落黄土丘陵沟壑区
酸雨对土壤动物生态位及食物链结构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章家恩徐华勤林琳刘文秦钟白文娟谢俊芳梁开明佟富春叶延琼
酸雨属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已日益成为中国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为探讨酸雨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生态位的影响与作用机制,该项目通过不同强度的模拟酸雨持续淋溶土壤的室内对比实验,研究了酸雨对土壤物理结构、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微...
关键词:
关键词:酸雨土壤微生物生物监测
土壤种子库的研究方法综述被引量:51
2006年
主要从取样方法、取样时间和种类鉴定等方面对土壤种子库研究方法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了种子萌发法,并且提出了要采取长期定位观测的方法对土壤种子库的长期完整动态进行较系统的研究,而且最好在种子库长期的定位研究中搞清楚研究区内植物种的物种特性并且建立一个幼苗标本库,以增加土壤种子库研究的准确性。
白文娟焦菊英
关键词:土壤种子库研究方法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土壤种子库对植被恢复的影响被引量:17
2008年
为了探讨土壤种子库对植被恢复的影响,该文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典范变量分析,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土壤种子库密度、土壤水分和养分、地形因子以及退耕年限对植物群落变化的影响,量化了土壤种子库对植被恢复的贡献。结果表明:影响植物群落变化的因子有土壤水分、速效磷、土壤种子库和坡向;仅用土壤种子库只可解释植物群落变化的32.1%;由于退耕地土壤种子库的优势种主要为猪毛蒿,其植被恢复潜力与速度比较小。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需要适度的人为干预,有必要适当引进一些演替后期物种,如白羊草、铁杆蒿、长芒草等物种,以缩短演替时间,加速退耕地植被恢复进程,促进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的防治。
白文娟焦菊英张振国
关键词:土壤种子库立地环境植被恢复黄土丘陵沟壑区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土壤养分因子对植被恢复的贡献被引量:39
2005年
为了探求各土壤养分因子对植被恢复贡献的大小,利用因子分析 Factoranalysis 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中的土壤养分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定量研究了土壤养分环境对植被恢复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所选取的6个土壤养分因子中,土壤有机质、有效N、全P和速效P对植被恢复的贡献较大,是限制该地区植被恢复的主导因素,其它养分因子的贡献相对较小.根据土壤养分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土壤有机质与全N和有效N呈显著相关.因此,在评价土壤养分因子对植被恢复贡献大小时,选取土壤有机质、氮和磷的含量作为评价指标,不但节省了时间和财力,而且有助于植被恢复的快速评价.
马祥华焦菊英白文娟焦峰温仲明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
陕北丘陵沟壑区撂荒地自然恢复植被的组成结构与数量分类被引量:68
2008年
采用样带调查与TWINSPAN分类等方法,对陕北丘陵沟壑区延安、安塞和吴旗174个撂荒地样方的物种组成、出现频率与盖度、及群落类型进行了统计与分类。植被组成结构的统计结果表明:该区自然恢复的植被几乎一半是由禾本科、菊科、豆科和蔷薇科的物种组成,北温带、旧世界温带、世界与泛热带分布成分占到总物种数近75%,且以中旱生、中生和旱生的草本类植物为主,具有典型的温带地面芽植物气候特征。植被的数量分类表明:调查样方基本包括了该区自然恢复的主要植被类型,延安、安塞和吴旗的植被在1年生草本群落到多年生蒿禾类草本群落阶段,依次均以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赖草(Leymussecalinus)、长芒草(Stipa bungeana)、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茭蒿(Artemisia giraldii)、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n)等为主要优势物种构成的不同组合的植物群落,且这些物种具有较高的盖度和频度;但在植被演替后期,不同植被带及阴阳坡的演替方向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延安为代表的森林带,阴坡可形成黄刺玫(Rosa xanthina)、三角槭(Acer buergerianum)、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等为优势种的群落,阳坡可形成狼牙刺(Sophora viciifol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等为优势种的群落;以安塞为代表的森林草原带,阴坡可形成黄刺玫、紫丁香(Syringa julianae)、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等为优势种的群落,阳坡可形成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n)、狼牙刺等为优势种的群落;而以吴旗为代表的草原带,阴阳坡植被分异不明显,为多年生蒿禾类草本群落。这些演替后期的灌乔优势物种均为高位芽植物,在阴坡为中生,在阳坡为旱生、中旱生,虽具有比较高的盖度,但分布仅仅是零散出现,并不是目前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主要植被类型。
焦菊英张振国贾燕锋王宁白文娟
关键词:植物生活型植物群落类型TWINSPAN分类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物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对应分析被引量:77
2005年
根据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安塞33个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样方的调查数据,采用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进行了植物群落排序和植物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在40 a的演替过程中,退耕地植被大体上依次经历了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为优势种的群落、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和长芒草(Stipa bungeana)为优势种的群落、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为优势种的群落和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n)为优势种的群落,4个群落的物种组成表现出较强的延续性和递进性。4个植物群落的土壤特性有明显的差异,对于0-6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和0- 50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群落1的土壤水分和速效磷含量较高;群落2的全氮、速效氮含量较高;群落3的全磷和200-500 cm土层的水分含量较高;群落4的速效钾、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全磷、速效磷、土壤有机质和0-20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是显著影响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物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要加速退耕地植被恢复和有效防止土壤流失,人工引种补播适宜物种和施肥值得重视。
焦菊英马祥华白文娟焦峰温仲明
关键词:退耕地植被恢复土壤因子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自然恢复植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被引量:48
2005年
采用TWINSPAN分类和CA排序方法,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安塞33个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样方进行了分类与排序。结果表明:在40a的演替过程中,退耕地植被大体上经历了猪毛蒿(Artemisiascoparia)为优势种的群落、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davurica)和长芒草(Stipabungeana)为优势种的群落、铁杆蒿(Artemisiagmelinii)为优势种的群落和白羊草(Bothriochloaischaemum)为优势种的群落,4个群落的物种组成表现出较强的延续性和递进性。排序轴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养分、土壤水分以及地形因子或强或弱地影响着退耕地自然植物群落的变化,其中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土壤水分以及坡度与植物群落变化之间的关系密切。
白文娟焦菊英马祥华温仲明焦峰
关键词:退耕地植被恢复植物群落分类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