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焦峰

作品数:112 被引量:1,538H指数:25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4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7篇农业科学
  • 19篇生物学
  • 1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1篇经济管理
  • 9篇天文地球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医药卫生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54篇黄土丘陵
  • 49篇土壤
  • 44篇丘陵区
  • 43篇黄土丘陵区
  • 27篇植被
  • 23篇退耕
  • 22篇土壤水
  • 19篇水分
  • 19篇土壤水分
  • 19篇耕地
  • 17篇丘陵
  • 16篇退耕地
  • 16篇流域
  • 15篇群落
  • 14篇沟壑
  • 14篇河流域
  • 13篇延河流域
  • 13篇土地利用
  • 13篇丘陵沟壑区
  • 13篇黄土高原

机构

  • 100篇西北农林科技...
  • 64篇中国科学院
  • 16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长安大学
  • 2篇榆林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长江科学院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武警工程学院
  • 1篇水利部黄河水...
  • 1篇西安市勘察测...
  • 1篇中国电建集团...
  • 1篇中科宇图科技...
  • 1篇连云港市水利...

作者

  • 112篇焦峰
  • 53篇温仲明
  • 25篇焦菊英
  • 16篇杨勤科
  • 14篇李锐
  • 13篇王飞
  • 12篇卜耀军
  • 10篇张晓萍
  • 9篇马祥华
  • 8篇赫晓慧
  • 7篇白文娟
  • 6篇朱乐天
  • 6篇刘源鑫
  • 6篇张海东
  • 5篇从怀军
  • 5篇袁志友
  • 5篇郭美丽
  • 4篇邓强
  • 4篇王信增
  • 4篇张少康

传媒

  • 27篇水土保持研究
  • 10篇水土保持学报
  • 8篇水土保持通报
  • 8篇西北林学院学...
  • 6篇中国水土保持...
  • 5篇草业学报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植物营养与肥...
  • 4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环境科学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草业科学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草地学报
  • 2篇人民黄河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年份

  • 5篇2023
  • 6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6篇2007
  • 10篇2006
  • 25篇2005
  • 7篇2004
1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丘陵区小叶杨生长空间差异性及其土壤环境效应被引量:4
2009年
采用每木测定的方法,对不同坡位小叶杨林及其林下植被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和计算。研究表明,坡下部小叶杨生长状态良好,其平均地径、胸径、枝下高和冠幅等参数都明显优于坡中部和上部,以沟谷地带的小叶杨的生长为基点,则坡下部、中部和上部的小叶杨的树高和胸径生长潜力分别为沟谷地带小叶杨的77.53%,34.88%,31.88%和75.59%,39.51%,33.36%,坡下部种植小叶杨更有利于其稳定生长;小叶杨(+沙棘)混交林,其林分的平均树高、地径、胸径及冠幅等生长参数都明显高于纯小叶杨林,混交小叶杨林比纯小叶杨林有更好的稳定性保水保土功能。通过对不同坡位小叶杨林地生长环境因子的分析表明,各因子对造成不同坡位小叶杨林空间差异的贡献程度和行为不尽相同,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N和有效N含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土壤速效P和速效K在各土壤剖面的表现基本一致,且坡下>坡中>坡上;而pH与其它因子相比则表现出相反的作用和趋势。通过对营造方式小叶杨林地生长环境因子的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在0-120 cm土层的影响较为显著,但在120 cm土层以下表现完全相反;混交林地的沙棘对大大调节土壤全P、有效N和速效P含量,对小叶杨林生长环境贡献突出;土壤有机质、全N和速效K对小叶杨生长差异性的贡献不甚显著;而pH与其它因子相比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和作用。
焦峰温仲明王飞从怀军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小叶杨土壤环境效应
黄土高原丘陵区景观特征与景观指数粒度效应研究被引量:13
2013年
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高家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遥感图像绘制流域土地利用景观图,利用GIS相关软件以及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计算高家沟流域的景观格局指数,并在景观水平上对指数的粒度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地为高家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主体,园地稀少,各土地利用类型布局分散,斑块形状较复杂,土地利用结构不够合理;粒度变化对景观指数的计算具有重要影响,各景观指数均具有明显的粒度效应,不同的景观指数随粒度增加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1)景观指数随粒度的增加有明显的下降趋势;(2)景观指数随粒度的增加变化趋势不明显,或上升或下降,并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高家沟流域景观分析的适宜粒度范围为75~120m。
刘源鑫焦峰
关键词:景观指数
基于DNDC模型分析降水变化对黄土丘陵区草地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2023年
草地生态系统作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降水格局改变对该区域的碳循环过程产生影响。通过在自然恢复草地(NR)和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栽培恢复草地(BI)进行原位降水梯度试验,设置了减少自然降水量的80%、60%、40%、20%,自然降水和增加自然降水量的20%、40%、60%、80%(即P–80、P–60、P–40、P–20、CK、P+20、P+40、P+60、P+80)的9种降水梯度,并运用DNDC (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进行模拟验证,分析降水改变对土壤有机碳(SOC)、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自然降水相比,增减降水80%时自然恢复草地的SOC含量增幅最大(21.4%和21.5%),但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 0.05);白羊草地SOC含量在减少降水20%时达到“峰”值(13.41 g·kg^(-1)),整体上白羊草地SOC含量高于自然恢复草地。2)两种草地恢复类型的生物量都随降水量变化而波动起伏,自然恢复草地减少降水20%地下生物量和增加降水40%地上生物量增幅分别为53.6%和52.4%,白羊草地在增加降水20%和减少降水40%时地下、地上生物量各达到最大值;且自然恢复草地地上生物量明显高于白羊草地,地下生物量则相反。3) DNDC模型模拟结果显示自然恢复草地和白羊草地的SOC含量、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模拟值的变化趋势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10.0、7.5、6.7和11.7、1.3、1.0,决定系数R2分别为0.578、0.989、0.989和0.776、0.998、0.999,点位模拟效果整体良好;但模型对生物量的模拟吻合程度更高,且在白羊草地的模拟更具优势;因此运用模型模拟黄土丘陵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碳和草地生物量是可行的。
马露露徐婷李泽森焦峰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生物量DNDC模型
基于Landsat8 OLI遥感影像的延河流域土壤水分反演研究被引量:9
2018年
在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延河流域,土壤水分的遥感反演对该地区的土壤水分动态监测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掌握延河流域的土壤水分变化和分布状况,利用Landsat8OLI影像数据获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陆地表面温度(Ts),构建Ts-NDVI特征空间,分析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变化。结合野外148个实测土壤水分数据,建立0~20cm,20~40cm,40~60cm,60~80cm和80~100cm深度的土壤水分遥感反演回归模型,对比分析了5个深度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化特征,利用剩余30个样点数据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延河流域微旱和干旱的分布范围广且多分布于西北地区,各地表覆盖类型的TVDI总体趋势为:低覆盖度>中覆盖度>高覆盖度。各土层深度的实测的土壤水分与TVDI的反演值具有较好的负相关性,其中20~40cm土层的土壤水分与TVDI反演值的相关性较强,表明TVDI指数法适用于延河流域土壤水分反演。TVDI能更稳定反映和指示20~40cm土层的土壤水分状况,但对于提取更深土层深度的土壤水分信息不能满足精度要求。
姚静薛超玉焦峰
关键词: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延河流域
纸坊沟流域黄土丘陵区土地生产力变化与生态环境改善被引量:34
2006年
该文以黄土丘陵区纸坊沟为研究区,系统分析了该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了土地生产力变化与生态环境改善间的关系及政策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由于林草植被在控制水土流失方面的特殊作用,林灌草用地与农耕地间的相互转化,是导致流域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在1958年,由于植被的彻底破坏,流域不仅土壤侵蚀剧烈,而且土地生产力也为历史最低水平,生态环境极度恶化。随着林草植被的恢复,尤其是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与土地生产力的变化切相关。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可以有效地降低人均最小耕地面积,大大缓减了由于人口增长而引起的农耕地的扩张,间接促进农耕地向林草等生态用地的转移,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政策可以通过新技术的推广等提高土地生产力进而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但政策也可以通过直接的实物补贴等对土地利用结构产生影响,如退耕补贴。政策途径的选择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关。
温仲明焦峰赫晓慧杨勤科刘宝元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人口变化土地利用土地生产力生态环境
陕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土保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被引量:5
2012年
以陕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为研究对象,评价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后的综合效益。对水源区水土保持功能区进行划分,运用典型推算法建立评价指标,对比一期工程实施前后各分区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货币形式评价工程实施后各项措施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水源区水土流失面积由1.67万km2下降到0.90万km2;植被覆盖度由29.73%上升到39.48%;每年可拦蓄径流从68.67亿m3增加到84.59亿m3;保土效益从0.97亿t增加到1.16亿t;每年坡改粮梯为当地增加收入11.02亿元,每年坡改果梯和经济林为当地增加收入1.35亿元。
刘源鑫焦峰朱乐天
关键词:水土保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与土壤养分变化被引量:122
2005年
研究了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与土壤养分变化.结果表明,在显域生境下,植被自然演替过程虽然趋向于该区原有植物群落类型,但经过40~50年的时间,仍未形成灌丛或稀树等群落,分布较多的仍是长芒草、铁杆蒿、白羊草、大针茅和达乌里胡枝子等群落类型.从植被恢复时间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来看,除全P外(P>0.05),有机质、全N、速效氮、速效钾的变化极显著(P<0.001),速效磷变化较显著(0.05<P<0.01),并随植被恢复时间的延长而呈增加趋势.除恢复时间外,养分含量变化也随土壤剖面深度而变化,其中除全P含量变化较显著外(P<0.05),其余各养分含量变化都达极显著水平(P<0.001).土壤养分变化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氮与速效钾相互间相关极显著(P<0.001),而与全P与速效磷相关性不明显(P>0.05),全P与速效磷二者相关性也不明显(P>0.05).
温仲明焦峰刘宝元卜耀军焦菊英
关键词:植被自然恢复演替土壤养分
黄土丘陵区自然恢复草地土壤呼吸对降雨格局改变的响应
2023年
[目的]揭示黄土丘陵区自然恢复草地土壤呼吸对长期改变降雨的响应情况,并阐明不同降雨处理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关系。[方法]以黄土丘陵区自然恢复草地群落为对象,进行长期野外人工控制降雨试验,设置增雨20%,40%,60%以及减雨20%,40%,60%和对照处理,测定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结果]不同降雨处理土壤呼吸在生长季呈单峰曲线,7月达最大值,10月达最小值;在整个生长季内,增雨20%、增雨60%对土壤呼吸无显著促进作用,增雨40%及减雨20%,40%,60%显著降低土壤呼吸(p<0.05),表现为土壤呼吸随降雨量的增加而降低。生长季内,降雨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p<0.05),土壤含水量随雨量减少而减少;与对照相比除减雨60%处理外,其余降雨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温度(p<0.05)。无水分胁迫条件下,不同降雨处理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均呈极显著指数相关(p<0.01);各降雨处理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均呈显著二次函数相关(p<0.05);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双因素与土壤呼吸呈极显著的线性、幂—指数相关,且双因素幂—指数模型最优。[结论]总体上,降雨对黄土丘陵区自然恢复草地群落土壤呼吸的影响受土壤温度与土壤含水量联合调控,其主导程度取决于是否发生水分胁迫。
徐婷马露露李泽森曹家仪延楠楠焦峰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土壤呼吸
黄土高原纬度梯度上的植物与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被引量:83
2015年
选取陕西省延安市的富县、甘泉县、安塞县和榆林市的靖边县、横山县、榆阳区为研究区域,测定和分析研究区植物叶片和不同土层土壤碳(C)、氮(N)、磷(P)含量,阐明植物叶片和土壤化学计量学特征随纬度梯度的变化模式,为预测黄土高原植物营养元素的限制情况和生态系统的土壤养分状况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在35.95°~38.36°N的纬度范围内,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是336.95~477.38、18.09~33.17和1.07~1.73 mg·g-1,平均值分别为442.9、25.79和1.37 mg·g-1,变异系数分别为11.9%、17.4%和13.3%;植物叶片C、N、P含量与纬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植物叶片C含量与叶片N、P含量随纬度的变化存在差异:随着纬度的升高,植物叶片C含量随之降低;而叶片N、P含量随之升高.植物叶片C∶N、C∶P均随着纬度的升高,呈现减小趋势;而植物叶片N∶P与纬度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20~10、10~20和20~40 cm这3个土层土壤C和N的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均随着纬度的升高呈指数减小的趋势,且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逐级递减;土壤P的空间分布与C、N不同,随着纬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0~10 cm、10~20 cm土层土壤C∶N随纬度的升高变化不显著,20~40 cm土壤C∶N随纬度的升高明显下降;3个土层的土壤C∶P、N∶P均随纬度的升高呈指数减少.3植物C、C∶N和C∶P与不同土层的土壤C、N、P均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植物N、P与土壤C、N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而叶片N∶P与不同土层土壤的C、N、P相关关系均不显著.研究表明,植物C、N、P含量与纬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植物与土壤的C、N、P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并不一致,且与全球尺度相比,黄土高原地区草本植物生长更易受磷限制.
李婷邓强袁志友焦峰
关键词:养分纬度梯度黄土高原
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县土地结构被引量:33
2004年
从土地类型结构、土地资源结构、土地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入手,对安塞县土地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土地类型以梁坡和沟坡地为主,二者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80 53%;土地总体质量不佳,质量最好的川、沟台地仅占总土地面积的2 61%;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层状、镶嵌状和空间上的不均匀性;土地利用率高,开发潜力小:耕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40 02%,林地占总土地面积的14 90%,其中郁闭度>35%的天然林地仅占总土地面积的9 31%;牧草地占总土地面积的31 39%,而90%以上牧草地覆盖率都小于30%。反映出安塞县土地结构处于极不稳定状态,急需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和调整,以保证其土地结构向好的方向发展。
焦峰温仲明石辉王飞张晓萍杨勤科李锐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利用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