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初红霞

作品数:16 被引量:49H指数:5
供职机构:烟台毓璜顶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心肌
  • 4篇心力衰竭
  • 4篇心脏
  • 4篇衰竭
  • 3篇心脏再同步
  • 3篇再同步
  • 3篇复极
  • 2篇多部位起搏
  • 2篇心房
  • 2篇心房颤动
  • 2篇心律
  • 2篇心律失常
  • 2篇心脏再同步治...
  • 2篇性细胞
  • 2篇血压
  • 2篇再同步治疗
  • 2篇射频
  • 2篇射频消融
  • 2篇射频消融术
  • 2篇射频消融术后

机构

  • 14篇烟台毓璜顶医...
  • 6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潍坊医学院
  • 2篇武汉市普爱医...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山东省立医院
  • 1篇山东省内分泌...

作者

  • 16篇初红霞
  • 5篇樊静静
  • 4篇谭含璇
  • 4篇陶志刚
  • 4篇王琳
  • 3篇仲琳
  • 3篇刘启功
  • 3篇白融
  • 2篇阮磊
  • 2篇荆艳艳
  • 2篇吕家高
  • 2篇赵瑞富
  • 2篇孙少俐
  • 2篇李建平
  • 2篇林立
  • 2篇王洪敏
  • 2篇袁国会
  • 2篇曲军
  • 1篇张海清
  • 1篇张传焕

传媒

  • 4篇内科急危重症...
  • 2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糖尿病杂...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湖南中医药大...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穿刺股静脉,经鞘管置入心腔内超声至右房,行完整的左室及室间隔建模;S2、穿刺右侧股动脉;S3、在心腔内超声下观察导丝在室间隔部位;S4、撤出左冠状动脉指引导...
朱雪峰李建平李文静王春晓初红霞曲军李军
文献传递
漏斗胸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
2010年
初红霞谭含璇刘启功王琳
关键词:漏斗胸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λ波是冠心病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新预测因子
2021年
目的:本研究探讨λ波与冠心病(CAD)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3月-2020年1月就诊于潍医附院和烟台市毓璜顶医院心血管内科60例CA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λ波分为λ波组(20例)及对照组(40例),对CAD患者行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λ波形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2组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λ波组晕厥、心律失常及心脏骤停、冠脉痉挛发生率更高(55%vs 7.5%;100%vs 17.5%;40%vs 0%;90%vs 2.5%,P均<0.01)。观察2组心电图分布及形态差异,λ波组中顿挫型J点更常见,λ波主要位于下壁和侧壁导联(90%vs 20%;80%vs 15%,P均<0.01)。λ波组患者严重缓慢心律失常和/或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升高(80%vs 10%;85%vs 7.5%,P均<0.01)。结论:λ波常出现在下壁、侧壁导联,可能是预测冠心病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个危险标志。顿挫型J波比平滑型J波更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λ波形成可能与急性心肌缺血及基因突变有关。
郑晓波樊静静王广强仲琳张东霞王春筱荆艳艳王兰兰曲军初红霞
关键词:冠心病心电图恶性心律失常
高血压病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水平的变化及缬沙坦对其影响
陶志刚孙少俐王洪敏袁国会牟晓东初红霞
本研究表明高血压病存在心肌胶原代谢活跃、心肌纤维化的倾向,且在心肌肥厚之前就已发生。PCⅢ是反映高血压病患者心肌胶原合成活跃程度的一项早期敏感指标。左室舒张功能的降低与心肌纤维化有关。循环中的AngⅡ可能不是直接引起高血...
关键词:
关键词:高血压
不同部位起搏对正常犬楔形心肌块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以正常犬左心室楔形心肌块为模型,观察不同部位起搏对3层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按文献方法制备带冠状动脉分支的犬左心室楔形心肌块模型,将3根玻璃微电极插入心肌块的不同位置记录心内膜下心肌、中层心肌和心外膜下心肌的跨膜动作电位;同时记录心肌块的整体电活动(容积心电图)。从心肌块的心外膜面、心内膜面分别、同时或多部位发放刺激,记录并分析不同部位起搏时的QRS时限、QT间期、Tp-Te间期及心律失常的诱发率。结果反映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心电图指标如Tp-Te间期在心外膜刺激(Epi)时最大:(83.63±19.30)ms,其次为内外膜同时刺激(Bi):(75.63±16.47)ms,最小为心内膜刺激(Endo):(54.75±13.18)ms(两两比较,均P<0.01);Tp-Te指数(Tp-Te/QT)也有相似变化,上述部位刺激时分别为(0.28±0.05),(0.27±0.04)和(0.20±0.04)(两两比较,均P<0.01)。但是当从心内膜面或者心外膜面双部位发放刺激时,Tp-Te间期或Tp-Te/QT较单部位刺激时均明显缩短或减小(P<0.01)。此外,心外膜刺激、内外膜同时刺激及心内膜刺激时分别有6例(75%)、5例(60%)和1例(13%)诱发了室性心律失常(χ2=7.0,P=0.03)。结论心内、外膜面同时刺激使心室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加;而从心内膜面或者外膜面同一面双部位发放刺激并不延长心肌复极时间,与单部位刺激相比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反而减小。这一发现或许能为改进心力衰竭时心脏再同步治疗的起搏方式提供借鉴。
初红霞阮磊樊静静谭含璇白融林立吕家高刘启功王琳
关键词:复极心脏再同步治疗多部位起搏
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检测心力衰竭(HF)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氏因子(VEGF)和G反应蛋白(CRP)的水平,探讨VEGF在HF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HF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47例。将慢性HF患者按NYHA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心功能Ⅱ级为Ⅱ组(37例),心功能Ⅲ~Ⅳ级为Ⅲ组(32例),急性HF患者为Ⅳ组(31例)。测定VEGF及CRP水平,比较各组间VEGF、CRP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Ⅰ组,n=35)比较,同时分析VEGF和CRP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原发性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及稳定型心绞痛对HF患者VEGF水平的影响。结果(1)Ⅱ~Ⅳ组的VEGF和CRP水平均显著高于Ⅰ组(P均〈0.05)。(2)Ⅳ组VEGF水平显著高于Ⅲ组和Ⅱ组(P均〈0.05);Ⅱ组和Ⅲ组VEGF水平无显著差异(P2〉0.05);Ⅲ组CRP水平显著高于Ⅱ组(P〈0.05);Ⅳ组和Ⅲ组CRP水平无显著差异(P2〉0.05)。(3)HF患者血清VEGF与CRP无相关性(r=0.1786,P〉0.05)。(4)原发性高血压HF组和血压正常HF组VEGF无显著差异(P〉0.05)。高胆固醇HF组和胆固醇正常HF组比较、糖尿病HF组和非糖尿病HF组比较、稳定型心绞痛HF组和不合并心绞痛HF组比较VEGF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HF患者VEGF及CRP水平显著升高。急性HF组高于慢性HF组,VEGF及CRP水平均随着HF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原发性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及稳定型心绞痛对HF患者血清VEGF水平可能无明显影响。
初红霞陶志刚梁荔燕
关键词:心力衰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反应蛋白
不同起搏部位对犬心肌锲形块复极离散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
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近年来心力衰竭器械治疗领域的重大进展之一。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治疗心力衰竭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同步起搏心脏的左心室(从心外膜...
初红霞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冠状动脉多部位起搏
炎性细胞因子与充血性心力衰竭被引量:5
2004年
袁国会初红霞陶志刚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炎性细胞因子生物学特性
血压水平影响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的复发
2023年
目的:探讨血压水平与心房颤动(AF)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术后复发的关系及机制。方法:收集首次行导管RFCA的AF患者318例,随访12个月,其中阵发性AF患者207例(65.1%),持续性AF患者111例(34.9%),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66例和非复发组252例,分析可能对AF消融术后复发产生影响的因素,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RFCA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压对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舒张压(DBP)、AF类型、AF病程、左房内径(LAD)、高密度脂蛋白(HDL-C)、术后他汀类用药史、术后早期复发史、房颤抗凝(CHA2DS2-VAS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DBP越高,病程越长,HDL-C越高,LAD越长,CHA2DS2-VASc越高,有持续性AF,术后未服用他汀类药物,术后早期出现复发,AF术后复发率越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BP、AF类型、AF病程、术后他汀类药使用史、术后早期复发史是AF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32,95%CI:1.004~1.061,P=0.024)。ROC曲线显示,DBP对AF消融术后复发有较大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0.593,95%CI:0.513~0.674,P=0.020],灵敏度59.1%,特异性59.5%,截断值84.5。结论:DBP水平是AF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DBP水平>84.5 mmHg时AF术后复发的可能性随之增大。
郑晓波樊静静仲琳王振徐志远赵瑞富王春筱初红霞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血压复发
滤泡调节性T细胞促进修复糖尿病损伤颈动脉内皮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 探讨滤泡调节性T细胞(Tfr细胞)促进修复糖尿病损伤颈动脉内皮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构建糖尿病小鼠模型,构建小鼠颈动脉铁丝损伤模型.分为对照组(Con)、糖尿病组(DM)和Tfr细胞组(Tfr).流式细胞学检测Tfr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浓度.HE染色和CD3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内皮化情况,流式细胞学检测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比例.结果 Con组外周血Tfr细胞的比例高于DM组(t=3.122,P=0.0108).Con组上清中VEGF、IL-10和TGF-β的浓度高于DM组(P<0.05或P<0.01).Tfr组移植48 h后,CD31阳性内皮化比例约为60%.Con组外周血EPC比例与DM及Tfr组比较(1.070%vs 0.288%vs 1.9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糖尿病小鼠体内Tfr细胞数量和功能降低,Tfr细胞可通过诱导EPC动员,以促进糖尿病损伤颈动脉内皮的修复.
熊雯初红霞张宪党丁文宇张海清
关键词:糖尿病内皮化内皮祖细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