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栋
- 作品数:8 被引量:74H指数:6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结扎伴行静脉对逆行岛状皮瓣存活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1年
- 目的以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为实验模型,探讨结扎血管蒂伴行静脉干对逆行岛状皮瓣存活的影响。方法将10只新西兰大白兔两侧后肢左右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个皮瓣,进行同体对照。建立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实验模型(面积3cm×3cm,血管蒂长4cm,血管蒂周围保留1cm宽筋膜)。对照组:血管蒂部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在放大10倍手术显微镜视下于血管蒂的两端分别结扎伴行静脉干,使2根伴行静脉干完全闭塞。术后每天观察皮瓣颜色、肿胀情况。术后1周测皮瓣成活率,并切取血管蒂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两组皮瓣均有较明显的肿胀,实验组皮瓣肿胀更为明显。两组皮瓣平均成活率比较,对照组为(92.7±12.1)%,实验组为(46.8±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1,P〈0.01)。两组皮瓣蒂部均可见扩张的微血管,高度肿胀导致坏死的皮瓣,在其蒂部扩张的微血管内可见血栓形成。结论血管蒂的伴行静脉结扎使皮瓣更易发生静脉危象,导致皮瓣坏死。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可能是导致皮瓣静脉回流障碍的又一重要因素。
- 王欣张世民王栋俞光荣
- 关键词:岛状皮瓣静脉动物实验
- 躯体运动神经异化支配自主神经实验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08年
- 人工膀胱反射弧是治疗脊髓损伤引起排便、排尿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临床报道将截瘫平面以下废用的神经与控制排尿的脊神经缝合,建立人工反射弧以控制排尿,治疗痉挛性膀胱的短期效果较好。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在自主神经元周围可见到许多轴突联系,证实躯体运动神经可异化支配自主神经。异化神经在神经再生过程中具有竞争性、特异性和种属性。躯体神经与自主神经吻合后形成异化神经,一般发生轴突-轴突突触联系。在躯体神经与核周体之间存在的粘附蛋白如粘连蛋白、集聚蛋白及生长相关蛋白等可阻碍轴突识别,使躯体神经再生数目和支配效能低于自主神经。不同种属的动物神经再生能力也不相同,哺乳动物与两栖动物具有明显差异。该文回顾了躯体运动神经异化支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实验研究,从神经电生理学和形态学方面就异化神经性质作一综述。
- 李双张世民王栋
- 关键词:躯体神经自主神经神经再生
- 逆行岛状皮瓣“迷宫”静脉回流途径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5
- 2009年
- 目的:以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为模型,探讨逆行岛状皮瓣中"迷宫"静脉回流途径的作用。方法:在兔后肢内侧设计切取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面积3cm×3cm,蒂长4cm,蒂部含1cm宽筋膜),每组10个皮瓣,进行同体对照。对照组:血管蒂部不做处理,即保留"瓣膜失效"和"迷宫"两种回流途径;实验组:于血管蒂正中位置结扎两伴行静脉干,即阻断"瓣膜失效"途径。放松止血带后,连续测定1h内大隐静脉压力。术后1周测定皮瓣成活率。动物处死后蒂部组织学观察。结果:(1)测定10、20、30、40、50、60min的大隐静脉压平均值,对照组为:29.24、29.01、27.24、25.67、24.98、24.84mmHg;实验组为:37.16、36.70、37.07、36.82、35.33、37.56mmHg。在各个时间点,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术后1周两组皮瓣平均成活率比较,对照组为(97.09±3.12)%>实验组为(87.51±13.74)%(t=2.26,P<0.05)。(3)两组皮瓣蒂部均有散在分布的扩张小静脉,实验组要多于对照组。结论:(1)"迷宫"途径较"瓣膜失效"途径更难于实现静脉逆流。(2)逆行岛状皮瓣的静脉回流以"瓣膜失效"途径为主要方式,"迷宫"途径起辅助作用。
- 王栋张世民王欣李继峰俞光荣
- 关键词:外科皮瓣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
- 尖顶距与股骨头内拉力螺钉切出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6
- 2007年
- 李双王栋张世民
- 关键词:松质骨拉力螺钉股骨头内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粗隆下骨折
- 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4
- 2008年
- 逆行岛状皮瓣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1976年,Bostwick描述以颞浅血管为蒂,形成逆行岛状筋膜瓣用于头面部创面的修复。王炜、鲁开化(1982)和Stock(1983)又分别报道将桡动脉游离皮瓣(中国皮瓣)改为带远端血管蒂移位,形成逆行岛状皮瓣,用于修复手部创面和进行拇指再造。之后的20余年间,10余种带知名血管蒂的逆行岛状皮瓣被开发出来,主要用于修复肢体远端损伤。该类皮瓣采用逆行血流的方式,能在不用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血管的前提下,将近侧供区组织带蒂转移至远侧受区,手术简单且一期完成,这对修复容易受伤而又缺乏远侧组织、不能应用近端蒂皮瓣的腕踝和手足肢端等部位,极具临床价值。本文对逆行岛状皮瓣的研究进展情况加以综述。
- 王栋李双张世民
- 关键词:逆行岛状皮瓣逆行岛状筋膜瓣显微外科技术面部创面游离皮瓣
- 大鼠膈神经移位迷走神经支配心脏的实验解剖学研究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为大鼠膈神经移位迷走神经支配心脏提供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在10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双侧膈神经、迷走神经及其分支。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mm)测量膈神经分支直径、长度,迷走神经各段的直径、长度及其与膈神经起始端的距离。结果:(1)大鼠膈神经分支有胸骨支、前外侧支、后支,迷走神经分支有咽支、喉前神经、返神经、心支和胸腹腔支。(2)大鼠膈神经主干起始端直径为(0.22±0.04)mm,其与迷走神经咽支、喉前神经、左侧返神经、右侧返神经、心支、锁骨上水平部的距离分别是(8.46±0.06)mm、(35.98±0.06)mm、(25.66±0.04)mm、(22.88±0.06)mm、(42.06±0.04)mm、(2.46±0.82)mm。结论:迷走神经锁骨上水平发出的主干与膈神经主干起始端较接近,可以与膈神经直接缝合。
- 李双张世民李继峰王栋俞光荣
- 关键词:膈神经迷走神经SD大鼠
- 荧光示踪法研究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探讨采用荧光示踪法研究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可行性,并初步观察静脉回流规律。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每只取耳静脉血0.1mL,分离RBC并用FITC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已标记的RBC阳性率及荧光强度,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取20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动物双侧后肢内侧分别建立4cm×3cm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模型(n=10)和顺行岛状皮瓣模型(n=10),血管蒂长3cm。将一侧后肢随机设定为实验组,皮瓣制备后注射已标记的RBC悬液5μL;对侧为对照组,不注射示踪剂。实验组按顺行和逆行皮瓣分成两组,即顺行皮瓣组和逆行皮瓣组,每组10个;再根据注入示踪剂途径不同,分为动脉和静脉2个亚组,每亚组5个皮瓣。注射示踪剂5s后取下皮瓣立即冷冻,取连续的3张冰冻切片(5~7μm),其中2张行HE染色和GENMED染色,另1张不染色直接压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分布。结果流式细胞仪分析FITC标记的RBC阳性率在99%以上,荧光强度均≥103;倒置荧光显微镜下标记的RBC呈均匀分布的绿色荧光,荧光强度均匀、稳定。冰冻切片显示实验组皮瓣蒂部均出现荧光,对照组未见荧光。顺行岛状皮瓣组荧光主要分布在静脉腔、静脉壁、动脉内膜和外膜;逆行岛状皮瓣组荧光分布在动脉内膜、外膜和静脉壁。结论荧光示踪剂可用于静脉回流研究,顺行岛状皮瓣静脉主要通过静脉腔、静脉壁、动脉内膜和外膜回流;逆行岛状皮瓣静脉主要通过动脉内膜、外膜和静脉壁的"迷宫式途径"回流。
- 荆志振俞光荣王栋游木荣张世民
- 关键词: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
- 利多卡因对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作用的实验研究
- 目的:通过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动物实验模型,探讨利多卡因对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10只新西兰大白兔的两侧后肢随机分为两组,建成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实验模型(皮瓣大小3×3cm,蒂长4...
- 王欣张世民王栋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