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双

作品数:5 被引量:55H指数:4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岛状
  • 1篇岛状筋膜瓣
  • 1篇岛状皮瓣
  • 1篇异化
  • 1篇游离皮瓣
  • 1篇支配
  • 1篇神经移位
  • 1篇神经再生
  • 1篇神经支
  • 1篇神经支配
  • 1篇手术
  • 1篇手术治疗
  • 1篇松质骨
  • 1篇松质骨拉力螺...
  • 1篇痛症
  • 1篇逆行
  • 1篇逆行岛状
  • 1篇逆行岛状筋膜...
  • 1篇逆行岛状皮瓣
  • 1篇皮瓣

机构

  • 5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5篇李双
  • 4篇张世民
  • 4篇王栋
  • 2篇俞光荣
  • 1篇周家钤
  • 1篇陈雁西
  • 1篇李继峰
  • 1篇王明鑫
  • 1篇程黎明
  • 1篇倪明

传媒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解剖与临床
  • 1篇国际骨科学杂...

年份

  • 4篇2008
  • 1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躯体运动神经异化支配自主神经实验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8年
人工膀胱反射弧是治疗脊髓损伤引起排便、排尿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临床报道将截瘫平面以下废用的神经与控制排尿的脊神经缝合,建立人工反射弧以控制排尿,治疗痉挛性膀胱的短期效果较好。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在自主神经元周围可见到许多轴突联系,证实躯体运动神经可异化支配自主神经。异化神经在神经再生过程中具有竞争性、特异性和种属性。躯体神经与自主神经吻合后形成异化神经,一般发生轴突-轴突突触联系。在躯体神经与核周体之间存在的粘附蛋白如粘连蛋白、集聚蛋白及生长相关蛋白等可阻碍轴突识别,使躯体神经再生数目和支配效能低于自主神经。不同种属的动物神经再生能力也不相同,哺乳动物与两栖动物具有明显差异。该文回顾了躯体运动神经异化支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实验研究,从神经电生理学和形态学方面就异化神经性质作一综述。
李双张世民王栋
关键词:躯体神经自主神经神经再生
尖顶距与股骨头内拉力螺钉切出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6
2007年
李双王栋张世民
关键词:松质骨拉力螺钉股骨头内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粗隆下骨折
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08年
逆行岛状皮瓣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1976年,Bostwick描述以颞浅血管为蒂,形成逆行岛状筋膜瓣用于头面部创面的修复。王炜、鲁开化(1982)和Stock(1983)又分别报道将桡动脉游离皮瓣(中国皮瓣)改为带远端血管蒂移位,形成逆行岛状皮瓣,用于修复手部创面和进行拇指再造。之后的20余年间,10余种带知名血管蒂的逆行岛状皮瓣被开发出来,主要用于修复肢体远端损伤。该类皮瓣采用逆行血流的方式,能在不用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血管的前提下,将近侧供区组织带蒂转移至远侧受区,手术简单且一期完成,这对修复容易受伤而又缺乏远侧组织、不能应用近端蒂皮瓣的腕踝和手足肢端等部位,极具临床价值。本文对逆行岛状皮瓣的研究进展情况加以综述。
王栋李双张世民
关键词:逆行岛状皮瓣逆行岛状筋膜瓣显微外科技术面部创面游离皮瓣
大鼠膈神经移位迷走神经支配心脏的实验解剖学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为大鼠膈神经移位迷走神经支配心脏提供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在10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双侧膈神经、迷走神经及其分支。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mm)测量膈神经分支直径、长度,迷走神经各段的直径、长度及其与膈神经起始端的距离。结果:(1)大鼠膈神经分支有胸骨支、前外侧支、后支,迷走神经分支有咽支、喉前神经、返神经、心支和胸腹腔支。(2)大鼠膈神经主干起始端直径为(0.22±0.04)mm,其与迷走神经咽支、喉前神经、左侧返神经、右侧返神经、心支、锁骨上水平部的距离分别是(8.46±0.06)mm、(35.98±0.06)mm、(25.66±0.04)mm、(22.88±0.06)mm、(42.06±0.04)mm、(2.46±0.82)mm。结论:迷走神经锁骨上水平发出的主干与膈神经主干起始端较接近,可以与膈神经直接缝合。
李双张世民李继峰王栋俞光荣
关键词:膈神经迷走神经SD大鼠
跟骨结节骨赘对足跟部压力的影响及其与跟痛症的相关性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探讨跟骨结节骨赘对足跟部压力的影响程度及其与跟痛症的相关性。方法2005年2月至2007年4月,32例(48足)跟痛症伴跟骨结节骨赘患者、24例(33足)跟痛症无跟骨结节骨赘患者、18例(28足)跟骨结节骨赘无跟痛症患者及40名健康志愿者,分为病例1-3组及对照组。经站立和行走规范训练后,应用计算机化的足底压力分析系统(F-Scan Mobile,Tekscan,USA)测量分析比较四组问足跟部的静态峰值压力、动态平均峰值压力及动态最大峰值压力差异。结果在足跟部静态、动态平均及最大峰值压力测量中,四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测量状态下,组间两两比较结果近似,即跟痛症伴跟骨结节骨赘组、跟骨结节骨赘无跟痛症组足跟部峰值压力较跟痛症无跟骨结节骨赘组和对照组明显增高,但增加的程度不同,增幅最大是动态最大的峰值压力,跟痛症伴跟骨结节骨赘组和跟骨结节骨赘无跟痛症组分别达到(638.8±172.3)kPa和(510.2±85.6)kPa,而跟痛症无跟骨结节骨赘组和对照组仅为(382.5±61.3)kPa和(395.6±62.3)kPa。结论跟骨结节骨赘可明显增加足跟部压力,跟骨结节骨赘伴跟痛症时压力增高更为显著,而跟痛症无跟骨结节骨赘时,足跟部压力并未明显增高。
陈雁西俞光荣程黎明王明鑫李双倪明周家钤
关键词:跟骨骨刺足跟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