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中新

作品数:180 被引量:1,028H指数:17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8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5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99篇耐药
  • 63篇耐药性
  • 32篇杆菌
  • 31篇内酰胺酶
  • 29篇基因
  • 22篇内酰胺
  • 17篇药性分析
  • 17篇耐药性分析
  • 16篇细菌
  • 16篇超广谱
  • 15篇单胞菌
  • 15篇药物
  • 15篇念珠菌
  • 14篇碳青霉烯
  • 14篇青霉烯
  • 14篇菌属
  • 14篇克雷伯菌
  • 14篇肺炎克雷伯
  • 13篇念珠
  • 11篇铜绿

机构

  • 176篇安徽医科大学...
  • 15篇安徽医科大学
  • 5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安徽省疾病预...
  • 3篇浙江大学医学...
  • 3篇铜陵市人民医...
  • 3篇安徽省太和县...
  • 2篇安徽省立医院
  • 2篇合肥市第一人...
  • 2篇皖南医学院弋...
  • 2篇安徽医学高等...
  • 1篇江苏大学附属...
  • 1篇南昌大学
  • 1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科学院合...
  • 1篇含山县人民医...
  • 1篇合肥市妇幼保...
  • 1篇安徽省临床检...
  • 1篇浙江省立同德...

作者

  • 180篇王中新
  • 87篇徐元宏
  • 48篇沈继录
  • 25篇李涛
  • 24篇熊自忠
  • 24篇黄颖
  • 17篇凌华志
  • 17篇李家斌
  • 13篇周强
  • 9篇潘亚萍
  • 8篇李春
  • 6篇李旭
  • 6篇叶英
  • 6篇陈鹤
  • 5篇卢敏
  • 5篇杨佰侠
  • 5篇盛大平
  • 4篇张敏
  • 4篇沈继龙
  • 4篇曹鸿霞

传媒

  • 4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6篇中华医院感染...
  • 12篇安徽医药
  • 11篇国际检验医学...
  • 9篇中国感染与化...
  • 7篇中国微生态学...
  • 7篇安徽医学
  • 7篇临床检验杂志
  • 7篇临床输血与检...
  • 6篇中国抗生素杂...
  • 4篇中华检验医学...
  • 4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肝胆外科杂志
  • 2篇上海医学检验...
  • 2篇国外医药(抗...
  • 2篇检验医学
  • 2篇中国病原生物...
  • 2篇中华临床感染...
  • 1篇牡丹江医学院...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年份

  • 12篇2023
  • 9篇2022
  • 5篇2021
  • 5篇2020
  • 5篇2019
  • 5篇2018
  • 5篇2017
  • 8篇2016
  • 5篇2015
  • 12篇2014
  • 4篇2013
  • 7篇2012
  • 10篇2011
  • 10篇2010
  • 16篇2009
  • 14篇2008
  • 17篇2007
  • 3篇2006
  • 11篇2005
  • 2篇2004
18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AST3对胃癌细胞SGC-7901细胞增殖及迁移的作用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MAST3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增殖及迁移作用。方法使用Western blot及qRT-PCR法检测MAST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将MAST3-RNAi和pEx-3-MAST3转染到SGC-7901细胞中,分别使用qRT-PCR、Western blot检测CyclinD1、C-myc及MMP-9、MMP-3的表达,观察MAST3对SGC-7901的增殖及迁移作用;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AST3在胃癌组织中高于癌旁组织(P<0.01),且在TGF-β1刺激后表达也随之增加。使用MAST3-RNAi抑制MAST3表达后,CyclinD1和C-myc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S期和G2/M期细胞明显降低,同时MMP9和MMP3蛋白表达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使用pEx-3-MAST3过表达MAST3后,CyclinD1和C-myc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S期和G2/M期细胞升高,MMP-9和MMP-3蛋白表达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MAST3能够调控胃癌细胞SGC-7901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
王磊陈鹤张敏王中新
关键词:增殖迁移
胆汁分离细菌种类及主要分离菌株耐药性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了解2000年至2008年临床胆汁普通培养分离细菌的种类,并分析主要分离菌株的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近9年710例胆囊炎和胆囊结石患者胆汁普通培养分离细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率;用微量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710例患者胆汁培养共分离出细菌435株,检出率为61.27%,前5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低于10%,对常用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超过50%。结论胆汁分离细菌以肠道细菌为主,阿米卡星可以作为经验治疗的首选药物。
李涛熊自忠沈继录徐元宏王中新
关键词:胆汁细菌耐药
肠球菌属医院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肠球菌属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嘲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12月肠球菌感染的19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导致肠球菌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筛选临床危险因素。结果胆道外科手术(OR=1.264,95%CI为1.141~1.401,P=0.000)、插引流管(OR=1.619,95%CI为0.301~4.190,P=0.010)、泌尿道插管(OR=2.001,95%CI为1.739~3.803,P=0.000)、头孢三代(OR=2.085,95%CI为1.181~3.682,P=0.011)和碳青霉烯类(OR=1.473,95%CI为1.060~2.023,P=0.024)抗菌药物的使用是肠球菌属感染的危险因素;胆道外科手术(OR=4.861,95%CI为3.029~7.802,P=0.000)及泌尿道插管(OR=2.737,95%CI为1.764~4.246,P=0.002)是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感染的共同危险因素;插引流管(OR=1.861,95%CI为1.702~1.91],P=0.038)、使用头孢三代(OR=1.122,95%CI为1.022~1.224,P=0.016)和碳青霉烯类(OR=3.051,95%CI为1.185~7.855,P=0.021)抗菌药物是屎肠球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应针对肠球菌属感染可能的危险因素,提高手术技术、加强侵入性操作的过程管理、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从而减少医院肠球菌感染的发生。
张侠家沈继录徐元宏王中新
关键词:肠球菌属
重症监护病房连续6年革兰阳性菌感染的调查分析被引量:16
2010年
目的 对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革兰阳性(G+)菌感染患者危险因素、临床分离菌株的分布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为临床预防及诊治G+菌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以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入住ICU,且有明确G+菌感染的83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从83例患者的标本中分离出的125株G^+菌,以葡萄球菌为主(63.2%,79/125);疾病转归与手术(χ^2=9.107,P=0.003)、插胃管(χ^2=4.053,P=0.044)、并发症的出现(χ^25.908,P=0.015)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χ^2=5.761,P=0.016)有关;复数菌感染与手术(χ^2=8.847,P=0.003)及气管切开(χ^2=10.445,P=0.001)有关.体外药敏结果显示G+菌呈多重耐药,但所有G+菌均对万古霉素敏感,耐药率均为0.结论 葡萄球菌是ICU内G+菌感染中最常见的致病菌;应加强ICU细菌耐药性监测,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针对ICU内G+菌的耐药及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是预防控制感染、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王敏孙婧石薇马泰程君罗晓明王中新叶英李家斌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革兰阳性菌耐药
耐碳青霉烯粘质沙雷菌耐药基因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究耐碳青霉烯粘质沙雷菌耐药表型和碳青霉烯酶基因,同时分析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临床分离非重复的67株碳青霉烯类耐药的粘质沙雷菌,以纸片扩散法和Vitek-2 Compact检测常见药物敏感性;采用改良碳青霉烯类灭活试验(mCIM)、Carba NP试验、改良Hodge试验(MHT)对碳青霉烯酶进行筛查; PCR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 PCR检测肠杆菌科细菌基因重复序列(ERIC)对耐药菌进行克隆型分析。结果碳青霉烯耐药的粘质沙雷菌主要来自重症监护室(ICU),以痰液标本为主;药敏结果显示67株细菌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100%耐药,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氨曲南耐药率均大于90%,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仅对阿米卡星和复方新诺明保持高度敏感; mCIM、Carba NP试验、MHT阳性率分别为92. 54%、89. 55%、91. 04%; PCR显示67株粘质沙雷菌中,检出bla_(KPC)基因32株、bla_(OXA-23)组基因7株、bla_(OXA-51)组基因7株、bla_(GES)基因3株、bla_(OXA-58)组基因1株,其中有8株细菌同时含有多种耐药基因; 67株耐碳青霉烯的粘质沙雷菌可分为8个型别(以A~H表示),其中A型(50株)最多。结论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粘质沙雷菌呈现多重耐药性,主要携带bla_(KPC)和bla_(OXA)基因,且有多基因联合共存现象。同种克隆集中趋势明显,有引起院内感染爆发流行可能。
袁园袁园陈继中潘亚萍徐元宏
关键词:粘质沙雷菌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同源性分析
基于PBL结合CBL教学法在临床微生物实习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2023年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结合临床实际案例(Case-Based Learning,CBL)教学法在临床微生物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方法将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实习的65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3名,对照组32名。实验组采用PBL结合CBL教学法,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法;比较两组理论成绩、实践考核、PPT汇报和教学效果满意度。方法将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实习的65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3名,对照组32名。实验组采用PBL结合CBL教学法,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法;比较两组理论成绩、实践考核、PPT汇报和教学效果满意度。结果PBL结合CBL教学组、传统教学组的理论成绩分别为(42.21±2.64)分、(34.66±4.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L结合CBL教学组、传统教学组的技能考核分别为(32.12±3.90)分、(26.41±4.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PBL结合CBL教学组在PPT汇报内容丰富度、逻辑性、文献新颖度、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BL结合CBL教学组教学效果满意度均优于传统教学组(P<0.05)。结论PBL结合CBL教学法应用于临床微生物的实习教学具有良好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实习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可广泛用于临床的教学实践中。
王中新黄颖王金宇夏翠萍
关键词: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临床微生物实习教学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机制研究被引量:21
2012年
目的研究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耐药的表型和分子机制。方法采用KB法及琼脂稀释法从临床分离的84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随机选取8株,采用外排泵抑制试验筛查外排泵表型阳性菌株,EDTA协同实验筛选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改良三维试验检测ESBLs和AmpC酶,改良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PCR扩增耐药菌株的KPC酶、碳青霉烯酶和ESBLs基因,并测序分析。提取外膜蛋白行SDS-PAGE。结果 PAβN抑制试验显示亚胺培南MIC值下降均≤4倍,而美罗培南MIC值下降≥4倍者占50%(4/8)。EDTA协同试验结果显示阴性。改良Hodge试验检测8株耐药菌结果阳性。耐药基因PCR扩增和测序证实8株耐药菌中7株有blaOXA-23基因,5株含blaTEM-1基因,8株耐药菌均含有KPC-2酶基因;耐药菌株的外膜蛋白电泳条带在25 ku处出现明显缺失。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耐药机制主要是产生KPC-2酶、blaOXA-23酶,外膜蛋白25 ku表达的缺失所致,外排泵过度表达可能参与美罗培南的耐药。
佘婷婷沈继录徐元宏王中新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抗生素耐药性碳青霉烯酶
不同克隆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对不同克隆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感染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方法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CRKP感染株进行同源性分析,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其耐药基因,并对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有13种序列分型(STs)检出。ST11型CRKP感染菌株(n=44)与非ST11型(n=16)相比,产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PC)比例明显增高(P<0.001),且对氨基糖苷类具有更高的耐药率(P=0.01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使用过头孢菌素类(P=0.049)及存在合并菌(P=0.020)与ST11型CRKP感染可能相关,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T11型CRKP与KPC的产生显著相关,但不同克隆CRKP感染患者的临床背景及结局相似。
左燕赵冬梅李家斌王中新
关键词:多位点序列分型耐药基因
合肥地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分布及药敏分析
2001年
目的 了解合肥地区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 (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分布及耐药特点。方法 应用纸片扩散法对合肥地区 4家较大的综合性医院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 2 5 4株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进行ESBL的确诊试验。结果  2 5 4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共检出6 9株产ESBL菌株 (2 7 2 % ) ,其中 ,血液感染ESBL检出率为 5 4 5 % (6 / 11)、烧伤科ESBL的检出率为 48 6 % (18/ 37)。亚胺硫霉素对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敏感率分别为 94 5 %和 80 %。头孢哌酮 /舒巴坦、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和头孢西丁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的敏感率在 40 %~ 70 %之间 ,阿米卡星对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的敏感率为 6 9 2 %。结论 ESBL在血液感染和烧伤科标本中的检出率较高。治疗产ESBL菌株引起的感染可首选亚胺硫霉素 ,其次 ,选含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和头霉素类。对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也可选阿米卡星。
王中新蒋猛徐元宏方有兵
关键词:Β-内酰胺酶类酶学克雷伯菌属药物敏感性试验ESBL
3种鉴定假丝酵母菌试验的比较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对假丝酵母菌3种鉴定试验进行比较,寻求快速而准确的假丝酵母菌鉴定方案。方法采用快速假丝酵母菌反应板(Rapid Yeast ID板)、API 20C AUX和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CHROMagar Candida)3种假丝酵母菌鉴定系统对2005年4月至12月我院分离出的211株假丝酵母菌进行了鉴定。结果API 20C AUX、CHROMagar Candida和Rapid Yeast ID板培养鉴定的耗时和准确率分别为48~144 h和97.6%(206/211)、24~72 h和92.4%(195/211)、28~78 h和96.7%(204/211),3种试验对211株假丝酵母菌的鉴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4种常见假丝酵母菌(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的鉴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采用CHROMagar Candida对临床样本进行培养,根据菌落颜色直接鉴定出4种常见假丝酵母菌,而少数显色不明显或不能显色的菌落再采用Rapid Yeast ID板进行鉴定,必要时选用API 20C AUX鉴定系统。
王中新邢凌生黄颖卢敏熊自忠徐元宏
关键词:假丝酵母菌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