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元宏

作品数:472 被引量:7,559H指数:40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40篇期刊文章
  • 25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59篇医药卫生
  • 6篇生物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01篇耐药
  • 143篇耐药性
  • 81篇细菌
  • 75篇杆菌
  • 67篇耐药性监测
  • 59篇内酰胺酶
  • 52篇基因
  • 50篇球菌
  • 50篇细菌耐药
  • 48篇细菌耐药性
  • 42篇抗菌
  • 40篇内酰胺
  • 40篇菌药
  • 39篇药物
  • 39篇抗菌药
  • 39篇超广谱
  • 38篇细胞
  • 38篇菌属
  • 36篇细菌耐药性监...
  • 30篇单胞菌

机构

  • 38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40篇安徽医科大学
  • 58篇甘肃省人民医...
  • 58篇华中科技大学
  • 58篇北京医院
  • 57篇复旦大学
  • 57篇上海交通大学...
  • 56篇新疆医科大学...
  • 56篇北京协和医院
  • 48篇上海交通大学
  • 44篇重庆医科大学
  • 37篇浙江大学医学...
  • 34篇浙江大学医学...
  • 33篇广州医科大学
  • 32篇昆明医科大学
  • 26篇中国医科大学...
  • 25篇昆明医学院第...
  • 23篇广州医学院第...
  • 23篇天津医科大学
  • 17篇四川大学

作者

  • 470篇徐元宏
  • 121篇沈继录
  • 87篇王中新
  • 58篇孙自镛
  • 58篇李涛
  • 58篇魏莲花
  • 58篇徐英春
  • 57篇单斌
  • 57篇朱德妹
  • 57篇杜艳
  • 57篇苏丹虹
  • 57篇艾效曼
  • 57篇俞云松
  • 57篇卓超
  • 56篇王传清
  • 56篇胡云建
  • 56篇张朝霞
  • 56篇孙景勇
  • 56篇季萍
  • 56篇倪语星

传媒

  • 88篇安徽医科大学...
  • 70篇中国感染与化...
  • 28篇临床输血与检...
  • 24篇国际检验医学...
  • 2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4篇中国微生态学...
  • 13篇临床检验杂志
  • 11篇安徽医学
  • 10篇安徽医药
  • 8篇中华检验医学...
  • 8篇国外医药(抗...
  • 7篇中华传染病杂...
  • 6篇蚌埠医学院学...
  • 6篇检验医学
  • 4篇中国抗生素杂...
  • 4篇中国药理学通...
  • 4篇免疫学杂志
  • 4篇临床肺科杂志
  • 4篇现代检验医学...
  • 4篇中华疾病控制...

年份

  • 5篇2023
  • 8篇2022
  • 16篇2021
  • 14篇2020
  • 10篇2019
  • 14篇2018
  • 13篇2017
  • 36篇2016
  • 32篇2015
  • 36篇2014
  • 26篇2013
  • 32篇2012
  • 31篇2011
  • 32篇2010
  • 14篇2009
  • 19篇2008
  • 28篇2007
  • 24篇2006
  • 29篇2005
  • 8篇2004
47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肠道菌群动态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追踪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观察该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动态变化,研究肠道菌群与疾病进展的联系。方法:收集1例初诊血液恶性肿瘤中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入院当天、第16天时第1次化疗及第30天时第2次化疗后样本,通过16S rDNA技术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和差异性。结果:初诊时肠道菌群分布主要为韦荣球菌属、拟杆菌属、粪杆菌属、萨特菌属、链球菌和普氏菌属。16 d后韦荣球菌属、拟杆菌属、普氏菌属占优势。30 d后菌群主要为梭状芽孢杆菌属、拟杆菌属及布劳特氏菌。该例血液恶性肿瘤淋巴瘤患者厚壁菌门丰度始终占明显优势,而益生菌双歧杆菌属及乳杆菌属始终丰度极低,随疾病的进展,梭杆菌门几乎消失。粪球菌属及布劳特氏菌随病情进展逐渐上升,梭状芽孢杆菌属及大肠埃希菌属总体也呈上升趋势。萨特菌属、链球菌、副杆菌属明显下降,普氏菌属、小杆菌属及梭杆菌属及丁酸球菌属几乎消失。香茅梭菌增加,益生菌狄氏副杆菌及Butyricicoccus pullicaecorum减少。而被认为与肿瘤细胞凋亡有关的糖精梭菌增加,考虑与治疗有效相关。结论:随病程的进展,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可为血液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
钟佩王晓玮李亚娟徐元宏
关键词:肠道菌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和幽门螺杆菌IgG抗体对胃癌筛查的价值探讨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II(PGR)、胃泌素-17(G-17)联合检测以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IgG抗体对胃癌筛查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诊疗的正常对照者7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32例,胃溃疡患者35例,胃息肉患者72例,胃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5组血清PGⅠ、PGR、G-17水平及H.pylori抗体IgG,分别绘制PGⅠ、PGR、G-17单独检测以及联合检测的ROC曲线进行诊断效能评价。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血清PGⅠ水平、PGR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血清G-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绘制ROC工作曲线,发现单独检测PGⅠ、PGR和G-17时曲线下面积为0.924、0.754、0.801;PGⅠ、PGR和G-17水平单项检测的的敏感性分别为86.1%、83.3%和64.3%,特异性分别为85.7%、64.3%和88.9%;综合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48,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4.4%和87.5%。结论血清PGⅠ、PGR和G-17水平以及H.pylori抗体IgG联合检测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可用作早期胃癌的筛查指标。
余海涛李涛徐元宏陈正徐胡召锁
关键词: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幽门螺杆菌胃癌
92例医院获得性念珠菌血症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医院获得性念珠菌血症患者临床特点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部医院获得性念珠菌血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对念珠菌血症患者预后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念珠菌血症患者92例。菌株主要为光滑念珠菌39株(42.4%),白念珠菌30株(32.6%),克柔念珠菌7株(7.6%),热带念珠菌5株(5.4%),近平滑念珠菌4株(4.4%),其他念珠菌7株(7.6%)。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依次为氟胞嘧啶(100.0%)、两性霉素B(98.9%)、伏立康唑(92.4%)、氟康唑(82.6%)、伊曲康唑(77.2%)。30d死亡与念珠菌血症直接相关的归因病死率为13.0%。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留置深静脉置管(OR=4.833,95%CI:1.010~23.125,P=0.049)、机械通气(OR=6.075,95%CI:1.144~32.257,P=0.034)、接受血液透析(OR=8.367,95%CI:1.390~50.364,P=0.020)是其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引起医院获得性念珠菌血症的病原体主要为光滑念珠菌、白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对伏立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留置深静脉置管、机械通气及接受血液透析是死亡独立危险因素。
王中新叶乃芳张博筠黄颖凌华志沈继录徐元宏
关键词:念珠菌血症抗药性预后
新生儿肺炎等88例克雷伯菌耐药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程度,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88例新生儿肺炎等患者克雷伯菌根据Micro Scan4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上测得各抗生素MIC值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确证试验。结果: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敏感性为100%,左旋氧氟沙星为96.8%,加替沙星为92%,氨苄西林等其他18种抗生素敏感性不足90%。结论:亚胺培南是治疗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首选药物。
郝家砚徐元宏
关键词: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烧伤病房医院感染调查与分析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探讨我院烧伤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菌群分布、耐药菌谱、易感部位和预防手段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我院 2 0 0 0至 2 0 0 1两年间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原学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烧伤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 7.2 1%。烧伤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 ,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占 3 3 .3 3 % ,肺炎克雷伯氏菌占 17.74% ,大肠埃希氏菌占 10 .78%、阴沟肠杆菌占 8.82 %。其次是革兰氏阳性球菌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占 16.67%。易感部位依次是烧伤创面占 81.73 % ,下呼吸道占12 .5 0 % ,血液系统占 2 .88%和消化系统占 0 .96%。医院感染病原菌普遍存在多重耐药。结论 烧伤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 7.2 1% ,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烧伤创面是主要的易感部位。应针对烧伤医院感染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防治医院感染。
何源沁徐元宏沈继龙
关键词:烧伤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菌群分布
2005-2014年CHINET克雷伯菌属细菌耐药性监测被引量:122
2016年
目的了解2005—2014年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网所属19所医院临床分离克雷伯菌属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情况。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对临床分离株作药物敏感性试验,并按CLSI 2014年版标准判断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2005—2014年共收集19所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56 281株、产酸克雷伯菌4 779株、肺炎克雷伯菌臭鼻亚种300株及其他克雷伯菌属细菌46株。其中89.0%菌株(54 664/61 406)分离自住院患者。60.0%菌株(36 835/61 406)分离自呼吸道。成人来源的克雷伯菌属占83.3%(51 158/61 406),儿童(0-17岁)占16.7%(10 248/61 406)。10年间,克雷伯菌属细菌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5年为10.1%,2014年为14.3%。药敏试验结果显示,10年里克雷伯菌属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从2.9%上升到10.5%和2.8%上升到13.4%。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检出率从39.0%下降到30.1%。细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对头孢噻肟耐药率波动幅度较小,维持在49.5%左右。共检出碳青霉烯类耐药菌5 796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5 492株,产酸克雷伯菌280株。分离出广泛耐药菌共4 740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4 520株,产酸克雷伯菌202株。碳青霉烯类耐药株对绝大多数其他测试的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在60%以上,对替加环素、阿米卡星、甲氧苄啶-磺胺甲唑耐药率分别为16.8%、54.4%、55.1%。结论临床分离克雷伯菌属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10年间呈较大幅度增加,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为平稳。
徐安卓超苏丹虹胡付品朱德妹汪复蒋晓飞徐英春张小江孙自镛陈中举倪语星孙景勇胡志东李金张朝霞季萍王传清王爱敏杨青徐元宏沈继录单斌杜艳张泓孔菁魏莲花吴玲谢轶康梅胡云建艾效曼俞云松林洁黄文祥贾蓓
关键词:克雷伯菌属耐药性
2005—2014年CHINET肠杆菌属细菌耐药性监测被引量:66
2016年
目的了解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网2005—2014年肠杆菌属细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变化趋势。方法 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网2005—2014年临床分离的肠杆菌属细菌20 558株,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药敏结果按CLSI 2014年标准判读。结果 10年间,肠杆菌属细菌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2005年为3.5%,2014年为4.3%。20 558株肠杆菌属细菌中,以阴沟肠杆菌为主,占71.1%(14 617/20 558),其次为产气肠杆菌,占20.1%(4 129/20 558)。菌株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标本,占55.2%(11 358/20 558)。药敏数据显示,肠杆菌属细菌对头孢唑林和头孢西丁的耐药率高(>90%),对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的耐药率低(<30%)。不同科室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存在差异,ICU、内科、外科、门急诊和儿科中,ICU和外科分离株耐药现象严重。多重耐药菌株(MDR)的分离率在下降,但耐碳青霉烯类的肠杆菌属细菌(CRE)分离率在升高。MDR和CRE主要分布在ICU和外科,且耐药现象严重。MDR仅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的耐药率<30%,CRE仅对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35%。结论 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网中肠杆菌属细菌对测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自2011年起呈下降趋势,但CRE菌株日趋增加,应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此类菌株在医院的传播扩散。
田磊陈中举孙自镛徐英春张小江倪语星孙景勇汪复朱德妹徐元宏沈继录张泓孔菁杨青魏莲花吴玲胡志东李金王传清王爱敏卓超苏丹虹谢轶康梅单斌杜艳张朝霞季萍胡云建艾效曼褚云卓田素飞贾蓓黄文祥俞云松
关键词:细菌耐药性监测肠杆菌属
梅毒检验及合并感染分析
1997年
梅毒检验及合并感染分析徐元宏1胡发珍2作者单位:1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合肥2300222安徽省无为县医院检验科238300为了探讨本地区梅毒感染及合并感染情况,收集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0年~1995年151例梅毒病人的资料,就...
徐元宏胡发珍
关键词:梅毒并发症
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检测及其同源性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研究六安市人民医院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耐药基因及同源性。方法:收集2018年4-6月分离自临床标本的肺炎克雷伯菌40株,用法国梅里埃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进行鉴定和药敏。采用改良Hodge试验(MHT)和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CIM)对40株菌进行碳青霉烯酶表型的筛选,采用PCR方法检测其是否携带已知的主要碳青霉烯耐药基因KPC、OXA-48、NDM-1。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40株CRKP多分离自ICU病房(占55%),以呼吸道来源标本为主(占80%),对常用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以及大环内酯类的耐药率均在80.0%以上。MHT和mCIM试验中有33株菌二者均为阳性,2株菌均为阴性,剩下5株MHT试验阳性而mCIM试验结果为阴性。32株菌携带KPC基因,未检出OXA-48及NDM-1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40株CRKP分为7个型别,其中A型34株(占85%),B、C、D、E、F及G型各1株(各占2.5%)。结论:分离的CRKP以携带KPC-2基因为主,共有7个型别,以A型为主,为有效治疗和预防CRKP感染提供了参考依据。
王璐高绪锋张凤丽胡燕云黄颖徐元宏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同源性分析
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菌分子特征和同源性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菌(CREC)的耐药特点、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并分析CREC的同源性。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6092株大肠埃希菌,筛选出71株CREC,采用Vitek-2 Compact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改良Hodge试验(MHT)、改良碳青霉烯类灭活法(mCIM)和Carba NP试验进行碳青霉烯酶的表型确证。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bla KPC、bla NDM、bla VIM、bla IMP等碳青霉烯酶基因,将阳性菌株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在Blast程序中进行比对。用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PCR(ERIC-PCR)指纹图谱确定CREC不同菌株之间的克隆关系。结果CREC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室(ICU)和烧伤科,标本来源以尿液为主。药敏结果显示CREC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都在70%以上,仅对阿米卡星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低于50%。71株CREC中MHT、mCIM和Carba NP实验阳性的菌株数分别为45株、67株和69株,阳性率分别为63.38%、94.37%、97.18%。43株CREC检出碳青霉烯酶基因,34株(79.07%,34/43)携带bla NDM,9株(20.93%,9/43)携带bla KPC-2。另外,携带bla NDM的菌株中bla NDM-1占20.59%(7/34),bla NDM-5占79.41%(27/34),未检出bla IMP、bla VIM和bla OXA-48等碳青霉烯酶基因。依据ERIC-PCR指纹图谱,CREC被分为A-S共19种基因型,未发现优势基因型。结论本院临床分离的CREC耐药率较高,呈现多重耐药现象,CREC主要携带的碳青霉烯酶基因是bla NDM,本院流行的CREC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同源性分散。
黄家祥王中新潘亚萍徐元宏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酶同源性分子特征
共4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