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仁东

作品数:121 被引量:5,005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8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1篇经济管理
  • 28篇天文地球
  • 19篇环境科学与工...
  • 18篇农业科学
  • 9篇自动化与计算...
  • 7篇医药卫生
  • 6篇生物学
  • 5篇水利工程
  • 3篇历史地理
  • 2篇矿业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8篇土地利用
  • 29篇遥感
  • 21篇土地利用变化
  • 16篇湖区
  • 15篇洞庭湖
  • 15篇洞庭湖区
  • 14篇钉螺
  • 12篇生态
  • 12篇城市
  • 11篇江汉平原
  • 10篇GIS
  • 9篇城市化
  • 8篇耕地
  • 7篇生态环境
  • 7篇土地资源
  • 7篇面向对象
  • 6篇钉螺分布
  • 6篇土壤
  • 5篇数据库
  • 5篇基于GIS

机构

  • 115篇中国科学院
  • 2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4篇华中师范大学
  • 12篇湖北省疾病预...
  • 10篇武汉大学
  • 8篇中国矿业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研...
  • 7篇湖北大学
  • 6篇中南林学院
  • 6篇武汉区域气候...
  • 5篇中国科学院新...
  • 4篇复旦大学
  • 3篇南昌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亚...
  • 2篇辽宁工程技术...
  • 2篇中国科学院遥...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黑龙江科技学...
  • 1篇天津农学院
  • 1篇武汉工业大学

作者

  • 119篇李仁东
  • 23篇邱娟
  • 20篇王宏志
  • 14篇常变蓉
  • 11篇徐兴建
  • 9篇易凤佳
  • 9篇朱超洪
  • 9篇刘耀彬
  • 7篇罗开盛
  • 6篇刘纪远
  • 6篇彭映辉
  • 6篇刘可群
  • 6篇简永兴
  • 6篇施媛媛
  • 6篇梁守真
  • 5篇张树文
  • 5篇隋晓丽
  • 5篇徐新良
  • 5篇吴世新
  • 4篇陈家宽

传媒

  • 19篇长江流域资源...
  • 8篇华中师范大学...
  • 7篇湖北大学学报...
  • 5篇世界科技研究...
  • 5篇地理学报
  • 4篇国土资源遥感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地理研究
  • 3篇地球信息科学...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中国人口·资...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中南林学院学...
  • 2篇经济林研究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年份

  • 2篇2020
  • 3篇2019
  • 6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6
  • 6篇2015
  • 6篇2014
  • 5篇2013
  • 5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7篇2007
  • 9篇2006
  • 10篇2005
  • 7篇2004
  • 11篇2003
  • 5篇2002
  • 5篇2001
1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地利用动态度双向模型及其在武汉郊县的应用被引量:40
2002年
土地利用动态度是描述单一地类动态变化时采用的模型。事实上 ,土地利用数量净变化是土地利用双向变化的结果。为此 ,作者提出双向动态度模型 ,并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 ,探讨了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使用双向模型的优越性。
王宏志李仁东毋河海
关键词:耕地生态环境
洞庭湖区近10年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特征
本文利用工期卫星遥感图像对洞庭湖区近10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时空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表明该区耕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水域面积增加.
李仁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随晓丽
关键词:土地利用洞庭湖区
文献传递
无锡市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被引量:31
2003年
20世纪90年代,城市用地扩展是我国区域土地利用演化的主导过程.城市土地利用所引起的地表景观格局的变化又是引起地表各种地理过程变化的主要原因。基于Landsat TM图像解译的土地利用的动态图斑,分析了20年代90年代无锡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态势。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为耕地向林地、水域、建设用地的转移,林地向耕地、建设用地的转移,以及草地、水域向建设用地的转移: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颁布的一系列基本农田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法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量耕地被建设占用的趋势。土地利用快速变化也导致明显环境效应。主要表现为水环境的恶化和现代“城市病”等方面。因此,加强土地规划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重视能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应成为今后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重点与方向。
战金艳江南李仁东鲁奇
关键词:城镇化土地利用环境效应水环境
近6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公路建设动态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三峡水库是举世瞩目的超大型水利工程,库区水土流失的状况及其变化为国内外所关注.近些年,随着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强,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状况总体上有所减少,但随着库区公路建设的迅速增加,由此导致的水土流失占区域水土流失总...
王海芳李仁东邱娟
关键词:土壤侵蚀公路建设水土流失资源保护
文献传递
华中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信息系统的快速建立被引量:10
2000年
:传统的土地利用图建库采用先制图再数字化的方法 ,过程烦琐而且误差较大 .“华中土地资源利用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国家级基本资源与环境遥感动态服务体系的建立 (96 -B0 2 - 0 1)”的子课题 ,采用了RS、GIS一体化信息提取技术快速建成了华中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信息系统 .结合研究区实际建立数字TM图像的屏幕判读标志 ,直接进行人机交互判读 .建库过程中避免了成图后的数字化过程 ,既提高了速度 ,也提高了精度 .同时也改变了传统土地利用图的纸质制图方式 .经野外验证 ,所建信息系统的图斑精度较高 .
王宏志李仁东朱俊林
关键词:RS判读标志地籍管理土地利用图遥感
水陆交错生态脆弱带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分析——以洞庭湖区为例被引量:49
2004年
应用3个时期航空遥感图像为基本信息源,在Arc/Info系统的支持下,建立空间信息库,应用景观破碎度、分维数、优势度、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等指标,对洞庭湖区景观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陆景观之间的交替变化显著,耕地面积减少最多,达30608hm2,水域面积增加最多,净增48978hm2。20a来整个区域的景观破碎度加重,多样性增加,优势度下降。进一步具体分析各景观类型发现,耕地、草地、居住建设用地的破碎度和分离度1980~1990年间表现为增加,1990~2000年则表现为减少,表明湖区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政策已初显成效。由于受泥沙淤积和退田还湖的影响,20a中水域景观的分布质心整体上移动了2.31km,向东南偏离了53.87°。
汪朝辉王克林李仁东熊艳许联芳
关键词:洞庭湖区
基于GIS的湖北省钉螺螺情综合数据库的构建被引量:1
2013年
首先对湖北省多年的查螺资料、各种地理图件及环境数据进行整理;再利用ArcGIS软件,将图件数据导入GeoDatabase;然后以该省的村级矢量图为底图,对应的国际代码为关联字段,利用Joins and Relates工具,关联整理后的钉螺信息及环境数据表,构建钉螺螺情综合数据库。该数据库的构建统一了不同的来源数据,具有直观性和可视性,为政府和研究人员分析螺情提供了一个动态、定量分析的决策工具,为建立钉螺扩散预警模型奠定了基础。
常变蓉李仁东徐兴建邱娟罗开盛
关键词:钉螺GIS数据库
四湖地区资源环境评价与生态结构农业布局调整研究
蔡述明黄进良张晓阳黄智敏王学雷李仁东关庆滔夏贤英刘艳姚华夏尹常明成尚廉
1、该项研究通过对四湖地区的资源环境与生态结构的历史过程、现状进行动态分析,综合研究资源环境容量,分析了四湖地区资源与人口,环境的相互关系,提出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对策。2、按照生产力和生态原则,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
关键词:
关键词:生态结构水资源
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动及动力分析被引量:63
2003年
收集各省区近20年有关城市化方面的资料,分析了我国在转型时期城市化水平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转型时期城市化水平在时间变化上具有水平起点低,发展速度快的特点;在空间变化上存在着较大的东中西区际和省际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定量研究影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动力因子,结果表明:工农业发展推拉因子、产业结构转换因子和出口替代外向因子是影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三大主动力因子。但表现在东中西城市化发展的主作用力是不同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东部省区城市化水平与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经济外向化密切相关,其中与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表现最为显著;中部省区城市化水平与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分布、工农业发展水平相关性强;西部省区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发展水平最为相关。
刘耀彬李仁东
关键词:城市化动力因子动力机制城市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被引量:921
2014年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本文采用相同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信息源和相同的技术方法,对中国1980年代末到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行定期更新。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发展土地利用动态区划的方法,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时空特征。我们发现:1990-2010年的20年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南减北增,总量基本持衡,新增耕地的重心逐步由东北向西北移动"是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扩展提速,东部为重心,向中西部蔓延"是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林地前减后增,荒漠前增后减,草地持续减少"是非人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特征。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两个10年相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原有的13个土地利用变化区划单元演变为15个单元,且部分区划单元边界发生变化。主要变化格局特征为黄淮海地区、东南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四川盆地城镇工矿用地呈现明显的加速扩张态势;北方地区耕地开垦重心由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转向西北绿洲农业区;东北地区旱作耕地持续转变为水田;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南部、黄土高原和西南山地退耕还林还草效果初显。近20年间,尽管气候变化对北方地区的耕地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政策调控和经济驱动仍然是导致我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2000年后的第一个1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人为驱动因素已由单向国土开发为主,转变为开发与保护并重。在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方法方面,应用"动态区划法"开展世纪之交两个10年中国LUCC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有效揭示了20年来中国LUCC"格局的变化过程",即动态区划边界的推移、区划单元内部特征的变化与单元的消长等;以及"变化过程的格局",即土地利用变化过�
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徐新良秦元伟宁佳周万村张树文李仁东颜长珍吴世新史学正江南于东升潘贤章迟文峰
关键词:卫星遥感土地利用变化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