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怡文

作品数:5 被引量:36H指数:1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遗传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现代生物与新药产业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转基因
  • 4篇小鼠
  • 3篇转基因小鼠
  • 3篇基因
  • 2篇荧光
  • 1篇蛋白
  • 1篇端粒
  • 1篇端粒长度
  • 1篇对转
  • 1篇星形
  • 1篇星形胶质
  • 1篇炎性
  • 1篇炎性痛
  • 1篇印迹
  • 1篇印迹法
  • 1篇荧光蛋白
  • 1篇荧光原位杂交
  • 1篇原位
  • 1篇原位杂交
  • 1篇杂交

机构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儿童医...

作者

  • 5篇朱怡文
  • 3篇黄英
  • 2篇任兆瑞
  • 2篇郭歆冰
  • 2篇林丹
  • 2篇王舒
  • 1篇黄淑帧
  • 1篇张敬之
  • 1篇谢书阳
  • 1篇颜景斌
  • 1篇曾溢滔
  • 1篇肖艳萍
  • 1篇李伟
  • 1篇龚秀丽
  • 1篇许淼
  • 1篇李玲玲
  • 1篇李倩

传媒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医学分子生物...
  • 1篇2010中国...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应用印迹法测定转基因克隆牛体细胞端粒长度
端粒(Telomere)作为真核染色体分子末端的DNA区域,是由重复的DNA序列和端粒结合蛋白形成的DNA-蛋白复合物,对于染色体的复制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还发现,端粒长度与再生、衰老和疾病(如肿瘤)密切相关;同时,...
吕昆林丹许淼朱怡文黄英
IL-36Ra抑制炎性痛小鼠脊髓A1型星形胶质细胞极化
2022年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IL-36Ra对炎性痛小鼠痛行为以及脊髓A1型星形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雄性C57BL/6小鼠32只,采用足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炎性痛模型。随机将小鼠分为CFA+生理盐水组、CFA+IL-36Ra 50 ng组、CFA+IL-36Ra 100 ng组以及CFA+IL-36Ra 200 ng组,每组8只。各组小鼠在造模后d 1~d 7,每日1次鞘内给药。同时,分别在造模前以及造模后d 1、3、5、7检测4组小鼠机械刺激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 threshold, MWT)和辐射热刺激缩爪潜伏期(PWL)的变化。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IL-36Ra对CFA小鼠脊髓A1、A2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脊髓背角A1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C3与GFAP共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炎性痛小鼠造模后患侧MWT、PWL均明显下降,IL-36Ra(100、200 ng)可显著改善小鼠的机械性痛觉超敏与热痛觉过敏;且在治疗7 d后,IL-36Ra可降低CFA小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标志物GFAP、Lcn2的表达水平,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同时,IL-36Ra(100、200 ng)可下调CFA小鼠脊髓A1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Serping1、 H2-T23的mRNA水平,但IL-36Ra各个剂量对A2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表达没有明显作用;此外,IL-36Ra还可抑制脊髓背角A1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C3表达。结论 IL-36Ra可能通过抑制CFA小鼠脊髓A1型星形胶质细胞极化,进而改善小鼠炎性痛痛行为。
李倩朱怡文李玲玲
关键词:炎性痛脊髓小鼠
用慢病毒载体介导产生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小鼠被引量:35
2006年
以慢病毒(lentivirus)载体为骨架,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假病毒,通过小鼠受精卵卵周隙注射,将其感染小鼠受精卵,经移植于假孕母鼠后获得转基因小鼠.应用PCR、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仪分析等技术,证明了GFP基因的整合率达到40%以上;实时定量PCR 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小鼠中GFP基因整合的拷贝数约为40;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结果显示 GFP基因在小鼠染色体上的整合是随机的,并通过交配可将外源基因遗传至子代,获得的多整合位点和不同表达水平的转基因小鼠具有明显的实际应用和研究价值.文中报道的慢病毒载体介导的转基因技术为高效制备和选育高表达转基因小鼠品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张敬之郭歆冰谢书阳朱怡文黄英王舒任兆瑞
关键词:慢病毒载体转基因小鼠GFP
应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转基因小鼠进行整合位点的染色体定位
2008年
目的建立一种高度灵敏、特异的双色荧光原位杂交(dual-colo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D-FISH)技术,对两种双阳性转基因小鼠外源基因进行整合位点的染色体定位。方法对一只整合单纯疱疹病毒胸苷嘧啶激酶(herpes simplex virus thymidine kinase, HSV-tk)/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enlmneed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 eGFP)的转基因小鼠以及两只整合RNA干扰载体( RNA interference, RNAi) 的β^654地中海贫血模型小鼠进行实验,脾脏细胞经培养后获得中期分裂相标本片,各加入适量生物素、地高辛标记探针混合液杂交,分别用罗丹明红色荧光抗体及FITC绿色荧光抗体进行D-FISH检测。结果两种转基因小鼠均能在同一个分裂相上同时检测到双色荧光信号。其中,HSV-tk/eGFP双阳性小鼠的分裂相上出现较强的绿色HSV-tk信号和红色eGFP信号,分别定位于染色体2E5-G3及8A2-A4;β^654/RNAi双阳性小鼠检测到红色β^654荧光信号及绿色RNAi荧光信号。经定位分析,β^654均整合在染色体7D3-E2,RNAi病毒载体则是随机整合,其中一只鼠主要整合在12B1位点,而另一只鼠主要整合在染色体1E2.3-1F、3A3两个位点。结论用自行制备的DNA探针建立了高度灵敏、特异的D-FISH技术,同时结合G显带对双阳性转基因小鼠进行染色体基因定位。该技术平台的建立对于转基因动物和基因治疗动物模型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林丹龚秀丽李伟郭歆冰朱怡文黄英
关键词:转基因小鼠整合位点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染色体定位
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中整合状况的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研究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小鼠及其家系中的整合状况。方法采用PCR、定量PCR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方法对原代转基因小鼠中外源人凝血因子Ⅸ(hFⅨ)基因的整合和嵌合情况进行分析。使用PCR、直接测序法鉴定整合的外源基因多拷贝的连接方向和连接方式。结果7个家系中F0-8、F0-10和F0-11的后代中阳性个体比例明显低于50%,3个原代小鼠DNA中hFⅨ基因拷贝数分别只有子代中的66.2%、18.8%和28.3%。F0-11小鼠各脏器中嵌合比差异极大,且未见胚系特异性分布。不同个体间整合拷贝数差异极大,最少的F0-69为单拷贝,最多的F0-10有43个拷贝。而整合位点分析发现外源基因在随机分布中仍呈现一定的趋向性。PCR和测序结果证明所有小鼠中外源基因多拷贝均为头尾连接,连接的机制以粘性末端介导的连接为主,F0-13中还存在同源序列配对、断裂、修复介导的头尾连接。结论在整合有hFⅨ基因的转基因小鼠中多拷贝外源基因多以粘性末端介导的头尾连接方式整合在染色体的某些特定区域。
颜景斌朱怡文肖艳萍王舒任兆瑞黄淑帧曾溢滔
关键词:转基因小鼠外源基因拷贝数嵌合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