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建民

作品数:36 被引量:5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2篇原虫
  • 31篇疟原虫
  • 31篇恶性疟
  • 31篇恶性疟原虫
  • 15篇克隆
  • 15篇基因
  • 10篇抗原
  • 8篇疫苗
  • 7篇疟疾
  • 7篇扩增
  • 6篇体外
  • 6篇体外扩增
  • 6篇疟疾疫苗
  • 6篇HRP
  • 5篇聚合酶
  • 5篇合酶
  • 4篇真核
  • 4篇酶链反应
  • 4篇聚合酶链反应
  • 3篇单克隆

机构

  • 36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南通医学院
  • 1篇广东省寄生虫...
  • 1篇海南省热带病...

作者

  • 36篇方建民
  • 33篇余新炳
  • 20篇罗树红
  • 19篇徐劲
  • 14篇李学荣
  • 8篇刘彦文
  • 6篇单志新
  • 6篇马长玲
  • 4篇吴忠道
  • 3篇王又红
  • 3篇吕芳丽
  • 3篇陈海峰
  • 2篇谢毅
  • 2篇陈观今
  • 2篇张静
  • 1篇周俊梅
  • 1篇毕惠祥
  • 1篇李英杰
  • 1篇肖建华
  • 1篇李晖婷

传媒

  • 13篇中国人兽共患...
  • 8篇广东寄生虫学...
  • 6篇中国寄生虫病...
  • 3篇中国寄生虫学...
  • 3篇寄生虫与医学...
  • 2篇国外医学(寄...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年份

  • 5篇2001
  • 8篇2000
  • 7篇1999
  • 9篇1998
  • 4篇1997
  • 1篇1995
  • 2篇1994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恶性疟原虫组氨酸富集蛋白II基因克隆及测序被引量:6
1999年
目的:比较恶性疟原虫不同分离株组氨酸富集蛋白II( HRPII)基因全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方法: PCR扩增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和越南株(VN)的HRPII基因全编码区, 其产物经HindIII和Bam HI双酶切,定向克隆入pUC19, 采用Sanger 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序。结果:FCC1/HN 株和VN 株HRPII基因均为1 020bp, 无内含子, 两者仅10 个碱基不同。FCC1/HN 株HRPII与VN 株、IMTM22 株和Itg2 株间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8% 、92.2% 和98.7% ; 4 株虫体均有拷贝数不等的丙氨酸-组氨酸-组氨酸(AHH)和丙氨酸-组氨酸-组氨酸-丙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AHHAAD) 重复序列, 具有相同的信号肽和糖基化位点。4 个分离株HRPII抗原表位相同,位于易曲性较高的5端非AHH 和AHHAAD 重复区。结论: FCC1/HN 株与VN 株的HRPII高度同源,与IMTM22 株和Itg2
方建民余新炳罗树红徐劲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海南株STARP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基因结构分析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构建恶性疟原虫海南 (FCC1/HN)株STARP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STARP ;分析STARP基因结构 ,并了解FCC1/HN株与其它分离株STARP基因序列的差异。方法 根据STARP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两对引物 ,用PCR技术从FCC1/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两个部分序列重叠的STARP基因片段 ;将两基因片段分别双酶切后定向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 pcDNA3 ,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酶切 ,PCR扩增鉴定筛选重组质粒阳性克隆 ;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序 ,应用软件辅助分析基因结构及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 分别PCR扩增获得 10 78bp ,10 92bp的两个STARP基因片段 ;经双酶切及PCR鉴定表明获得正确重组质粒 ;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与T9/ 96株STARP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 92 .2 % ;推测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 90 .9% ;在STARP蛋白中部重复区推测有多个明显的抗原表位区段。结论 从FCC1/HN株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中获取STARP基因 ,并成功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STARP ;FCC1/HN株与其它分离株STARP基因有高度的同源性。
单志新余新炳马长玲李学荣吴忠道方建民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重组质粒基因测序
抗恶性疟原虫全虫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1998年
为建立分泌抗恶性疟原虫全虫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研制简易、敏感、特异的快速诊断恶性疟试剂盒。本文用恶性疟原虫全虫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用ELISA法筛选分泌抗体的阳性杂交瘤细胞克隆,测定单抗的效价和Ig亚类,并用SDS-PAGE、Western印迹、IFAT和IPA等方法对单抗进行鉴定。结果,获得4株(2H6,2A3,3B1和2C12)分泌抗恶性疟原虫单抗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均属IgG类。其中2H6克隆产生的抗体滴度最高《腹水效价达1:32000).属IgG1亚类。与伯氏疟愿虫、弓形虫无交卫反应;Western印迹分析显示2H6能被约:130、63、41、33和20kDa等抗原蛋白所识别,IFAT和IPA分析显示,2H6单抗的抗原主要定位于裂殖子、滋养体和裂殖体的表膜部分。从而提示所制备的抗恶性疟原虫全虫杂交癌细胞株能分越高滴度的抗体,其中2H6是针对恶性疟原虫裂殖于表面蛋白的特异性单抗,可用于怒性疟快速诊断试剂盘的研制。
罗树红方建民王又红徐劲余新炳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单克隆抗体免疫学
基因拼接中有害二级结构的消除
1998年
为利用含可能形成二级结构的化学合成基因进行拼接,寻找一种有效消除二级结构的方法,完善化学合成基因做“缺口填补”法拼接的技术,本研究将该化学合成基因进行纯化并放射自显影鉴定后.利用“淬火”结合“缺口填补”拼接法将基因片段进行连接,并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PCR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基因拼接的长度约为149bp,与原设计相吻合,本研究证明应用“淬火”结合“缺口填补”拼接法能有效降低二级结构对基因拼接造成的影响。
徐劲方建民李学荣余新炳
关键词:基因恶性疟原虫核苷酸
恶性疟原虫:组氨酸富集蛋白基因反义寡脱氧核苷酸体外抗疟作用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 ]研究反义寡脱氧核苷酸 (oligodeoxyribonucleotides,ODN)对恶性疟原虫组氨酸富集蛋白 (histidine richprotein ,HRP)Ⅱ和HRPⅢ基因表达的阻断作用 ,探讨抗疟新途径。 [方法 ]设计合成恶性疟原虫组氨酸富集蛋白翻译起始区的反义ODN、正义ODN和无义ODN ,研究其对红内期培养恶性疟原虫增殖和成熟的体外抑制作用。[结果 ]当ODN浓度较高时 (高于 1μmol L) ,反义ODN、正义ODN和无义ODN均能抑制恶性疟原虫的增殖和成熟 ,即ODN对疟原虫呈非特异性抑制。当ODN浓度在 0 0 1~ 0 5 μmol L时 ,与无义ODN对照组相比 ,反义ODN能显著抑制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的增殖和裂殖体成熟 (P <0 0 1) ;且ODN浓度越高 ,抑制作用也就越强。正义ODN对虫体的抑制作用 ,与无义ODN相比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HRPⅡ和HRPⅢ基因反义ODN可通过阻断基因的表达 ,抑制恶性疟原虫增殖和成熟的作用。
余新炳方建民罗树红
关键词:寡脱氧核苷酸反义恶性疟原虫
反义核酸技术及其在寄生虫学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
2000年
反义核酸技术是颇有发展前景的基因治疗策略之一。本文简要阐述反义核酸的作用原理和作用特点,主要就反义核酸在疟原虫、锥虫和利什曼原虫等寄生原虫中的研究应用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方建民
关键词:反义核酸寄生虫学原虫
恶性疟原虫海南分离株(FCC1/HN)裂殖子表面蛋白2(MSA2)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构建恶性疟原虫海南分离株(FCC1/HN)裂殖子表面蛋白MSA2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MSA2,为疟疾核酸疫苗及蛋白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CR技术对FCC1/HN基因组DNAMSA2基因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用BamHI和EcoRI双酶切,然后走向克隆入真核表达质粒pcDNA3,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TG1,再用相同的内切酸酶切和PCR扩增对重组子进行鉴定。结果筛选出的重组子为编码PCC1/HCMSA2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pcDNA3/MSA2。结论编码FCC1/HNMSA2基因片段真该表达质粒pcDNA3/MSA2的构建,为疟疾核酸疫苗及蛋白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刘彦文余新炳徐劲罗树红方建民张静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聚合酶链反应克隆疟疾疫苗
恶性疟原虫Fcc-1/HN株MSP1_(19)基因的体外扩增及鉴定
1998年
本文根据恶性疟原虫MSP119已知序列,自行设计一对用于特异扩增MSP1C端19肽基因的引物P1、P2,在P1引物中引入SalⅠ酶切位点及ATG起始密码子,在P2引物中引入XbaⅠ酶切位点及终止密码子,经PCR扩增获得363bp大小片段,与预期大小相符。采用“压碎与浸泡法”纯化回收PCR产物,PCR产物经套式PCR及酶切鉴定证实与预期大小相符,说明所获确为MSP119基因。为进一步将该基因与PfCMR基因进行重组表达复合抗原和免疫接种奠定基础。
李学荣余新炳罗树红陈观今徐劲方建民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PCR疟疾疫苗MSP1
恶性疟原虫:组氨酸富集蛋白家族的结构与功能被引量:2
1999年
恶性疟原虫无性血液期合成许多富含组氨酸的蛋白质,即组氨酸富集蛋白家族(HRP),这些蛋白质的基因结构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其功能各不相同。本文主要就恶性疟原虫组氨酸富集蛋白在疟疾的免疫诊断、促进疟色素形成的机制及HRP与疟原虫感染红细胞膜结节之间的关系等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方建民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疫苗研究Ⅹ.MSP1中类表皮生长因子1与PfCMR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产物的初步鉴定
1998年
目的克隆并表达恶性疟原虫重组复合抗原,为疟疾疫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恶性疟原虫MSP1中类表皮生长因子1(EGF—1)基因与人工化学合成的抗原复合基因PfCMR串接,插入高效非融合型蛋白表达载体PBV220,转化大肠杆菌DH5a.转化菌经42℃热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Westernblot和Dot—ELISA分析。结果构建成功重组质粒PBV220/PfCMR—EGF─1,经热诱导后表达出合外源基因产物的非融合蛋白质,分子量为16.5kDa,表达产物与恶性疟原虫抗原免疫鼠血清产生特异免疫反应。工程菌连续传代,未见重组质粒丢失,表达效率无明显改变。结论用表达载体pBV220表达出的恶性疟原虫重组复合抗原具有一定的免疫活性。该重组质粒可在宿主菌DH5a内长期稳定存在。
李学荣余新炳罗树红陈观今徐劲方建民
关键词:疟原虫复合基因疟疾疫苗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