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立群

作品数:14 被引量:242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俯冲
  • 6篇俯冲带
  • 5篇地球化
  • 5篇地球化学
  • 5篇造山带
  • 5篇山带
  • 5篇碰撞后
  • 4篇壳幔
  • 4篇壳幔相互作用
  • 4篇大陆俯冲
  • 4篇大陆俯冲带
  • 3篇岩浆
  • 3篇中生代
  • 2篇地球化学证据
  • 2篇玄武岩
  • 2篇洋壳
  • 2篇早白垩世
  • 2篇闪石
  • 2篇碰撞带
  • 2篇锆石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技术...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作者

  • 14篇戴立群
  • 10篇赵子福
  • 10篇郑永飞
  • 3篇陈伊翔
  • 2篇陈仁旭
  • 1篇刘海泉
  • 1篇宋传中
  • 1篇刘佳
  • 1篇安亚军
  • 1篇方伟
  • 1篇闫峻
  • 1篇徐夕生
  • 1篇许文良

传媒

  • 5篇中国科学:地...
  • 3篇科学通报
  • 2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中国矿物岩石...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4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0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角闪石岩对碱性玄武岩地幔源区的贡献:西秦岭中生代碱性玄武岩的地球化学证据
岩根据标准矿物(CIPW)计算是否出现霞石(Ne),大致可以分为碱性玄武岩和拉斑玄武岩.碱性玄武岩与拉斑玄武岩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具有较高的碱(K2O+Na2O)质量分数和低的SiO2质量分数.对于这两类玄武岩的成因,...
戴立群赵子福郑永飞
关键词:玄武岩
碰撞后镁铁质岩浆作用:大陆造山带岩石圈地幔演化的物质记录被引量:4
2020年
为了更好地了解汇聚板块边缘碰撞后镁铁质岩浆作用在揭示地球演化历史中的作用,文章系统总结了碰撞后岩浆作用的研究历史、碰撞类型及其对造山带地幔属性的影响、碰撞后岩浆作用的概念与内涵,以及碰撞后镁铁质岩浆作用与造山带地幔演化和成矿作用的关系.碰撞后镁铁质岩浆岩不仅是研究和揭示造山带地幔属性与演化的直接物质记录,而且是区域成矿作用的重要载体.然而,对碰撞造山过程中改造上覆岩石圈地幔的地壳物质种类、贡献量及其改造过程与机制、碰撞后镁铁质岩浆成矿作用的主要控制因素与机制等都是未来本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碰撞后镁铁质岩浆作用研究对丰富板块构造理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许文良赵子福戴立群
关键词:造山带成矿作用
大陆俯冲带两类壳幔相互作用被引量:15
2015年
板块俯冲作用是实现地壳与地幔之间物质和能量转换的重要机制,俯冲带岩浆岩是研究地壳物质再循环及其壳幔相互作用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对红安-大别-苏鲁造山带和华北东南缘碰撞后镁铁质岩浆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系统总结,概括出两种类型的大陆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对应于两类地球化学性质截然不同的镁铁质火成岩.第一类岩石显示弧型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富集LILE,LREE和Pb,亏损HFSE)和相对富集的放射成因Sr-Nd同位素组成,而第二类具有OIB型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富集LILE和LREE,HFSE不亏损)和相对亏损的放射成因Sr-Nd同位素组成.它们都具有变化的且不同于正常地幔的锆石O同位素组成,含有残留的地壳锆石.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这两类镁铁质火成岩来源于不同地球化学性质的地幔源区,其中第二类岩石的地幔源区是先前俯冲古洋壳来源的熔体与上覆新生岩石圈地幔反应形成的,而第一类岩石的地幔源区是随后俯冲的华南陆壳来源的长英质熔体与上覆华北古老岩石圈地幔反应形成的.因此,在大陆俯冲带存在两种类型的壳幔相互作用,碰撞后镁铁质岩浆岩为大陆碰撞造山带不同类型的板片-地幔相互作用提供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记录.
赵子福戴立群郑永飞
关键词:地球化学壳幔相互作用大陆俯冲带
辽东半岛中侏罗世镁铁质弧岩浆作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物质记录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被认为对华北岩石圈地幔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已有地球化学证据指示,古太平洋板块可能在早侏罗世就开始俯冲到东亚陆缘之下。然而,华北克拉通内部还未发现早中生代大洋俯冲的直接物质记录。目前发现的具有明确俯冲洋壳物...
方伟戴立群郑永飞
文献传递
长江中下游繁昌-宁芜火山盆地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76
2009年
繁昌和宁芜火山盆地是长江中下游中段的两个重要的中生代火山盆地,其中最晚期喷发的分别是蝌蚪山组双峰式火山岩和娘娘山组超钾质火山岩.选择这两组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应用LA-ICPMS锆石微区分析技术进行了精确定年.结果表明,火山岩含有大量的岩浆成因锆石,以高的Th/U比为特征,蝌蚪山组火山岩21点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30.7±1.1)Ma,娘娘山组火山岩20点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30.6±1.1)Ma,代表了火山岩的结晶年龄.与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火山盆地火山岩的高质量年龄数据对比表明,金牛盆地、庐枞盆地、繁昌盆地和宁芜盆地的最晚期火山活动几乎都是在128-130Ma结束,庐枞和宁芜盆地早期火山岩的喷发年龄和晚期火山活动没有明显的时间间隔,表明这两个盆地火山活动的持续时间较短,暗示了130Ma前后本地区处于拉张的峰期.综合分析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燕山晚期岩浆岩的年代学格架与本地区由挤压转为拉张,加厚的岩石圈下部发生重力拆沉、岩石圈减薄、软流圈上涌、壳幔相互作用等动力学过程是一致的.
闫峻刘海泉宋传中徐夕生安亚军刘佳戴立群
关键词:锆石U-PB定年火山岩早白垩世长江中下游
辽东-胶东半岛三叠纪镁铁质岩浆岩:记录从洋壳俯冲到大陆碰撞的构造转换被引量:2
2021年
大陆碰撞造山带中出露的镁铁质岩浆岩,特别是形成于洋陆转换和大陆碰撞关键时期的镁铁质岩浆岩,对理解从大洋俯冲到大陆碰撞化学地球动力学过程的转变,以及发展板块构造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苏鲁造山带和华北东南缘(胶东和辽东地区)三叠纪镁铁质岩浆岩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系统总结,概括出从大洋俯冲到大陆碰撞过程中古洋壳和大陆地壳物质再循环的岩石地球化学记录。早-中三叠世洋岛型镁铁质岩浆岩属于同碰撞岩浆岩,具有洋岛型微量元素特征和弱富集的放射成因同位素组成,记录了先前俯冲古特提斯洋壳来源的熔体与上覆地幔楔橄榄岩的相互作用;晚三叠世岛弧型镁铁质岩浆岩属于同折返岩浆岩,具有弧型微量元素特征和相对富集的放射成因同位素组成,记录了随后俯冲的华南陆壳来源的熔体与上覆华北岩石圈地幔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辽东-胶东半岛三叠纪镁铁质岩浆岩记录了大陆俯冲带不同类型的壳幔相互作用及其形成的化学动力学过程。
戴立群方伟赵子福
关键词:大陆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
发展板块构造理论:从洋壳俯冲带到碰撞造山带被引量:78
2015年
地壳俯冲和大陆碰撞是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而认识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是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关键.根据俯冲地壳的性质,业已认识到不同类型的板块俯冲带.根据碰撞块体的性质及其衍生岩石的成分,已经认识到大陆碰撞形成了两种类型的造山带.弧陆碰撞造山带既含有古老地壳物质,也含有新生地壳物质,它们在碰撞后阶段的再造就能够产生不同地球化学成分的岩浆岩.而对于两个相对古老大陆之间的碰撞所形成的造山带来说,碰撞后岩浆作用只是俯冲带古老地壳的再造.碰撞造山带在岩石圈拉张作用下发生活化再造,不仅再造作用在构造体制上具有继承性,而且再造产物岩浆岩在地球化学成分上也具有继承性.因此,研究碰撞后体制下的造山带再造,认识大陆碰撞造山带深部物理化学差异、俯冲地壳性质与碰撞后岩浆岩之间的成因联系,建立碰撞后阶段大陆构造演化的基本规律,是构建大陆动力学体系、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关键.
郑永飞陈伊翔戴立群赵子福
关键词:大陆动力学
华北中生代镁铁质岩浆作用与克拉通减薄和破坏被引量:63
2018年
华北克拉通在中生代发生了岩石圈减薄,古老的大陆岩石圈地幔在减薄后被年轻的新生岩石圈地幔所取代.与此同时,华北克拉通发生了破坏,以大规模早白垩世岩浆作用为标志.尽管对这个现象有了共识,但是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破坏的机制仍然存在争议.文章以华北中生代镁铁质岩浆作用为视角,试图对上述争议提出解决办法.华北中生代镁铁质岩浆作用以早白垩世的~121Ma为分界点,在此之前的镁铁质岩浆岩兼具岛弧玄武岩微量元素组成和明显富集Sr-Nd同位素组成的特点,而在此之后才开始出现兼具洋岛玄武岩微量元素组成和亏损至弱富集Sr-Nd同位素组成的镁铁质岩浆岩.这个差异表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地球化学性质在~121Ma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尽管华北克拉通在晚三叠世也出现过镁铁质岩浆作用,但是其成因是深俯冲华南陆块折返的结果,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在那时尚未启动.古太平洋板块自侏罗纪开始向欧亚大陆东部之下俯冲,俯冲板片与上覆岩石圈地幔楔之间处于耦合状态,是俯冲板片脱水导致华北克拉通地幔的弱化阶段.古老岛弧型镁铁质岩浆岩的地幔源区可能既有侏罗纪时期俯冲古太平洋板片衍生流体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之间反应的产物,也有三叠纪时期俯冲华南陆壳衍生熔体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之间反应的产物.对于新生洋岛型镁铁质岩浆岩的地幔源区来说,则可能是俯冲古太平洋板片衍生熔体与华北岩石圈之下软流圈地幔之间反应的产物.从~144Ma开始,俯冲的古太平洋板片发生回卷,克拉通岩石圈底部受到侧向充填的软流圈地幔加热,导致弱化的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发生减薄.在130~120Ma期间,减薄后的大陆岩石圈发生大规模破坏,不仅地幔楔下部超镁铁质交代岩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具有古老岛弧型地球化学信息的镁铁质岩浆岩,而且这些地
郑永飞徐峥赵子福戴立群
关键词:克拉通破坏岩石圈减薄板块俯冲
大陆碰撞造山带花岗岩中继承锆石成因与岩浆源区性质被引量:13
2013年
大别-苏鲁造山带和华北陆块东南缘中生代花岗岩具有弧型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和富集的Sr-Nd-Hf同位素组成,表明它们来源于古老大陆地壳物质的重熔.这些花岗岩中普遍含有新元古代中期和三叠纪U-Pb年龄的继承锆石,分别与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火成岩原岩年龄和超高压变质年龄一致.部分花岗岩具有低的锆石18O值.SIMS微区原位O同位素分析揭示,具有新元古代和三叠纪U-Pb年龄的继承锆石也普遍亏损18O.新元古代U-Pb年龄和18O亏损是有效区分俯冲华南陆块与上覆华北陆块的鉴定性特征,表明俯冲华南陆壳是这些中生代花岗岩的源区物质.另外,这些花岗岩中还含有古元古代和太古代U-Pb年龄的继承锆石,特别是华北陆块东南缘中生代花岗岩含有-2.5 Ga的继承锆石,表明它们的岩浆源区既有华南陆壳物质,也有华北陆壳物质.
赵子福郑永飞戴立群
关键词:花岗岩锆石大陆地壳源区性质大陆碰撞带
大陆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的碰撞后镁铁质岩浆岩记录被引量:4
2013年
对大别-苏鲁造山带和华北陆块东南缘中生代碰撞后镁铁质岩浆岩进行详细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出弧型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富集的Sr-Nd-Pb-Hf同位素组成和异常的锆石18O值.尤其特别的是,大别造山带部分镁铁质岩浆岩具有低的锆石18O值并含有新元古代和三叠纪U-Pb年龄的残留锆石,这是区分俯冲华南陆块与上覆华北陆块的鉴定性特征.这些特征指示它们来源于造山带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在三叠纪大陆碰撞过程中,来源于俯冲华南陆壳的长英质熔体与上覆华北岩石圈地幔橄榄岩反应,形成了富集的造山带岩石圈地幔.根据某些特定的微量元素比值如Ba/Th,Sr/Rb和(La/Yb)N等,可以厘定出卷入大陆俯冲隧道壳幔相互作用的陆壳物质既有俯冲陆壳基底,也有上覆沉积盖层.因此,碰撞造山带以及上覆陆块边缘的碰撞后镁铁质岩浆岩为大陆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提供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记录.
赵子福戴立群郑永飞
关键词:地球化学壳幔相互作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