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智群
- 作品数:18 被引量:149H指数:8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 NGF和BDNF在炎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角的表达
- 目的:随着分子生物技术在疼痛研究中的不断应用,人们对疼痛机制的认识又有了新的突破。研究发现,神经营养因子不仅具有神经营养作用还参与痛觉敏感性调制。其中神经生长因子(NGF)是最早发现的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是发育期交感神经...
- 夏智群
- 关键词:神经生长因子P物质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 文献传递
-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腰麻的最低有效剂量被引量:18
- 2006年
- 目的研究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老年下腹部或下肢手术患者腰麻的最低有效剂量(MLAD)。方法择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老年患者60例,ASAⅡ或Ⅲ级,年龄65-90岁,随机分为2组(n=30):R组(单纯罗哌卡因)、RS组(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5μg)。选择L3,4间隙穿刺,各组中第1例蛛网膜下腔注入罗哌卡因7.5 mg,其后各患者所用剂量按序贯法调整,剂量变化梯度为0.3 mg。观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最高平面、感觉阻滞持续时间、下肢运动阻滞的Bromage分级、恶心呕吐、低血压等不良反应。根据Dixon-Massey法计算两组罗哌卡因MLAD。结果两组Bromage分级和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组比较,RS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缩短,持续时间延长,感觉阻滞最高平面升高(P<0.05),蛛网膜下腔单纯应用罗哌卡因MIAD为6.95 mg(95%CI 6.43-7.48 mg),复合5μg舒芬太尼后罗哌卡因MLAD为4.25 mg(95%CI 3.44-5.06 mg)。结论罗哌卡因复合5μg舒芬太尼用于老年手术患者腰麻的MLAD为4.25 mg(95%CI 3.44-5.06 mg),与单独使用罗哌卡因相比,不仅MLAD降低,而且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缩短,持续时间延长,阻滞平面升高。
- 夏智群王志勇于泳浩王国林
- 关键词:舒芬太尼酰胺类
- 子宫切除术病人不同剂量舒芬太尼混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的效果被引量:23
- 2006年
- 目的比较子宫切除术病人不同剂量舒芬太尼混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子宫切除术病人8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30-55岁,随机分为四组:罗哌卡因组(L组)、罗哌卡因分别混合舒芬太尼10、20、30μg组(S1、S2、S3组),每组20例。L组硬膜外注入0.75%罗哌卡因13 ml混合生理盐水2 ml,S1、S2、S3组0.75%罗哌卡因13 ml分别混合舒芬太尼10、20、30μg(均为2 ml)硬膜外注入。记录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最高平面及达最高平面的时间、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评价腹部运动阻滞、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采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建立0.75%罗哌卡因混合不同剂量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的量-效关系方程,计算ED50和ED95。结果与L组比较,S1、S2、S3组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及达最高平面的时间缩短,持续时间延长,最高平面升高,腹肌运动阻滞和麻醉效果改善(P<0.05);以S2、S3组麻醉的效果较好,但与其他各组相比,S3组嗜睡、寒战、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最高(P<0.01);各组间下肢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Bromag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0.75%罗哌卡因混合不同剂量舒芬太尼的ED50为11.21μg (95%可信区间为8.42-13.45μg),ED95为22.16μg(95%可信区间为17.63-38.11μg)。结论子宫切除术病人混合20,30μg舒芬太尼均可增强0.75%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的效果。
- 郑红夏智群张庆王国林
- 关键词:酰胺类舒芬太尼麻醉硬膜外
- 舒芬太尼诱发患者呼吸抑制的药效学与年龄因素的关系被引量:19
- 2010年
- 目的 评价舒芬太尼诱发患者呼吸抑制的药效学与年龄因素的关系.方法 择期拟行腹部手术患者4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根据年龄不同分为中青年组(25~64岁,M组)和老年组(65~80岁,E组),每组20例.采用序贯法进行试验,靶控输注舒芬太尼,M组和E组初始效应室靶浓度分别设为0.40、0.35μg/ml,相邻靶浓度之比为0.9,发生呼吸抑制,则下一例患者采用低一级浓度,否则采用高一级浓度.呼吸抑制的诊断标准:VT≤5 ml/kg、RR≤8次/min、SpO2≤94%、PETCO2≥55mmHg和/或呼吸暂停≥15 s.计算舒芬太尼诱发患者呼吸抑制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 M组和E组舒芬太尼诱发患者呼吸抑制的EC50及其95%CI分别为0.61(0.54~0.70)μg/ml、0.41(0.38~0.45)μg/ml,E组EC50低于M组(P<0.05).结论 舒芬太尼诱发呼吸抑制的效力与年龄因素有关,老年患者对舒芬太尼诱发呼吸抑制更敏感.
- 夏智群于泳浩王国林
- 关键词:舒芬太尼呼吸功能不全剂量效应关系药物年龄因素
- 舒芬太尼静脉或硬膜外给药对子宫切除术病人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4
- 2006年
- 目的评价舒芬太尼静脉或硬膜外给药对子宫切除术病人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子宫切除术病人60例,年龄30~55岁,体重40~70 kg,随机分为3组(n=20):硬膜外罗哌卡因组(R组)、硬膜外罗哌卡因混合舒芬太尼组(RS组)、硬膜外罗哌卡因复合静脉舒芬太尼(IVS组)。行L_(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头向置管3.5 cm,给予2%利多卡因3 ml。5 min后R组硬膜外注入0.75%罗哌卡因13 ml混合生理盐水2ml;RS组硬膜外注入0.75%罗哌卡因13 ml混合20μg(2 ml)舒芬太尼,R组及RS组均同时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IVS组硬膜外注入0.75%罗哌卡因13 ml混合生理盐水2ml,同时静脉注射舒芬太尼20μg(2 ml)。观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达到的最高平面和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腹部肌肉松弛程度、麻醉效果、清醒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三组间下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和Bromag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舒芬太尼静脉和硬膜外给药均可缩短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感觉阻滞持续时间但在感觉阻滞达到的最高平面腹部肌肉松弛程度和麻醉效果方面舒芬太尼硬膜外给药的效果优于静脉给药,且病人均处于清醒状态。结论与静脉注射比较,硬膜外给予小剂量舒芬太尼可增强子宫切除术病人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的效果,且不增加镇静作用。
- 郑红张庆夏智群王国林
- 关键词:舒芬太尼酰胺类
- BDNF是脊髓感受伤害性反应的内源性调质被引量:1
- 2003年
- 新近的研究表明,神经生长因子家族的另一成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成年神经系统感受伤害性 反应过程中的作用不同于神经生长因子(NGF),可由一些伤害感受器合成,并以活动依赖性的形式在脊髓释放,调节其投射的 下一级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可能具有疼痛的中枢神经调质作用。
- 夏智群
- 关键词: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脊髓背角
- 神经生长因子与痛觉过敏被引量:5
- 2002年
- 神经生长因子在发育早期促进外周感觉神经元和交感神经元的分化、成熟,诱导、调节组织内神经末梢的生长、分布,是神经元生长发育、维持其遗传表型必不可少的。新近的研究表明。神经生长因子在成年期也是炎性痛的重要中间介质,参与对伤害性热刺激和机械性刺激的痛觉过敏.在特异性维持外周伤害性感觉神经元的发育和功能分化及外周炎性痛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夏智群王国林
- 关键词:神经生长因子痛觉过敏炎性痛神经元病理学
- 腰麻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手术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观察布比卡因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下腹部或下肢手术腰麻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ASAⅡ或Ⅲ级,年龄70~90岁,体重50~80kg。随机分为2组(n=30):L组(单纯布比卡因7.5mg)和LS组(布比卡因4.5mg复合舒芬太尼5μg)。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注入含糖浓度为6.7%的重比重混合局麻药1.5mL,注入时间20s。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最高平面、感觉阻滞持续时间、Bramage分级及副作用。结果2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ASA分级比、手术时间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L组比较,LS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缩短,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延长(P<0.01)。L组运动阻滞程度强于LS组(P<0.01)。L组出现低血压、恶心呕吐的患者多于LS组(P<0.01),而LS组有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轻微的瘙痒(P<0.01)。结论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5μg舒芬太尼腰麻持续镇痛时间延长,能满足老年患者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麻醉需要,且副作用减少,可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 夏智群于永浩王国林
- 关键词:布比卡因舒芬太尼腰麻
- NGF和BDNF在炎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的表达被引量:13
- 2003年
-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福尔马林致痛大鼠外周、背根神经节(DRG)和脊髓背角的表达变化及相互关系,探讨神经营养因子在疼痛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后足掌皮下注射福尔马林溶液的外周炎性痛模型。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6只):对照组(A组);致痛组根据取材时间不同分为,致痛后2h取材(B组)、致痛后24h取材(C组)、致痛后48h取材(D组)。观察致痛1h内疼痛行为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致炎足底皮肤、DRG和脊髓背角浅层内NGF的表达,及DRG和脊髓背角浅层表达BDNF的变化。结果 所有致痛组大鼠都表现出明显的两期伤害性反应。在致痛后2h患侧足底皮肤、DRG和24h时脊髓背角浅层表达的NGF开始增加,致痛24h后BDNF在患侧DRG表达开始增加,且与NGF在患侧DRG神经元的表达变化成正相关。48h时BDNF在患侧脊髓背角浅层表达开始增加。结论NGF不仅是产生炎性痛外周机制的重要介质之一,还可通过促进BDNF在脊髓背角的表达,共同参与中枢敏感化的产生。
- 夏智群王国林
- 关键词:NGFBDNF炎性痛背根神经节脊髓背角
- NGF和BDNF在炎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的表达
- 目的:随着分子生物技术在疼痛研究中的不断应用,人们对疼痛机制的认识又有了新的突破.而神经生长因子家庭的另一成员-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可能对痛觉过敏的产生具有中枢调节作用.该实验主要观察外周炎性痛时,NGF在外周...
- 夏智群
- 关键词:神经生长因子P物质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