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涛

作品数:17 被引量:130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农业部重点科研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8篇海豚
  • 7篇中华白海豚
  • 4篇放流
  • 4篇放流技术
  • 3篇海域
  • 3篇标志放流
  • 2篇对虾
  • 2篇增殖效果
  • 2篇真鲷
  • 2篇种群
  • 2篇种群特征
  • 2篇回捕
  • 2篇回捕率
  • 2篇标志放流技术
  • 1篇大珠母贝
  • 1篇挡板
  • 1篇牙色
  • 1篇野外
  • 1篇增殖
  • 1篇日本对虾

机构

  • 17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17篇陈涛
  • 7篇王新星
  • 6篇李敏
  • 5篇陈琳
  • 4篇贾晓平
  • 4篇邱永松
  • 3篇郭金富
  • 3篇林金錶
  • 2篇王跃中
  • 1篇陈丕茂
  • 1篇蔡文贵
  • 1篇何国民
  • 1篇黄梓荣
  • 1篇王雪辉
  • 1篇钟智辉
  • 1篇梁沛文
  • 1篇陈作志
  • 1篇张汉华
  • 1篇徐姗楠
  • 1篇林昭进

传媒

  • 3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水产学报
  • 2篇南方水产科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热带海洋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3
  • 2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亚湾日本对虾放流技术和增殖效果研究被引量:6
1998年
1992年至1994年在大亚湾开展了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的放流增殖研究,以探讨恢复业已衰退资源的可行性。标志放流体长53—109mm的日本对虾11188尾,生产性放流体长20—41mm的日本对虾苗640万尾。放流增殖效果明显,标志放流的回捕率为2.91%,生产性放流的回捕率为9.3%。大亚湾内放流的日本对虾,不作季节性远距离洄游,只作季节性短距离的浅水-深水区移动。
林金陈涛陈琳
关键词:日本对虾放流增殖效果对虾
珠江西部河口中华白海豚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9
2018年
2012年采用船基截线法在珠江口西部河口进行了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调查,并同步对渔业资源和渔业环境要素进行了现场采样测定,以分析该水域中华白海豚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了中华白海豚目击率与海况、水深、底层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游泳生物密度、捕食种密度和离岸距离等的关系。GAM模型对中华白海豚目击率分布的总偏差解释率为64.7%,游泳生物密度、水深、捕食种密度、离岸距离、底层水温等对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选择有较大的影响。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白海豚的活动与捕食种密度密切相关,但当捕食种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对海豚目击率的影响减弱,推测可能与食物较多时海豚逗留捕食时间减少有关;中华白海豚较为喜欢的水深在10m左右,这一模拟结果与以前的统计结果基本一致;中华白海豚对底层水温似乎有一定的选择性,当底层水温大于19.5℃时目击率明显下降,推测底层水温可能影响了捕食种鱼类的分布,进而影响海豚的活动;离岸距离3km范围内是中华白海豚较为喜欢的水域,因此对这一水域范围应给予重点保护管理。
王新星陈涛李敏王雪辉王跃中
关键词:中华白海豚
珠江口水域中华白海豚的调查与保护
邱永松陈涛贾晓平何国民黎小国等
珠江河口栖息着中国沿海最大的中华白海豚种群,这个种群对该濒危物种的保护起着关键作用。1997年以来,南海水产研究所持续10年,开展珠江河口中华白海豚的调查和保护研究,海上观测达48航次,累计测线长度1.6万km。船基截线...
关键词:
关键词:中华白海豚
大亚湾多种对虾放流技术和增殖效果的研究被引量:12
1997年
探讨恢复业已衰退的大亚湾对虾资源的可行性。1992至1994年在大亚湾放流体长10~57mm的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长毛对虾(P.penicillatus)和墨吉对虾(P.merguiensis)共为2947万尾,标志放流体长51~109mm以上的三种对虾14688尾。放流增殖效果明显,日本对虾的回捕率为9.3%,长毛对虾和墨吉对虾的回捕率为5.0%。大亚湾内放流的对虾,不作季节性远距离洄游,只作季节性短距离的浅水—深水区移动。日本对虾的标志放流在国内尚属首次。
林金錶陈涛陈琳杨渡远胡佐楚黄国光
关键词:对虾标志放流资源增殖
漠阳江口海域中华白海豚种群特征研究
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最大的种群分布于珠江水系入海口海域(伶仃洋至上川岛).之前的探索性考察在上川岛以西(漠阳江口海域)也发现有中华白海豚的分布.为确认这个海域中华白海豚的种...
李敏王新星陈涛
关键词:中华白海豚种群特征
一种海豚骨骼标本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豚骨骼标本的制作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1)解剖海豚,将骨骼取出;(2)骨骼的处理:将骨骼放在沸水锅中煮制,然后取出剥离骨骼上的附肉;(3)骨骼的脱脂处理:经清洗的骨骼放在酒精溶液中浸泡,取出在室内自然...
梁沛文陈丕茂贾晓平邱永松陈涛
文献传递
珠江口伶仃洋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利用对海岸线等变迁的响应被引量:1
2022年
沿岸鲸豚类栖息地易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导致其分布和核心栖息地发生变化。珠江口-漠阳江口中华白海豚种群是目前所知全球范围内最大的种群,其中伶仃洋水域是其重要的栖息地。近年来,珠江口伶仃洋周边城市发展带来的人类活动增加,白海豚的生存压力日益增大,分析伶仃洋中华白海豚对栖息地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对应的保护策略显得非常迫切。以多源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为数据源,通过影像分析近43年珠江口伶仃洋围填海造成的海域流失,结合近20年来采用截线抽样法收集的海豚观测数据,运用含障碍核插值(Kernel interpolation with barriers)方法,分析白海豚的分布及核心栖息地的变化。结果显示:1986—2015年期间,研究区域内流失的海域面积为344.08km^(2);目击分布离人工海岸线的平均距离大于自然海岸线的平均距离,目击分布到自然海岸线和人工海岸线的平均距离均在减小,表明过去20年白海豚的栖息地使用选择发生了一些变化,被迫适应人类活动的干扰;1997—2016年白海豚的分布范围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白海豚栖息地使用的重心偏向伶仃洋东部水域,核心栖息地趋向主航道和无人海岛附近水域萎缩,可能是海豚因海域食物资源减少而迫不得已的选择。不同时期,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覆盖的核心栖息地比例呈递减趋势,占比由79.9%下降到49.4%,当前有必要对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作出一些优化调整,以适应栖息地使用的变化格局。
王新星陈涛陈涛王跃中
关键词:中华白海豚海岸线核密度估计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的初步调查被引量:26
2000年
珠江口是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之一,近年来由于水域环境的恶化,对其生存已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了解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状况,于1997年11月下旬至1998年11月上旬采用了截线法(Line transect method)进行了持续1年的调查.并根据现场观测资料侧重对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的种群组成、数量分布格局及其季节变化和行为生态等作了初步的探讨.
贾晓平陈涛周金松郭智
关键词: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资源调查
大亚湾浅水石珊瑚的分布现状及生态特点被引量:17
2007年
2003年利用玻璃底桶和潜水员观察了大亚湾的珊瑚分布情况,发现湾北岸和湾中部9个岛屿均有较多珊瑚分布。采用珊瑚礁普查方法,对珊瑚密集分布区进行了19个断面调查,测得珊瑚的覆盖率介于7.5%—58.8%之间。大亚湾的珊瑚绝大多数为浅水石珊瑚,本次调查共鉴定出17种浅水石珊瑚,优势种为精巧扁脑珊瑚Platygyra daedalea、标准蜂巢珊瑚Favia speciosa、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e、盾形陀螺珊瑚Turbinaria peltata等8个种类。绝大多数珊瑚分布于2—4m水深范围内,最深可达7—8m,珊瑚分布的底质以砂和砾石为主。对大亚湾北岸珊瑚存在的原因进行探讨,建议对大亚湾的珊瑚做进一步调查,并采取保护措施。
林昭进邱永松张汉华陈涛
关键词:生态特点
大亚湾真鲷资源状况研究被引量:12
2003年
根据在大亚湾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真鲷群体的分析表明,真鲷生殖群体约每年10月至翌年2月入湾产卵,主要分布于湾口至湾中岛礁的周围水域,群体的优势体长为450—600mm(56.9%)、优势体重为1500—3500g(59.8%),年龄组成以3—6龄鱼为主(66.7%);成鱼和鱼苗产量自1986年以来急剧减少,至1999年鱼苗年产量仅为1986年的0.9%,表明大亚湾的真鲷资源严重衰竭。
陈涛林金钅表郭金富陈琳
关键词:真鲷资源变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