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邱永松

作品数:112 被引量:936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1篇期刊文章
  • 21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8篇农业科学
  • 13篇天文地球
  • 10篇生物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 1篇理学

主题

  • 27篇渔业
  • 23篇鱼类
  • 15篇渔业资源
  • 13篇鸢乌贼
  • 13篇南海北部
  • 9篇海域
  • 7篇生态系统
  • 7篇种群
  • 7篇可持续利用
  • 6篇优势种
  • 6篇生物学
  • 6篇种群参数
  • 6篇环境因子
  • 6篇参数估计
  • 5篇渔业生物
  • 5篇珊瑚礁
  • 5篇群落
  • 4篇渔获
  • 4篇渔业生物学
  • 4篇声学

机构

  • 106篇中国水产科学...
  • 28篇上海海洋大学
  • 11篇厦门大学
  • 7篇上海水产大学
  • 5篇中华人民共和...
  • 4篇华南师范大学
  • 4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大连海洋大学
  • 2篇广东海洋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南方海洋科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10篇邱永松
  • 42篇陈作志
  • 32篇王雪辉
  • 29篇杜飞雁
  • 23篇孙典荣
  • 21篇林昭进
  • 15篇陈国宝
  • 13篇贾晓平
  • 12篇张俊
  • 11篇张鹏
  • 9篇王跃中
  • 7篇张魁
  • 6篇陈丕茂
  • 6篇黄梓荣
  • 6篇范江涛
  • 6篇黄硕琳
  • 5篇江艳娥
  • 5篇徐姗楠
  • 4篇方展强
  • 4篇李纯厚

传媒

  • 12篇南方水产科学
  • 8篇水产学报
  • 8篇应用生态学报
  • 7篇热带海洋学报
  • 6篇中国水产科学
  • 5篇生态学报
  • 5篇南方水产
  • 4篇海洋湖沼通报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海洋学报
  • 3篇湛江海洋大学...
  • 2篇台湾海峡
  • 2篇湖北农学院学...
  • 2篇中国水产学会...
  • 2篇2011年中...
  • 2篇2010年中...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生态科学

年份

  • 3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5篇2016
  • 8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9篇2011
  • 8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6篇2007
  • 4篇2006
  • 10篇2005
  • 10篇2004
  • 5篇2003
1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珠江河口及其附近水域银鲳生长与死亡参数估计被引量:8
2005年
对珠江河口及其附近水域银鲳的生长与死亡参数进行估算,得von Benalanffy生长方程的相关参数为: L∞=36.0 cm,K=0.230,t0=-1.137;根据生长方程进一步计算得到自然死亡系数为0.586;20世纪90年代捕捞死亡系数为0.944,是20世纪80年代的近2倍;根据等渔获量曲线图分析,若在当前的捕捞规格(开捕叉长为12.0 cm)下仍维持现行的捕捞强度(捕捞死亡系数),资源将受到破坏,而且不符合经济效益的要求。依据性成熟特征,开捕叉长最小应为15.0 cm;综合考虑性成熟特征、当前可能的捕捞强度及经济效益,在提高产量而不破坏资源的前提下,建议珠江河口及附近水域银鲳的开捕叉长应由12.0 cm增加至15.0 cm。
舒黎明邱永松
关键词:银鲳
基于底拖网调查数据的渔业资源质量状况评价体系构建——以北部湾为例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构建渔业资源质量状况评价体系,评估渔业管理成效,服务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方法】以北部湾底拖网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渔业统计数据,构建渔业资源质量状况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分3个层次,下设7项指标。通过专家经验法和平均赋值法对指标进行赋值,得到各指标权重,建立质量状况评价等级指数,并利用该等级指数对北部湾渔业资源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1992―2017年北部湾渔业资源评价指标中有6项呈下降趋势;质量状况评价等级指数波动在0.44~0.56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部湾渔业资源一直处于临界状态。该评价结果与北部湾渔业资源利用的实际状况基本相符,证明该方法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可为其他海区渔业资源质量状况评价提供借鉴。
粟丽陈作志张魁张魁邱永松
北部湾二长棘鲷的生态分布被引量:24
2005年
根据1997年12月~1999年6月在北部湾17°53'~21°15'N,106°58'~109°34'E水域进行的4个季节5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北部湾二长棘鲷种群数量分季节、平面和纵深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二长棘鲷的渔获率呈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冬、春季渔获率密度指数高于夏、秋季,以3~5月的渔获率最高;秋末冬初,亲体向湾北部进行产卵洄游,春季产卵后鱼群分布在湾内,幼鱼在沿岸海区成长;二长棘鲷的水深分布也有明显特征,高渔获率主要出现在30~60 m水深,尤以30~40 m水深海域最高,生物量渔获率和个体数渔获率分别达10.27 kg/h和700.9尾/h.此外,本文对二长棘鲷的洄游、数量分布与水系、水团、水温及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地分析.
陈作志邱永松
关键词:二长棘鲷洄游
东海带鱼渔获量变动原因分析被引量:15
2006年
利用1951~1984年东海带鱼年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资料,以及降雨、风速和海表温度等的时间系列,分析了带鱼渔获量年际变化与捕捞努力量及环境因素的关系,并建立了渔获量对捕捞努力量和环境变量的回归模犁。带鱼渔获量随捕捞努力量的变化可用Fox模型拟合(R=0.89,P〈0.01),1951~1974年期间,渔获量随着捕捞努力量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但自1974年后,随着捕捞努力量的持续增长,渔获量开始下降。排除捕捞效应后的带鱼渔获量波动还与环境因素显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和东海沿岸地区年降水量、渤海海域年均风速、长江口年均风速、黄海和东海海表温度(2月)、东海中部年平均海表温度及南部冬季月平均海表温度等环境因子都与之显著相关。包含捕捞努力量和环境变量的渔获量模型的回归系数为0.97,其置信水平达到99%以上。运用1951~1984年的回归模型对1985和1986年的渔获量作出了预测,其预测值与实际渔获量的相对误差均小于5%,验证了其可靠性。研究的结果表明,带鱼渔获量变动不仅与捕捞作用有关,同时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是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王跃中邱永松
关键词:带鱼渔获量环境因子
汕头—台湾浅滩渔场中国枪乌贼形态学初步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形态学研究是海洋生物学的基础,对了解渔业资源的群体组成有重要意义。根据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汕头—台湾浅滩渔场采获的940尾中国枪乌贼(Uroteuthis chinensis)的形态学数据,对其群体组成、胴长与体质量关系进行了研究;对各形态参数比进行了主成分分析;采用线性、指数、幂函数、Logistic4种函数对各形态学指标即右第一至第四腕长、右触腕长、鳍长和鳍宽与胴长的关系进行了拟合并选出最优方程。结果发现:中国枪乌贼的胴长范围为50.00~300.00 mm,平均胴长为111.44 mm,体质量范围为7.43~301.00 g,平均体质量为53.95 g,雌、雄生长系数b值分别为2.2696和2.0675,雌性比雄性生长速度更快,并存在个体小型化持续的趋势。主成分分析表明各形态参数比的差异可简化为2个主成分,第1主成分主要解释了各腕长、鳍宽的差异;第2主成分主要解释了鳍长的差异,因子荷载可视化雌雄在第2主成分具有明显偏离态势。各腕指标及鳍长、鳍宽与胴长关系以线性函数拟合最佳,协方差分析表明雌性与雄性个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枪乌贼渔业生物学积累基础资料,加深对该资源种群组成及变动的了解,从而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刘梦娜王雪辉刘玉邱永松邱永松贝伟烈朱江峰朱江峰
关键词:海洋生物学中国枪乌贼形态学主成分分析
1980—2007年大亚湾鱼类物种多样性、区系特征和数量变化被引量:73
2010年
根据2004—2005年大亚湾海域底拖网鱼类调查数据,并结合1980—2007年的历史资料,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区系特征、多样性、优势种和数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4—2005年,大亚湾海域共记录鱼类107种,分属13目50科,以中下层鱼类的种类最多,为48种,其次是中上层和底层种类,分别为37种和21种.大亚湾鱼类区系具热带和亚热带特性,以暖水性种类占绝对优势,为97种,暖温性种类为10种.多样性指数以夏季最高(3.82),其次是冬季(3.37)和秋季(3.00),春季最低(2.40).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季节变化情况与多样性指数相似.1980—2007年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鱼类种类数减少,优势种更替明显.鱼类种类数由1980年的157种减少至1990年的110种,2004—2005年继续减少至107种;鱼类优势种由1980年以带鱼和银鲳等优质鱼为主,更替为以小型和低值的小沙丁鱼、小公鱼和二长棘鲷幼鱼为主.用包含年际变化趋势和季节性周期变化的回归模型模拟1980—2007大亚湾鱼类资源密度的变化,鱼类资源密度在1980—1999年和1990—2007年两个时期均呈下降趋势,但1990—2007年间下降幅度比1980—1999年间大;1980—1999年鱼类资源密度的季节波动幅度较平缓(振幅为0.099),而1990—2007年的季节波动较大(振幅为0.420),说明1990—2007年阶段大亚湾鱼类数量的季节变化更为显著.
王雪辉杜飞雁邱永松李纯厚孙典荣贾晓平
关键词:鱼类多样性优势种区系特征资源密度
北部湾秋季底层鱼类多样性和优势种数量的变动趋势被引量:34
2012年
根据1992年、2001年和2006年秋季在北部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优势种及其数量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1992年共记录鱼类171种,隶属17目77科;2001年记录鱼类156种,隶属18目71科;2006年记录157种,隶属17目67科。3个年代记录的鱼类均以鲈形目的种类数最多,其中1992年为96种(占56.14%)、2001年90种(占57.69%)和2006年89种(占56.69%)。鱼类的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趋势一致:以2001年最高,为0.72和3.64;其次为1992年,为0.64和3.27;2006年最低,分别为0.52和2.64。丰富度指数(D)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为1992年的21.03,2001年的20.74和2006年的19.61。建立非线性回归模型对北部湾3个年代出现的6种共有优势种(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带鱼Trichiurus haumela、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黄斑鲾Leiognathus bindus、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和黄带绯鲤Upeneus sulphureus)的数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鱼类中的经济价值较高的优势种逐渐被低值和小型的鱼类所替代,但繁殖力较强和寿命较短的鱼类变动较小。在6种共同优势种中,黄斑鲾和发光鲷的渔获率呈上升趋势;带鱼和黄带绯鲤的渔获率呈下降趋势;而二长棘鲷和竹荚鱼的渔获率基本保持不变。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鱼类的优势种更替明显,总体变化趋势是k选择种类(以红笛鲷和黑印真鲨等为代表)逐渐被r选择种类(发光鲷、鲾科和天竺鱼科等为代表)所替代,即寿命长、个体大和营养级高的鱼类数量减少,寿命短、个体小和营养级较低的种类增多。
王雪辉邱永松杜飞雁林昭进孙典荣黄硕琳
关键词:鱼类物种多样性优势种
海洋施肥及其在南海外海渔业开发方面的应用前景被引量:7
2013年
海洋施肥系采取人工措施向海洋上层提供氮、磷、铁等限制性营养元素以增加海洋初级生产力的行为,其在增殖生物资源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均具潜力。海洋施肥研究已有20年历史,但国内尚无此类研究。本文介绍了海洋微量元素铁和大营养元素氮、磷施肥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回顾海洋施肥研究发展历程,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并简要评述海洋施肥技术在应用方面存在的争议。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海洋施肥在南海外海渔业开发方面的应用前景。南海光热充足,但外海表层水体大营养元素匮乏,生物生产力低下,大营养元素施肥可提高海域初级生产力,从而可持续地增加渔业产量;施肥促进浮游植物繁殖而在特定海域形成的饵料生物密集区会吸引鱼群聚集,从而提高外海渔业捕捞效率。南海北部近海渔业资源已过度利用,在继续控制捕捞渔船数量和功率的情况下,开发外海施肥的渔业资源增殖技术有助于部分转移近海捕捞压力,为近海渔业的恢复性增长创造条件。
邱永松
关键词:资源增殖渔业开发
珠江河口棘头梅童鱼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际变化被引量:2
2021年
文章根据1986—1987年和2018—2019年珠江河口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 lucidus)的调查数据,对其群体结构、生长、摄食等主要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2个调查时间段内棘头梅童鱼群体优势体长组均为90~110 mm,平均体长分别为(95±13)mm和(93±18)mm。2个年代际的平均体长无显著差异(P>0.05),但优势体长组个体数占比降低(P<0.05);50%性成熟体长明显缩短。1986—1987年棘头梅童鱼雌性群体初次性成熟体长为112 mm,2018—2019年缩短至88 mm;肥满度、摄食等级、产卵群体中雄性占比均呈上升的趋势。2018—2019年棘头梅童鱼群体、雌性、雄性平均肥满度以及平均摄食等级均高于1986—1987年(P<0.05)。1986—1987年棘头梅童鱼雌、雄个体平均摄食等级差异显著(P<0.05),春、冬季群体平均摄食等级无显著差异(P>0.05),平均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2018—2019年棘头梅童鱼雌、雄个体的平均肥满度和平均摄食等级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群体平均摄食等级在春、冬季有显著差异,且冬季的平均摄食等级高于春季(P<0.05)。
熊朋莉陈作志侯刚张帅邱永松范江涛徐姗楠
关键词:棘头梅童鱼生物学特征年代际变化珠江河口
北部湾短尾大眼鲷生长死亡和最佳开捕规格估算
根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及六十年代的生物学资料,本文运用体长频率分析法估算短尾大眼鲷的生长和死亡参数.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主要参数L<,∞>=30.3cm,K=0.61,t<,0>=-0.44;体重的生长...
孙典荣邱永松
文献传递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