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邢德智

作品数:19 被引量:175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卫生部科技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动脉
  • 11篇冠状
  • 11篇冠状动脉
  • 9篇血管
  • 8篇冠状动脉成形
  • 7篇腔内
  • 7篇经皮腔内
  • 7篇经皮腔内冠状...
  • 7篇成形术
  • 6篇动脉成形术
  • 6篇冠状动脉成形...
  • 5篇内皮
  • 3篇心肌
  • 3篇心绞痛
  • 3篇血管病
  • 3篇血管疾病
  • 3篇血流
  • 3篇皮素
  • 3篇缺血
  • 3篇内皮素

机构

  • 14篇北京医科大学...
  • 7篇北京医科大学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包头医学院第...

作者

  • 19篇邢德智
  • 13篇朱国英
  • 13篇霍勇
  • 9篇洪涛
  • 8篇刘梅林
  • 7篇汪丽蕙
  • 6篇唐朝枢
  • 6篇张钧华
  • 6篇高炜
  • 5篇汤健
  • 3篇石湘芸
  • 3篇郑玉云
  • 3篇赵云涛
  • 2篇苏静怡
  • 2篇马大龙
  • 2篇周爱儒
  • 2篇丁燕生
  • 2篇董林旺
  • 2篇陈光慧
  • 2篇许邦龙

传媒

  • 5篇中国介入心脏...
  • 4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国外医学(心...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应用生理...

年份

  • 1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7
  • 6篇1996
  • 2篇1995
  • 1篇1994
  • 2篇1993
  • 2篇1992
  • 2篇1991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白细胞介素-8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1993年
人白细胞介素—8cDNA在大肠杆菌表达,制备出重组人白细胞介素—8(rhIL-8),用以治疗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发现其明显改善动物低血压状态,抑制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增加.降低小肠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延长动物存活时间.用rhIL—8灌流离体大鼠肠系膜上动脉,明显抑制缺氧引起的血管内皮素合成与释放.实验结果提示rhIL-8可能通过抑制白细胞粘附和抑制血管内皮素合成与释放.保护组织I—R损伤.
张力董林旺周宝宏马大龙邢德智张钧华苏静怡汤健唐朝枢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分子搭桥术”基因治疗闭塞性血管病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5
1996年
目的 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治疗实验性闭塞性外周血管病。方法构建重组VEGF165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其上游含巨细胞病毒(CMV)启动子;通过基因缝线,向一侧髂外动脉结扎引起血管闭塞症大鼠的肌肉内转移VEGF基因(200μg/只);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blot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VEGF基因的表达,并通过血管造影技术观察VEGF基因导入大鼠体内的生物效应。结果转pcDNA3/VEGF基因7天后,肌肉组织内VEGFmRNA及其表达产物明显高于对照组单纯转pcDNA3组;血管造影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和侧支循环的形成,在14天和30天时更明显,转VEGF基因可以明显促进闭塞性下肢血流的恢复和改善组织坏死的程度。结论肌肉内转移VEGF基因,通过促进血管新生和侧支循环建立,促进血流恢复,为闭塞性血管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分子搭桥术。
周爱儒郑卫邢德智王富强汤健马大龙朱国英陈光慧
关键词:基因疗法内皮生长因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中缺血预适应现象及其对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被引量:5
1997年
为研究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PTCA)中的缺血预适应(IP)现象及其对血浆内皮素(ET)水平的影响,对33例成功的进行了PTCA的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其中10例采用缺血预适应方法,即球囊首次扩张90秒至2分钟,继以3~5分钟再灌注(A组),其余23例为非缺血预适应组(B组)。观察所有患者术中心绞痛症状及体表心电图ST段变化,并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15分钟、1、3和24小时从股动脉取血,放免法测定ET水平。结果示:A组第二次扩张时心绞痛症状及ST段偏移程度均较第一次扩张时显著减轻(P<0.05);B组两次扩张时心绞痛症状及ST段偏移程度均无明显改变。A组术后血浆ET呈升高趋势,但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浆ET水平术后即刻升高,3小时达高峰,峰值较术前增高113.9%(P<0.01),术后24小时恢复术前水平。提示IP不仅使心肌缺血程度减轻,同时可减轻PTCA对血浆ET水平的影响。
郑玉云洪涛朱国英霍勇邢德智刘梅林唐朝枢邵耕石湘芸赵云涛
关键词:冠状动脉成形术缺血预适应内皮素血浆
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的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被引量:7
1994年
我们自1987年12月至1993年10月对55例58支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TO)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占同期PTCA总数的18.2%。患者平均年龄56.4±7.5岁,心绞痛患者19例,心肌梗塞患者36例,其中梗塞后10小时内行急诊PTCA2例,1个月内和1个月以后行PTCA分别为6例和28例。TO平均时间68.4±46.6天。完全闭塞和次全闭塞各占65.5%和34.5%。结果显示:病例成功率为89.1%,病变成功率为87.9%;完全闭塞成功率为89.5%,次全闭塞成功率为85.0%。闭塞类型、闭塞时间、闭塞长度等特征对成功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血管并发症率为12.1%(7/58),处理成功6处,死亡1例。
霍勇朱国英高炜冯大力邢德智汪丽蕙
关键词:动脉闭塞病变血管成形术冠心病
51例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1998年
分析 51例左冠脉主干病变 (狭窄≥ 50 % )的冠心病患者。其中单纯左主干病变 8例 ,左主干合并其它冠脉病变 4 3例。并与非左主干病变的冠心病患者 2 1 0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左主干病变组临床上多表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 ,易发心梗 ,猝死率较高。但冠心病的易患因素及左室射血分数 ,在两组中差异无显著性。单纯左主干病变与非左主干病变者类似 ,但心绞痛发作时其心肌缺血更为严重。冠脉搭桥术可改善左主干病变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许邦龙霍勇洪涛邢德智刘梅林朱国英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左主干病变症状预后
血管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Ⅱ释放的相互关系被引量:42
1992年
为探讨血管内皮素(ET)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释放的相互关系,本工作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离体灌流大鼠主动脉的ET和AⅡ的释放,发现EF或AⅡ呈剂量依赖地促进主动脉条释放AⅡ或EF。缺氧可显著地促进ET和AⅡ的释放,而ET或AⅡ抗血清明显地抑制缺氧所致的AⅡ或ET的释放。临床观察发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巯甲丙脯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效地降低病人血浆ET水平。结果提示:血管AⅡ和ET的释放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正反馈关系。
杨和平邢德智汤健唐朝枢石湘云赵云涛杨晔
关键词:内皮素血管紧张素主动脉
内皮素抗血清在实验性心血管疾病中的治疗作用被引量:27
1991年
内皮素(Endothelin)是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强效缩血管活性多肽。我们曾证实,内皮素的过量释放,是一些心血管病急、危、重症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生理学报1989;41:489,中国循环杂志1990;5:194)。但迄今尚无特异性内皮素的拮抗剂或受体阻断剂,为此我们制备了兔抗大鼠内皮素的抗体,建立了内皮素放射免疫测定方法,以观察内皮素抗血清对实验性心血管疾病发病过程的影响。 1.肾性高血压;大鼠部分结扎腹主动脉和高盐摄入,4周后血压从13.1±0.6升至27.3±0.9kPa血浆内皮素浓度从4.1±0.3增至9.7±0.
汤健张孙曦董林旺董淑云张连元王伟阳宋良文张力苏静怡唐朝枢张钧华邢德智杨晔石湘云曾正培
关键词:内皮素心血管病抗血清
巯甲丙脯酸对急性心肌梗塞大鼠离体主动脉和肺动脉反应性的影响
1992年
巯甲丙脯酸(captopril,Cap)是一种含有巯基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但其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明确,尤其是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后主动脉、肺动脉的反应性改变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实验采用生物测定法。
邢德智张钧华汪丽蕙唐朝枢
关键词:心肌梗塞巯甲丙脯酸
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与冠状动脉造影分析被引量:17
1996年
为了解不同类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特点,对38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临床及冠脉造影对照分析。结果表明:初发劳力型心绞痛单支血管病变占69.64%,较其他各型多见(P<0.05);静息型心绞痛三支血管病变和左主干病变较其他各型多见(P<0.05),复杂性病变和C型病变检出率也较其他各型高(P<0.05);恶化劳力型心绞痛病变特征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梗塞后早期心绞痛“罪犯”病变多为次全闭塞或完全闭塞,较其他各型多见(P<0.05);变异型心绞痛多半仅有轻度冠脉狭窄;梗塞后早期心绞痛血栓比初发、恶化型多见(P<0.05)。提示静息时心绞痛发作者病变更严重,应予积极治疗,对梗塞后早期心绞痛患者应加强抗凝治疗。
许邦龙洪涛霍勇邢德智刘梅林朱国英
关键词:心绞痛冠状动脉造影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随访被引量:15
1996年
我国目前对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术后再狭窄的资料报道较少.本研究对592例PTCA成功的病人(男503例、女89例,平均年龄58.4±9.1岁)进行术后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随访.记录临床症状的复发,Holter动态心电图监测,次极量心电图运动试验和^(99m)Tc-MIBI动态心肌灌注显像手术后3个月、6个月和半年的结果.其中62例病人平均手术后10.4±7.6个月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并以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将此62例病人分为再狭窄组(35例)和无再狭窄组(27例),观察心绞痛症状和三种无创性检查对再狭窄预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表明:心绞痛症状、Holter动态心电图、次极量心电图运动试验和~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对再狭窄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75.7%和72.0%;71.4%和86.7%;66.7%和73.1%;76.5%和83.3%.如果结合临床症状和三种无创性检查组成综合缺血指标,对PTCA术后再狭窄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进一步提高,分别为85.2%和92.9%.本文对PTCA术后临床症状,无创性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的随访可能对今后国内大规模临床随访提供有益的参考.
霍勇汪丽蕙朱国英高炜邢德智洪涛
关键词:再狭窄率PTCA术后无创性检查心绞痛症状心肌灌注显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