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珊珊

作品数:58 被引量:924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0篇天文地球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22篇灾害
  • 20篇气候
  • 19篇热带
  • 15篇气象
  • 13篇降水
  • 11篇气温
  • 9篇气象灾害
  • 8篇气旋
  • 8篇热带气旋
  • 7篇年代际
  • 5篇台风
  • 5篇天气气候
  • 5篇年代际变化
  • 5篇年际
  • 5篇平均气温
  • 5篇气候变化
  • 5篇气候特征
  • 5篇降水量
  • 4篇灾害损失
  • 4篇中国气候

机构

  • 46篇中国气象局国...
  • 13篇南京大学
  • 11篇南京信息工程...
  • 8篇中国气象局
  • 5篇解放军理工大...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福建省气象局
  • 2篇福建省气候中...
  • 1篇南京邮电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安徽省气候中...
  • 1篇全国畜牧总站
  • 1篇西藏自治区气...
  • 1篇乌普萨拉大学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58篇赵珊珊
  • 12篇高歌
  • 12篇杨修群
  • 10篇张强
  • 9篇李莹
  • 9篇黄大鹏
  • 8篇王有民
  • 8篇王遵娅
  • 7篇叶殿秀
  • 7篇钟海玲
  • 7篇朱晓金
  • 7篇朱益民
  • 6篇陈峪
  • 6篇孙旭光
  • 6篇侯威
  • 5篇蔡雯悦
  • 4篇尹宜舟
  • 4篇王凌
  • 4篇周兵
  • 4篇姜允迪

传媒

  • 15篇气象
  • 5篇气候变化研究...
  • 3篇海洋学报
  • 3篇热带气象学报
  • 3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物理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2篇中国减灾
  • 2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中国茶叶
  • 1篇大气科学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畜牧与兽医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复旦学报(自...
  • 1篇高原气象
  • 1篇灾害学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5篇2007
  • 6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长程相关性特征的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对中国气温的模拟性能评估被引量:1
2014年
传统对数值模式模拟效果的评估主要是基于均值、趋势、概率密度分布、极值等方面的特征比较模拟要素与观测值的差异或是通过分析模拟值与观测值之间的相关性来定量判断.这类评估方法主要考虑了模式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在统计上的差异,缺乏对两者在动力学特征上的比较.鉴于此,本文基于气象观测资料演变过程中所展现的长程相关性特征,利用去趋势波动分析方法对观测资料和模式模拟数据进行标度分析,研究模式模拟结果是否具有类似于观测资料中的长程相关性特征,进而通过比较观测资料和模式模拟结果的标度指数,从大气演变的内在动力学特征上对模式模拟性能进行评估.本文对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对中国地表气温的模拟性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中国区域气温要素的长程相关性特征,对东北、西北中东部、江淮、江南东部等地模拟效果较好,但对于青藏高原地区及西北大部、华北、黄淮等地的模拟效果相对较差,其中对青藏高原地区和西北西部的模拟效果最差.
赵珊珊何文平
基于1—Wire技术的地面气象参数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该文介绍了采用美国DallasSemiconductor公司和Texas气象仪器公司共同推出的基于单总线(1-wire)技术的微型自动气象站组建基于1-Wire地面气象参数采集系统,该系统运用单总线技术通过一根线传输数据...
赵珊珊
关键词:CRC校验1-WIREINTERNET
文献传递
1976/1977年前后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年际异常的变化被引量:7
2008年
基于1948~2005年NCEP/NCAR(美国大气研究中心/环境预测中心)再分析资料,讨论了1976/1977年前后的年代际气候变化对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SST)年际变率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前后,EN-SO都能导致热带印度洋SSTA(海表面温度异常)出现全海盆同号的变化,这种模态在冬季最强;气候变化前与变化后相比,该模态对该地区海温年际变率的方差贡献大22.1%,达到最强的时间早2个月。气候变化前,秋季热带印度洋SSTA的主导年际变率模态表现为全海盆同号,变化后则表现为“偶极子模态”(IODM)。导致上述SSTA特征变化的重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前后印度洋风场对ENSO的响应不同。在气候变化前,与ENSO相关联的热带印度洋东风异常首先在夏季出现,而变化后则首先在春季出现,并且有一反气旋性环流异常维持在热带东南印度洋。
赵珊珊周天军杨修群孙旭光朱益民
关键词:气候变化热带印度洋ENSO偶极子
热带大西洋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时空结构模拟被引量:7
2003年
使用美国夏威夷大学发展的中等复杂程度海洋模式(IOM)在给定表面强迫条件下模拟了热带大西洋上层海洋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时空结构.利用NCEP的41a(1958~1998年)逐月平均表面资料作为强迫场,积分海洋模式41a作为控制试验,并利用模式分别做动量(风应力)通量和热量通量无异常变化的平行试验,与控制试验作比较。对3组试验模拟上层海洋变率状况的比较,并按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分别分析,揭示表面风应力和热通量异常对海表面温度和温跃层深度变化的影响,并比较了其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了热带大西洋上层海洋的变率。模式模拟的海表面温度年际变化主要表现为弱ENSO型,年代际变化表现为南、北大西洋变化相反的偶极子型。在年际时间尺度上,热力强迫和动力强迫对海表温度变化都有贡献,其中赤道外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变化主要由热通量异常引起,而近赤道SSTA的变化主要由动量异常强迫引起。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热通量强迫的作用远比动量强迫重要。模式不仅能够模拟SST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变率,还能够模拟温跃层深度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变率。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温跃层深度的变率主要由动量异常决定,热通量异常强迫的贡献很小。
赵珊珊杨修群朱益民
关键词:热带大西洋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海洋模式
2001—2020年中国月尺度热带气旋灾害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2023年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TC)移动路径发生了明显变化。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导致承灾体暴露度增加,中国TC灾害的时空分布呈现新的特征。利用2001—2020年中国省级TC灾害损失资料,对比分析了前后10年中国月尺度TC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7—9月的TC灾害损失占全年总损失的84%以上,大部分省(区、市)TC灾害损失峰值出现在8月,但广西峰值出现在7月,海南、内蒙古和黑龙江出现在9月;中国致灾TC(DTC)中有15%未登陆中国,未登陆DTC在海南发生频次最高,在黑龙江造成的损失最重;与2001—2010年相比,2011—2020年中国DTC年频数增加,其中未登陆DTC年频数增加,登陆DTC年频数减少,但8月登陆和未登陆DTC频数均增加;受西北太平洋和南海TC活动路径变化的影响,2011—2020年中国8月DTC灾害损失更突出,未登陆DTC影响增大,DTC影响范围向北扩展,给中国TC灾害预报预警和防台减灾工作带来更严峻的挑战。
赵珊珊李莹李莹赵大军艾婉秀
关键词:灾害损失热带气旋路径月尺度
台风“苏力”灾害风险与防御行为效益评估被引量:12
2015年
利用2013年台风"苏力"的监测资料、台风灾情资料、2000年后福建省台风灾害数据库资料和台风"苏力"灾害防御行为效益评估网络问卷调查资料,采用相似分析法的上下限区间估算法,预评估台风"苏力"造成的受灾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并利用台风灾害风险区划方法对台风"苏力"进行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台风"苏力"预评估结果与实际灾情相符,台风"苏力"灾害风险分布与实际灾情分布大部分一致,风险等级高的县市,实际灾情重,高风险区的大部县市直接经济损失均为1000万元以上。应用台风灾害防御行为效益评估三级指标体系,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可知,指标体系中的各级各项指数均能较好地反映和评估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和公众参与的防御行为效益,政府主导在各类减灾行为中作用最大。
杨林曹春荣林秋文明章林文华赵珊珊
关键词:灾害评估风险区划
东北遭遇罕见暴风雪北方出现5次沙尘天气——2007年3月——被引量:1
2007年
赵珊珊
关键词:沙尘天气暴风雪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强对流天气气温异常
热带海气相互作用机理与季节气候可预报性研究
杨修群谢倩黄士松赵珊珊朱益民容新尧孙旭光房佳蓓
该课题提出了热带不稳定海气相互作用发生、厄尔尼诺循环负反馈及其时间尺度选择机制的新的理论见解,发展了厄尔尼诺成因理论。而且通过发展克服海气耦合环流模式“气候漂移”的新方案,揭示了气候背景态改变对厄尔尼诺控制机制及其可预报...
关键词:
关键词:海气相互作用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热带气旋灾害评估方法研究:以广东省为例被引量:4
2018年
基于历史观测资料,系统地研究了广东省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风雨及其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粤西沿海地区受TC大风影响最为频繁,但TC经济灾损率和受灾频次在粤西和粤东较重。根据广东省TC风雨和直接经济损失的空间分布特征,将广东分为粤西、粤东、珠三角和粤北4个区域,进而利用演化建模方法建立了广东省各区域TC经济灾损率评估模型。该评估模型模拟的TC经济灾损率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达0.66以上,基于该模型对独立样本的预测检验结果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61以上(显著性水平ɑ=0.05)。这表明,基于演化建模方法建立的广东省各区域评估模型在广东省TC灾害评估中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张文赵珊珊万仕全封国林
关键词:县域单元
“麦德姆”台风灾害防御行为效益评估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利用2014年福建省台风"麦德姆"气象监测资料、台风灾情资料和台风灾害防御效益评估网上问卷调查资料,采用相似分析法中的平均值距平估算法,预评估台风"麦德姆"造成的影响为中等,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12.0×10^9~22.0×10^9元,并利用台风灾害风险指数评估模型,对台风"麦德姆"进行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台风"麦德姆"预评估结果与实际灾情相符,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根据网上调查评估法得出:福建省防御"麦德姆"登陆台风灾害行为,减损经济效益贡献率为66%,主要体现在船只回港避风、地质灾害易发点整治建设和网箱养殖的除险加固等环节;减少人员伤亡贡献率为64%,主要体现在渔民上岸和人员转移到安全应急避难场所等环节.据估算,这次台风灾害防御行为福建省减轻直接经济损失约为8.349×10^9元.应用台风灾害防御效益评估三级指标体系,通过调查研究得出:指标体系中的各级各项指数均能较好地反映和评估福建省防御台风灾害行为的实际效益和作用,政府主导在各类减灾行为中作用最大,台风预报预警及时性、工程性建设、人员转移和船只回港避风作用最有效.
杨林曹春荣林秋林文华赵珊珊刘灵
关键词:风险评估灾害防御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