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玉龙
- 作品数:47 被引量:30H指数:3
- 供职机构: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艺术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 朱权与明代前期音乐美学之雅俗精神
- 2018年
- 明代前期音乐审美意识受到了明代官方"以儒为宗"、"独尊理学"政策的影响,呈现出"崇雅斥郑(俗)"的倾向,注重音乐维护统治、安定社会的教化功能。作为皇子的朱权在"靖难"之前,也具有这种雅正的音乐审美意识。但"靖难"以后,他却由儒入道,立志于"托志翀举",与此时期全真教高道们共同推崇一种超凡脱俗、与世两忘的音乐境界之美。所以,虽然明代前期主流的音乐审美意识是以"崇儒尚雅"为理想,但还存在一股追求自然无待、逍遥自由之境界的超凡脱俗的音乐审美潮流。
- 谭玉龙
- 关键词:超凡脱俗
- 陈抟与宋代蜀学美学的草创被引量:1
- 2017年
- 陈抟是宋代蜀学美学草创阶段的重要人物,对蜀学以及蜀学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拉开了蜀学美学的理论架构。首先,他的美学本体论虽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但与后来的苏氏蜀学美学一样以"道"为本。其次,在道器、道技关系上,陈抟调和了它们间的对立关系,为器、技留下了生存空间,彰显出蜀学美学的包容精神。这正是蜀学美学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再次,陈抟既以"醉"为消除欲望、进入自由的工夫,又以"醉"为消除欲望、进入自由后的境界,为"醉"在苏氏蜀学美学中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
- 谭玉龙
- 《溪山琴况》与晚明音乐审美意识中的雅俗观被引量:5
- 2014年
- 晚明音乐审美意识总体上呈现出崇俗斥雅、高扬个性、抒发性灵的特质,俗乐受到人们的亲睐,雅乐举步维艰。而徐上瀛所著的《溪山琴况》却在此时期砥柱中流,提出"黜俗而归雅"的命题,进行了一系列雅俗、古今之辨。他与王阳明、杨表正、严澂等人共同构成了明中叶以来倡导回归雅正的音乐审美传统的阵营,是清初抵制低俗而复归高雅的审美思潮的先声。另外,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徐上瀛在进行雅俗之辨的基础上,提出了超越于雅与俗的"大雅"。"大雅"具有形而上的意味,是琴乐的最高境界,也是至美境界。
- 谭玉龙
- 关键词:大雅雅俗观审美意识
- 儒家美育精神新论——基于出土简帛文献的考察被引量:1
- 2020年
- 儒家美育思想是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不能离开儒家美育精神。近年来,我国境内出土了大量简帛文献,其中有许多失传千年的儒家佚籍,这为更加全面与真实地呈现儒家美育精神提供了新材料。由出土文献可知,儒家美育以教人判别美丑,进而形成好美恶丑的审美观为首要任务,同时又要求艺术家应“有为”而作,让艺术作品充满道德内容,从而发挥艺术对百姓的道德教化作用。此外,儒家将“君子”境界的养成视作美育的最终目标,“君子”将外在的道德约束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如同“天道”流行那样自觉本然,所以“君子”境界就是儒家美育追求的集真善美为一体的至乐境界。这也体现出儒家美育之根本精神,即通过审美活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可以说,儒家美育精神不仅具有其历史意义,还有其当代价值。
- 谭玉龙
- 关键词:出土简帛
- 论《乐记》的审美理论体系被引量:2
- 2013年
- 《乐记》是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音乐美学理论著作,它主要记载了我国先秦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同时在汉代成书时又渗入了道家、法家等的思想。《乐记》虽然含有深刻而丰富的美学思想,但并没有明确而完备的审美理论体系,或者说,
- 谭玉龙
- 关键词:《乐记》审美理论音乐美学思想理论著作先秦儒家
- 论中国古典美学的“醉”境理想与精神
- "醉"孕育于先秦、发展于秦汉,秦汉以后逐步成为一种兼具工夫与本体的审美理想与精神境界。同时,它指向了人生美学与艺术美学两个维度。人生美学之"醉"不仅是一种助人超越功名利禄、欲望追求的工夫,它还让人打破人与人、人与物的界限...
- 谭玉龙陈丹
- 关键词:酒文化天人合一
- 论高校“影视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被引量:3
- 2017年
- 新时期以来,"影视美学"课程逐步走进各大高校。但由于影视美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与影视艺术的特殊性和综合性之间的悖论,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难以解决的矛盾。所以,我们提出理性思辨与感性体验的互渗、理论讲解与创作实践的结合、知识传授与精神陶冶并进的影视美学课程教学的创新方法,是化解悖论、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以推动影视美学教育教学的进步与发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影视类学生。
- 谭玉龙陈丹
- 关键词:影视美学课程教学
- 创造性的现代转化:萧公弼论“美”及相关概念
- 2018年
- 萧公弼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不可忽略的美学研究者。在20世纪西方美学扬弃对'美是什么'的追问时,他立足康德美学,认为美的本质就是无利害之快感,同时他又融摄了儒家美学,赋予'美'以'原道归德'的内涵,强调'美'不仅仅是快感,它还应具有道德内涵,发挥社会教化功用。基于此,他在'内美'与'外美'、'好色'与'好淫'之间,倡导'重内而轻外''好色而不淫'的审美观,以实现正人心而正世道的目的。可以说,在近代中国'尊西崇新'的大势中,萧公弼并没有唯西方美学是从,而是以西方美学为基础,融入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提出了具有价值的美学观点和见解,一些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与观念也借'西''新'之美学而再次绽放光彩,彰显时代价值,实现了创造性的现代转化。
- 谭玉龙
- 关键词:美本质
- “乐天”“超物”与“忘美”——萧公弼的审美境界论
- 2021年
- 萧公弼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一位重要的美学学人,是“美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在中西文化碰撞之际,他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吸收西方美学资源,倡导超越肉体欲望之乐和崇尚道德精神之乐的“乐天”之境,超越尘俗物欲的集真善美为一体的“超物”之境以及超越分别、消除妄念的“忘美”之境,从而使审美发挥着导人向善、遏制欲望的作用。“乐天”“超物”“忘美”之境,不再是单纯的道德境界,而是容纳伦理道德的审美境界,它通向了本体之境、存在之域,这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继承,彰显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美学精神。
- 谭玉龙
- 关键词:审美境界
- 论帛书《黄帝四经》对老子美学的继承与发展
- 2024年
- 大约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帛书《黄帝四经》是战国黄老道家的代表作。它虽主要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但散见其中的有关美和艺术的论述却是黄老道家美学思想的体现:一方面,《黄帝四经》将本体之“道”视为人的“神明”之原,而对事物善恶美丑的判断正是“神明”的功能之一,故“道”成为审美判断之基;另一方面,它在论述不同问题时提及的美丑(恶)具有不同的所指,呈现出多义性和模糊性,但它着重强调的是人应该以实事求是、名实相符的态度进行美丑判断。此外,《黄帝四经》还认为对艺术、美色等的欣赏都与“欲”相关,但欣赏艺术、美色等并不会给国家、社会带来灾祸,带来灾祸的是对艺术、美色等的过度享乐。以《黄帝四经》为代表的战国黄老道家美学思想是对老子美学的继承与发展,它无不与政治统治、国家治理相关,其目的是实现“善治美政”,体现出现实性和介入性的特点。
- 谭玉龙
- 关键词:黄老道家美学思想艺术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