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玉龙
- 作品数:18 被引量:8H指数:1
- 供职机构:四川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艺术文学更多>>
- 萧公弼里籍生平著述考被引量:1
- 2018年
- 萧公弼是中国近代美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为"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建立做出了独到的贡献。随着他的著作被发现与公开,学界对他的美学思想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也给予了他在近代美学史上应有的地位。但迄今为止,萧公弼的里籍、生平、著述等情况依然知之甚少。经考证,萧公弼(1896—1918),四川绵竹(今四川德阳绵竹市)人,曾就读于四川大学前身之一的四川工业专门学校,与彭举等人在成都创办《世界观杂志》,代表作有《美学》《广告诗之审美者》《释我》《〈易〉为中国之灵魂学》《科学国学并重论》等,涉及美学、哲学、文化以及经世致用等多个领域。萧氏其人其著的发现,不仅有利于他的学术思想的深入研究,还为中国近代美学史和巴蜀美学史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 谭玉龙
- 关键词:《美学》
- 大陆近三十年中国古代人生美学研究综述
- 2012年
- 人生美学真正被学者们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目前,中国古代人生美学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文章、专著不断涌现,研究对象涉及从先秦到近代的个人、学派等。但中国古代人生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范围还没有得到明确阐释,研究对象集中在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其他诸家基本没有涉及。
- 谭玉龙
- 关键词:传统文化人生美学
- “身即山川而取之”考论被引量:1
- 2011年
- 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中国古代绘画创作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很容易被我们简单地解读为近似于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摹仿"论,或者被认为是西方近代美学中的"移情"现象。而这都不符合此命题的内在含义。文章认为,"身即山川而取之"不能等同于西方美学中的"摹仿"论,也不是主体对客体的"移情",它是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中孕育的绘画理论,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
- 谭玉龙
- 关键词:山水画天人合一
- 论简帛《五行》与先秦儒家美学之“乐感”精神
- 2019年
- 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乐感文化”,儒家哲学与美学也因此打上了“乐”的烙印。自孔子起,“乐”(lè)就受到了关注与重视.成为儒学追求的目标之一。进入战国以后,尤其是在简帛《五行》那里,对“乐”的追求与崇尚得以丰富与深化。“乐”不仅包容着仁、义、礼、智、圣五种道德(“行”),还成为大全之“德”实现的前提条件,“德”与“乐”是一物之两面。此外,《五行》赋予了“君子”以“乐”的精神品格,成为“君子”就要获得与之相应的“乐”。这让“君子”境界冲破了单纯的道德境界而进入了审美的自由境界,即“乐”境。总之,在孔子哲学与美学思想基础上,简帛《五行》与《孟子》《荀子》等一道彰显出先秦儒家美学的另一副面貌——“乐感”精神。
- 谭玉龙
- 关键词:君子天人合一
-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美学思想再探
- 2012年
-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认为"情"产生于外物对"性"的刺激,而"性"又是天赋的,这就给"情"的产生找到了一个哲学根据——"天"。但如果"情"不受到节制,就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灾害,依此创作出的艺术作品也不符合"礼",所以《性自命出》要求艺术家必须以"礼"节情。另外,《性自命出》认为不同的"物"刺激相同的"性"会产生不同的"情"。因此,不同地域、时代、环境等的人会具有不同的审美爱好或倾向,因为审美活动需要情感的催使,情感始终伴随着审美活动。
- 谭玉龙
- 关键词:《性自命出》审美创作审美差异
- 论清华简与先秦美学之“贵中”精神被引量:1
- 2019年
- “中”历来被认为是儒家美学的重要观念和范畴之一,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中庸”“中和”“中正”等概念,彰显着儒家美学崇尚中正平和、不偏不倚、温柔敦厚的“贵中”精神。随着战国竹简文献的发现与问世,“中”观念的来龙去脉、价值影响得以更加明确与清晰,即尚“中”、贵“中”是中华民族具有的一种观念,在“前”儒家时期就已出现,儒家美学是对这种观念的传承、发展与拓展。它以甲骨文、金文之“中”为源头活水,至迟在春秋中期形成了技艺、情感合于“中”的观念。春秋末期,孔子将“中”吸收进他的思想中,开始成为儒家美学的重要内容。战国时期,《中庸》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中”,提出了人的举手投足、思想情感须符合“中庸”“中和”的标准,这样才能进入集真善美为一体的“天人合一”境界。这种以甲骨文、金文之“中”为源头活水,经春秋时期的发展,最后积淀于儒家美学中的“贵中”精神,对后世儒家美学乃至整个中国美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 谭玉龙
- 关键词:清华简儒家美学天人合一
- 萧公弼:被遗忘的中国近代美学学人被引量:3
- 2012年
- 萧公弼是中国近现代研究美学且造诣颇深的奠基人之一,但由于其论著晚出,以致于中国近现代美学的学者几乎没有人提及他,即使提及他,也只轻描淡写,未深入发掘其美学观点和独特的论述风格。《美学?概论》是萧公弼的美学力作,除介绍了西方代表性的美学家和美学观点外,还借佛学理论阐发了他自己的美学观点,如忘美之境、美与丑、淫与色、内美与外美等,其论述特点是以佛释美。
- 谭玉龙
- 关键词:近代美学
- 中国美学研究的新视野与新开拓——读皮朝纲先生《中国古典美学思辨录》
- 2013年
- 皮朝纲先生的《中国古典美学思辨录》一书,在中国美学学科建设、禅宗书画美学、佛教居士美学以及明末四大高僧美学思想研究方面,有其开拓性与原创性,是一部集新论证、新观点与新开拓于一体的具有学术深度的美学力作。
- 谭玉龙
- 关键词:AESTHETICSNEWHORIZONNEW
- 论中国古典美学的“醉”境理想与精神被引量:1
- 2018年
- "醉"孕育于先秦、发展于秦汉,秦汉以后逐步成为一种兼具工夫与本体的审美理想与精神境界。同时,它指向人生美学与艺术美学两个维度。人生美学之"醉"不仅是一种助人超越功名利禄、欲望追求的工夫,它还让人打破人与人、人与物的界限,从而达到齐生死、等万物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集真善美为一体的本体之境、存在之域。艺术美学之"醉"首先让人澄明心胸、超越功利,以一颗自然之心进行艺术创作与审美鉴赏,它还让艺术家冲破技法的束缚,将技法内化于无意识之中,获得"无法之法",最终在艺术创作中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醉"不仅是中国古典美学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理论遗产,它还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美学与艺术精神。
- 谭玉龙
- 关键词:酒文化天人合一
- 论《晏子春秋》与先秦审美意识——由银雀山汉墓竹简说开去
- 2017年
- 银雀山汉简《晏子春秋》的发现与出土证明了传世本《晏子春秋》并非伪书,而是先秦古籍,它记录了春秋末期齐国政治家晏子的言行与思想,当然也包括了后人的加工与润色。虽然《晏子春秋》所记录的晏子的言论与思想多指向政治、军事与民生,但其中也包含有晏子关于文艺的观点,是晏子审美意识的体现。"以礼为美""尚简去侈""和同"思想以及关于水、石的自然审美观是《晏子春秋》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其审美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先秦审美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 谭玉龙